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媒高度發達的時代背景下,藝術網絡共創模式逐漸引發學界和社會的關注。淮濱泥塑的網絡共創模式極大拓展了其受眾范圍,強化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民間美術創作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媒體平臺的藝人直播互動、泥塑作品的線上個性化定制等網絡共創形式,促進了不同領域、不同藝術門類、不同表現形式之間的交融與革新,為淮濱泥塑注入了生機。網絡共創模式為淮濱泥塑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更多的可能性,有力地推動了淮濱泥塑藝術的創新與演進。
【關鍵詞】新媒體;淮濱泥塑;網絡共創
網絡共創是一種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集體創作方式,它打破了傳統平臺的局限。民間美術網絡共創將民間美術的解讀和創作過程向更廣泛的公眾群體開放,增強了受眾對于藝術創作的參與感和獲得感。由于觀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閱歷和審美取向,會在網絡上形成集體智慧的匯聚和交流,使傳統民間藝術的形式和文化意蘊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
一、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對民間美術的影響
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在時空上的局限性,使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由獲取或傳播所需信息。新媒體還能進一步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和興趣傾向,智能推薦相關內容,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和服務,體現出高度的個性化特點。新媒體還具有強大的互動性,能夠實時連接傳播者和受眾,打破傳統的被動接收模式,賦予受眾更多的主動權。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不僅可以自由發表觀點、分享信息,還能與他人進行即時互動交流,從而深度參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
在傳統社會,“一些技藝性較強的手藝,采用言傳和物傳的直接傳授方式傳播,同時善于綜合,把言傳引申為身教,即利用行為傳播來實現言傳的功效。例如父傳子、母傳女、師帶徒,就是通過技藝的實際操作和示范行為來傳授”[1]。傳承方式基本為小范圍內的言傳身教,固化單一,傳播范圍更是受到局限,一般僅限于廟會、集市、民俗活動現場等民俗場域,輻射范圍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濱泥塑的傳承、傳播和交流即是這種相對單一的模式,每年淮河岸邊舉辦的三月三廟會是一年中為數不多的泥塑藝人可以進行全方位的交易、交流和娛樂的盛會。在廟會上,人們能暫時擺脫繁重的勞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近距離地溝通,生活中的壓力得到釋放。此時的泥塑玩具既有商品屬性,又是一種交流的媒介。除了節令廟會,某些地區亦有隔日一集的商業民俗活動,給藝人們提供了小范圍交流創作經驗與技藝的平臺。但總體而言,淮濱泥塑的成長環境是封閉的,既有地理環境的封閉,亦有生活方式的封閉,還有創作者個人意識觀念的封閉。淮濱泥塑“起源發展在多水患的淮河岸邊,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生活方式極為單一的大環境給藝人們帶來波瀾不驚甚至靜止不變的創作心態。這種心態也是導致當代淮濱泥叫吹與沙塚遺址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長尾紅陶鳥驚人一致的重要原因”[2]。這種封閉性、局限性既給淮濱泥塑的原汁原味傳承創造了條件,但同時也限制其工藝的發展與創新,因而導致淮濱泥塑的影響力日漸式微,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得到極大拓展,任何人都可在網絡空間中隨時隨地教授或者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技術。民間美術的傳承人、民間美術作品和技術口訣要領等重要信息也被整理和保存,建立網絡數據庫,以便后人觀摩學習。網絡共創空間的拓展,可以使觀眾如身臨其境般體驗民間美術的魅力,增強觀賞的沉浸感和互動性。更重要的是大量觀者的深度參與,熱烈的互動交流,為民間美術創作提供了更多的維度,更廣泛的可能性,對民間美術的傳播、傳承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淮濱泥塑在網絡平臺上的共創形式
