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香薰也稱熏爐,是民俗、宗教和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供具,既作陳設又有實用功能。清康熙年間御窯廠燒制的香薰,在胎質、釉色及裝飾上尤為講究,其造型別致、器型多樣且工藝精湛。文章通過梳理清代素三彩香薰的發展脈絡,從器型、紋樣兩個方面分析它的藝術特征,以探尋其在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意蘊。
關鍵詞:清代;香薰;素三彩;器型;紋樣
引言
香薰為燃香的器皿,通常用于熏衣、驅蟲、療治、宗教祭祀等,其流行于六朝時期,唐五代時有所發展,底部多為三足或五足,部分有帶底座。至宋代,香薰的制作更為精細,并于明清時期發展至頂峰,香薰的造型和品種逐漸豐富多樣,出現了素三彩、粉彩、紅彩、琺瑯彩等,工藝也有較高提升。其中,清康熙時期的素三彩香薰頗具代表性,多為鏤空制作,并搭配龍紋、錦紋、卐字紋、花卉紋等裝飾紋樣,典雅古樸,部分產品還模仿明成化時期的形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香薰的源流
熏爐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如山東濰坊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蒙古包形灰陶熏爐,高17、腹徑14厘米,蓋頂開圓孔,爐身飾有不同形狀的鏤孔,如圓形、橢圓形、半月形等,可見此時已經出現用燃燒木頭與其他祭品的方法進行祭祀的行為。春秋戰國時期,生活用香逐漸普遍,多用于驅蟲、熏香、醫療養生等方面,并出現了制作精良的熏爐,如河南鹿邑出土的戰國鳥擎銅博山爐。兩漢時期,熏香風氣在上層社會中逐步流行開來,多用于日常生活,香爐的生產數量增加,且規格有所提升,使得用香進入了宮廷禮制。據《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向皇帝奏事之前,有“女侍執香爐燒熏”,奏事對答也要“口含雞舌香,欲使氣息芬芳也”。這一時期制作的熏爐也符合皇家用具華麗富貴大氣的風范,如陜西茂陵出土的鎏金鋈銀銅竹節熏爐,爐底、爐柄均裝飾蟠龍,腹壁又雕刻四條金龍,制作精細,乃皇室香具佳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道教和佛教的興盛,推動了香的使用,其范圍逐漸拓展為宮廷用香、文人用香和佛教用香。唐代的香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其香具造型簡單,便于生活使用,像博山爐這類較為厚重的香爐數量減少,材質以陶瓷為主,紋樣逐漸豐富。宋代經濟繁榮發達,用香發展到一個鼎盛階段,出現了較多無蓋的簡易香爐如筒式爐等,也包含擬動植物及日常器具造型的香爐等,其種類有所增加,大氣端莊且質地精良。元代熏爐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其造型還有模擬“覆缽頂”的樣式。
明清時期朝貢貿易頻繁,大量香藥進入內地,宮廷中也生產了各式各樣的香具,如香爐、香盒、香盤、香瓶等。明代香爐形制較小,無爐蓋或搭配簡易的爐頂,適用于焚燒線香,也有用爐、瓶、盒彼此搭配的套裝香具。此外,明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命人將暹羅國進貢的黃銅礦石及金、銀等金屬材料搭配寶石制作成精良的銅制香爐,也是后世聞名的宣德爐。清代用香文化較為普及,除達官貴人外,市井中用香現象也較為普遍,多使用香爐、香盒等熏香器物,且搭配香箸與香匙作為輔助。在宮廷中,香薰被廣泛用于宴會、祭祀儀式、招待賓客及宮廷日常生活,成為一種華麗且莊重的生活儀式用具。如清乾隆十六年(1751),孝圣皇太后60大壽的壽禮中就有琳瑯滿目的香具,如瑤池佳氣東莞香、香國祥芬藏香、延齡寶炷上沉香、朱霞壽篆香餅、篆靄金猊紅玻璃香爐、瑤池紫蒂彩漆菱花幾、萬歲嵩呼沉香仙山等。