吳娟 周光發 謝韻
摘 要:“雙新”視域下,教學形式也隨著課程育人理念發生變化。本文從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角度,明確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培育學生勞動精神的價值。以“民族”章節中三個活動案例為主要實踐教學內容,將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國家級非遺水族剪紙與教材中的活動內容進行串聯整合,在水族剪紙作品收集、圖案設計、形狀剪裁等實踐活動中探索將地理知識與勞動教育、勞動精神培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徑,以期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勞動精神;勞動教育;水族剪紙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2-0030-06
一、勞動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價值
1.勞動精神的基本含義
勞動精神是勞動課程的核心素養之一,指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的培養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在勞動實踐中秉持的關于勞動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質[1]。首先,旨在讓學生在勞動中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思想;其次,在勞動過程中鍛煉學生基本的勞動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的任務完成力;再者,在勞動實踐中,讓學生形成安全勞動的意識,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等勞動品質;最后,學生在形成勞動觀念、能力、習慣與品質的勞動過程中體悟到“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含義,學習與發揚勞動者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
勞動精神是勞動課程核心素養的整合,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是落實勞動精神的有效載體,是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及促進學生自我成長的教育實踐活動[2]。圖1為勞動精神培育的內在聯系。
2.初中地理教學與勞動精神培育相融合的價值
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地理事象的研究、區域資源的開發、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文明的形成都是勞動的結晶,要用勞動精神、勞模精神來武裝自己,為將來投身祖國建設、創造勞動價值做好人生鋪墊[3]。例如,初中地理“認識全球”板塊中,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等內容,教師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利用充滿智慧的勞動成果、鮮活生動的勞動人物榜樣,激勵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實干興邦的勞動精神[4];“認識區域”板塊中,描述自然資源等內容,教師帶領學生對水資源進行檢測,引導學生分析勞動人民是如何利用當地水資源的。
初中地理教學與勞動精神培育相融合,從學生層面來看,初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創造欲,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從知識層面來看,二者融合能有效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有利于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從教育理念層面來看,初中地理教學內容與勞動課程內容相結合,有利于地理教學綜合育人功能的實現;從教學形式來看,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既符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也能讓學生獲得勞動體驗與受到勞動教育,有效培育學生勞動精神。
二、水族剪紙文化與勞動精神培育的關系
1.水族剪紙簡介
水族剪紙是貴州極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這里有著深厚的水族文化;同時,水族剪紙是水族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也是水族人民勞動內容的表達形式之一。
2.水族剪紙文化與勞動精神培育的內在聯系
水族剪紙技藝屬于民族文化范疇,符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中國的民族分布特點,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要求,貼合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內容;同時,水族剪紙文化符合勞動課程中“生產勞動”任務群的“傳統工藝制作”課程內容,依據其開展富有水族文化韻味的“民族”教學實踐活動,培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與勞動精神。
教師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與學情將本土水族與水族剪紙文化作為“民族”小節中的活動教學內容,指導學生了解水族剪紙文化、設計剪紙圖案、制作剪紙作品等,學習我國民族數量與文化特點等知識;同時,將勞動課程與地理學科相結合,實現勞動教育、培育勞動精神的目的(圖2)。
三、勞動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實踐案例
1.“民族”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中華民族,了解民族獨特文化。從教材安排來看,本節分為兩大部分:中華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分布特點。從課程標準來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運用中國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民族分布特征,增強民族團結意識[5]。但本節內容較少且簡單,如果只是在課堂上以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不易實現創造性學習,學生難以真正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緊扣新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分析,以“水族剪紙”為主題,將教材中“民族”小節的三個活動內容與勞動課程內容中 “傳統工藝制作”任務群相結合,采用“認識什么、怎樣認識、為什么認識”的思路(圖3),設計四個教學情境:①識水族民族文化;②賞水族剪紙文化;③學水族剪紙技藝;④裁水族剪紙作品。
2.實踐活動內容安排
在整個實踐活動設計過程中,從認識、行為與情感三個維度設置活動任務主題,活動任務主題與初中地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素養緊密聯系,又讓學生在勞動中接受教育,培育了學生的勞動精神(圖4)。
活動一:了解我國的民族構成和民族文化。這一活動將水族作為學習主題。活動二:搜尋網絡或媒體,看看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還有哪些是來自少數民族的項目。這一活動將水族剪紙設計與制作作為實踐教學內容。活動三:了解班上少數民族同學家鄉的民俗風情和近年來生活的變化。這一活動讓學生分享民族民俗文化,教師帶領學生感受水族文化魅力,提升學生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增強學生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整個課時將貴州省三都縣水族及水族剪紙貫穿其中。
3.實踐活動任務設計
活動任務設計如表1所示。
4.實踐活動實施過程
(1)明確實踐活動形式
本次實踐活動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自主式、互助式學習,教學形式為校外與校內相結合,時間安排為一天(表2)。上午學習民族文化理論知識,下午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實踐。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 每組8人,由小組成員推選出組長和副組長各1名,分配好調查任務并協助教師帶領組員在本次實踐活動所涉及的地點有序開展調查。
(2)活動具體實施過程
結合學生生活的地區與民族優勢,緊扣新課標與貴州省出臺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圍繞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核心知識,采用水族剪紙文化將“民族”小節中的三個活動進行合理串聯,具體課程教學實施過程如表3所示。
5.實踐活動的評價與反思
本次實踐活動課程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教師根據每個小組實踐活動過程的表現給予等級評定。通過多主體評價對學生在此次勞動實踐活動中的專注度、參與度及成果進行多角度綜合評估(表4)。
本次實踐活動將勞動精神融入地理教學中,有利于地理學科與勞動課程的有機融合。①教學內容:活動內容選取鄉土資源,構建真實的鄉土情境,彰顯本土特色,學生不僅習得了“民族”知識,達到學科知識教學的要求,還掌握了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剪紙技能,理解民族文化形成與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發展的關系,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②評價形式:本活動評價方式多元化,結合活動主題,從不同維度綜合評價。③教學形式:采取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通過勞動獲得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有利于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此外,學生的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得到鍛煉,有助于實現立德樹人基本任務。
不足之處在于:①評價內容不夠全面,學科素養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評價內容表面化,后期需不斷改進。②由于學生勞動經驗、勞動知識與技能等欠缺,且教師面向對象過多,易造成教師考慮不周、學生不能正確使用勞動工具等問題,應在外出學習之前做好指導工作。
教師應將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真正發揮地理學科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功效,實現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轉變,讓學生在習得地理知識的同時,逐漸養成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也為探索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初中地理教學途徑提供了指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毛菊,孟凡麗.勞動教育:現實困境、本義探尋與教學方案[J].課程·教材·教法, 2020, 40(1): 11-16.
[3] 周紅.勞動教育融入地理教學的實踐探索[J].地理教育,2022(11):57-60.
[4] 劉導,陳實.基于活動理論的地理學科勞動教育的活動設計研究[J].地理教學,2021(17):8-12,34.
[5] 李小媛,王慧萍.層次問題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以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民族”為例[J].地理教育,2020(S1):83-84.
通信作者:周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