(一)藝人直播創作過程引發的實時共創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民間美術的傳播和傳承方式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媒體平臺已成為民間美術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它不僅通過文字和圖片推送信息,還以聲音、視頻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內容。一些高使用率和深受年輕人歡迎的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和小紅書等,通過定期和高頻的消息發布以及不間斷的網絡直播與受眾互動,對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互動特征是指傳者通過社交媒體的交互平臺表現出的信息生成與表達的活躍度,與其他用戶行為交互的互動性在社交媒體中的影響。”[3]淮濱泥塑藝人的新想法、新創作可以實時上線發布,短短幾秒鐘,關于泥塑作品的圖片、視頻、創作理念等信息就能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與此同時,網絡另一端對此感興趣的觀者也可進行實時評論、提出建議,甚至產生購買行為,快速形成從創作者到受眾的完整互動。如今一批淮濱泥塑藝人正借此東風,將淮濱泥塑創作“網絡直播”互動和共創開展得如火如荼。在直播過程中,觀者可以緊跟鏡頭,近距離、多角度欣賞品評藝人的創作過程,看到的細節甚至比在現場圍觀更清晰,體驗更震撼,印象更深刻。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連接也因為直播平臺更真實流暢。無數觀者可以在圍觀藝人直播的同時發表見解,積極參與評論,激發出創意的火花。這種網絡直播的方式為傳統淮濱泥塑展示帶來了新的機遇,讓更多人能夠共同欣賞和參與到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中來。創作者亦可在創作直播的過程中,真實再現創作過程,甚至“露一手絕活”,以更生動直觀、更具感染力的動態方式激起觀者互動的熱情,并根據觀者的建議、要求等實時調整創作主題、造型乃至手法。如正在創作的人物形象的五官應該更寫實,還是更寫意;敷彩應該更鮮亮強烈,還是更協調柔和等,最終創作出符合觀者的“期待視野”的作品。在這種網絡共創模式下,每個觀者都可以成為淮濱泥塑的解讀者和創作者,每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理解和創意,這種因共創而構建的泥塑作品更加開放和多元,從而更具生命力。
(二)個性化定制所激發的目的性共創
在時代浪潮里,各類當代藝術形式不斷創新迭代,但奠定中國鄉村文化基礎,代表著鄉土文化之魂、寄托著人們鄉愁的民間工藝一直存在于人們的心靈原鄉,這些藝術形式凝聚了無數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才情。其中,豫南地區的淮濱泥塑是河南省傳統民間美術的重要部分,其傳統造型古樸稚拙,充滿天然意趣,頗具獨特的風格,是豫南地區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亦是其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體現。因此,雖歷時久遠,但在當代各類民俗活動、節日慶典上也會經常看到淮濱泥塑的身影。這些泥塑作品在各類文化活動中是主角之一,但并非直接拿來就用,而是根據活動主題和要求進行個性化定制。其實,關于民間泥塑的定制由來已久,朱德總司令在延安時期就曾讓延安交際處的曾遠輝向延安泥塑民間藝人葉洛定制過一批泥娃娃,用作饋贈外賓的禮物。[4]但現代的定制則要求更高,既要保留傳統工藝的原汁原味,又要與活動主題、當代審美結合,強調文化屬性,兼具獨創性,滿足人們對定制化、個性化的藝術追求。
將淮濱傳統彩塑與創新性定制相結合,可以在保持其傳統特質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個性化元素,打造出有現代感的新泥塑作品。例如,可以將大別山精神的自然元素、人文元素等融入傳統彩塑造型中,定制出具有濃郁大別山風貌的泥塑作品,助力大別山精神的宣揚與傳播;亦可以與豫南本地的茶山景物、人文風貌結合,設計制作出有實用功能,獨具地域特色的新泥塑作品,開拓文創產品市場。這種結合不僅可以為民間美術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有力地促進淮濱泥塑與現代社會審美的融合發展,也有助于推動民間藝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為其傳承和發揚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三、網絡共創下淮濱泥塑的藝術轉化
在網絡共創模式下,淮濱泥塑的藝術符號、文化語言和創作技巧得到前所未有的廣泛傳播,也因受到強烈的沖擊而重新建構,呈現出嶄新的發展態勢。相較于傳統單一、權威化的創作方式,現今的創作更傾向于追求多元、去中心化的自由表達。這一變革,使得淮濱泥塑這類民間美術作品的意義越發豐富多樣。在共創過程中,眾多參與者積極參與泥塑藝術創作,進行高頻次的互動交流,他們不僅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更在無形中構建了一個共享的流動的文化空間,對于淮濱泥塑在新時代環境下的設計、開發以及傳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一)淮濱泥塑作品外在形式的轉換
在淮濱泥塑的創作題材中,除了承襲淮濱沙冢遺址出土的紅陶鳥的母型之外,十二生肖占比大,因為傳統題材自古都是對兒童進行最早的藝術啟蒙和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其教育價值多年未變。網絡共創現象的興起,首先使淮濱泥塑的題材逐漸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開始順應不同的呼聲和要求,制作一些時下受追捧的POP卡通形象、時代小英雄等迎合一部分兒童消費群體,或是以大別山區域的系列紅色故事等為題材進行創新制作,并有一些場景化、系列化的呈現,表現當代生活中的“真善美”及社會熱點,極易被現代人群所接納。其次,淮濱泥塑的色彩、裝飾紋樣也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在當代淮濱泥塑的創作實踐中,部分藝人選用當季流行色作為作品的底色或配色方案,繪制與傳統紋樣迥然不同的新紋飾,有的甚至進行打散重構,現代意味十足,賦予了作品鮮明的現代感。再次,燒制工藝發生變化。藝人們接受了觀者的建議,將淮濱工藝做了改進,表面施釉,以電窯燒成,作品由低溫陶轉為高溫陶,由燒制后敷彩轉為燒制前施釉,使其發生質的轉變,更加健康環保,更符合當代審美和實用需求。
(二)淮濱泥塑作品文化寓意的嬗變
淮濱泥塑作為豫南地區一種流傳最久、傳播最廣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一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傳統淮濱泥塑的“龍”形象的表達,與其他生肖造型相比,“龍”的體量的塑造最大,做工最精細,色彩最繁復熱烈。這是因為淮濱縣位于淮河流域,自古以來深受水患之痛,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因此,他們通過這種質樸的形式,向神靈祈福,把希望寄托在“龍”這個與中華民族緊密相關的圖騰形象之上,期望它能為苦難的淮河兩岸的人們帶來福祉。可見,傳統淮濱泥塑作品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是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一種獨特表達,亦是一種時代文化的重要載體。
但隨著網絡共創模式的推進,泥塑作品所面對的受眾群體發生了變化,觀者對作品的期待更具多樣性,自身的深度參與也使他們對作品有了獨特的期冀。因此,當代淮濱泥塑的文化意蘊變得更多元,它不僅關注傳統題材,而且開始積極反映社會熱點、表達時代精神、表現時代審美品格。如出現一系列以淮濱泥塑為基本載體再現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稟賦的泥塑創作;或借用傳統淮濱泥塑技法塑造當代信陽文旅產業的卡通形象代言人等。不同的文化寓意再加上不同質感的材料融合與碰撞,拓展了泥塑藝術的外延,體現淮濱泥塑文化意蘊的嬗變。這種與時俱進的共創性特點使得淮濱泥塑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構建了與現實同頻共振的新內涵。
(三)藝人審美和創新水準的提高
網絡共創時代,淮濱泥塑藝人可以打破時空的桎梏,通過各類平臺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創作者、愛好者和消費者進行碰撞與交流,能快捷方便地獲取和分享與泥塑創作緊密相連的經驗和技巧。在這個過程中,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成為一種常態,藝人們從中汲取各種文化的元素,習得新穎的創作技巧和表現方式,為自己帶來更豐富的資源和靈感,作品的創作水準得到明顯提高。如今,在新媒體平臺上就涌現出一批能夠與在線觀者有效互動,且有扎實技藝、有創新意識、有獨特表現力的淮濱泥塑民間藝人,他們發布關于淮濱泥塑創作的圖片、視頻,開通直播售賣,引發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的用戶的關注和追捧。這些民間藝人的審美品味和創新水準在共創模式下得到提高,同時也為淮濱泥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索出新的路徑。
四、結語
新媒體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它打破了時空界限,使得跨地區、跨領域的合作與共創成為可能。對于淮濱泥塑藝人而言,這種極具廣度和時效性的交流為淮濱泥塑藝人帶來了更多的創意和靈感,在共創過程中,淮濱泥塑藝人吸收并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拓寬了自己的藝術視野,深化了對傳統泥塑藝術的理解。同時,觀者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評論和分享等方式與藝術家進行實時互動,對藝人的創作提出寶貴的建議和反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種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實時互動,讓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成為泥塑作品創作的積極參與者。這種基于新媒體的合作與共創模式,將為淮濱泥塑藝術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
[本文為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大別山禮贊系列陶藝創作”2022—A—06—(129—598);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地方志中的村落史料整理與文化闡釋研究”(2021BYS03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朱旭.非遺視角下我國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14.
[2]張睿.河南淮濱泥叫吹的文化意義探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97-100.
[3]徐翔.中國文化國際社交媒體傳播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9:206.
[4]韓勁松.藝術為人民:延安美術史[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21:335.
作者簡介:張睿,信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信陽 464000)。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