貴族階層也多在室內用各類香料,《紅樓夢》中有大量關于熏香的記載,如第十八回“元妃省親”中說:“大觀園內帳舞蟠龍,簾飛彩鳳,金銀煥彩,珠寶生輝,鼎焚百合之香……又有銷金提爐,焚著御香。”可見焚香是清代貴族舉行重大活動時的必備環節。大的鼎式香爐適用于較大的殿堂,提爐則適用于室內,熏燃小型的香餅、香丸等。清代的熏爐相較唐宋時期來說體形較大,且裝飾工藝和手法趨于多元。清康熙年間的素三彩香薰制作精良,采用多層次的設計,使其在視覺上更為豐富和立體化,呈現出宮廷御用瓷器華貴精致的特征,并且素三彩香薰作為熏香器物,功能多樣,搭配典雅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藝,使其成為清代社會上層階級追求精致生活品位的象征,其常見裝飾題材為動植物,如龍、獅子、蝙蝠、花卉等,紋樣清晰且自然生動,采用多種色彩施釉,如紅、綠、黃、紫等。值得注意的是,清初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產發展的舉措,如廢除匠籍制等,這不僅減輕了手工業者的負擔,也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由于康雍乾三朝對瓷器燒制的極大重視,加之景德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眾多能工巧匠的經驗技術,直接促使了清代制瓷業在生產規模和品質方面有較大的提升。技術的進步和工藝的改進為香薰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工匠們按照指示不斷提高其品質和裝飾技法,也推動了整個制瓷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清代素三彩香薰的藝術特征
清代素三彩香薰在借鑒明成化和萬歷時期瓷器造型和裝飾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紋飾更加繁復生動、色調更加鮮明,施彩以黃、綠、紫為主,裝飾工藝以雕塑、鏤空和錦地開光為主。官窯素三彩香薰尤以清康熙年間制作精良,造型不一、釉色均勻,彰顯皇家風范。
(一)器型
清代素三彩香薰的器型、品類不斷增加且樣式繁多,兼有實用器及陳設器。其基礎造型包括四方、六方、八方、亭式、鼎式等,部分帶有動植物雕塑,造型十分生動。有的器型為一體燒成,有的由器身、器蓋、器座組合而成,尺寸最高可達40厘米,小的僅有9厘米。御制的素三彩香薰多采用捏塑、鏤空等技法,以熏爐較為常見,如清康熙素三彩鏤空獅鈕熏爐(圖1),高31厘米,爐身呈四邊長方形,底部為四獸面紋撇足,通體施黃、綠、紫三色。爐身中間被板沿區隔開,上部為鏤空卐字錦紋,下部繪四季花卉圖,蝴蝶點綴其間。爐蓋頂端以瑞獅戲球為鈕,蓋面四邊亦鏤空卐字錦紋。整體造型端正、工藝復雜,且較大的尺寸增加了一定的燒造難度,其為康熙年間香薰精品。
清代的瓷器造型竭盡制作之能事,凡日常生活所見之物,瓷器皆可進行仿制,且無論器型大小均精益求精。素三彩香薰除了爐、鼎、盒等常見的器型外,另有動植物雕塑的樣式,造型逼真生動,頗具生活氣息。如清代素三彩福壽桃形三足香薰(圖2),尺寸較小,滿施黃釉為地。器物呈圓缽形,三足,兩側飾一對桃形耳,爐身塑有一昂首抬頭的蝙蝠,爐蓋裝飾一只振翅欲飛的蝙蝠,下部為紅木底座。器物造型別致素雅、工藝精湛,其中“蝠”與“福”諧音,桃形紋樣象征長壽,搭配雙錢和如意紋組合形成福祿長壽的吉祥寓意,這也與清代吉祥文化的盛行息息相關。清代素三彩除景德鎮窯生產外,福建漳州田坑窯也見有部分產品,其中爐式香薰較少,多為動植物雕塑的香盒,釉色以黃、綠、褐色為主,風格古樸自然,裝飾題材極富生活氣息,與御用素三彩瓷器典雅富貴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如日本所藏傳世品龜形香盒,器身小巧,烏龜背部圖案采取黃、褐釉色進行局部裝飾。整個香盒施綠釉,烏龜造型仰頭張望,表情生動細膩,神情憨態可掬,為田坑窯代表性作品。
整體而言,清代素三彩香薰器型以帶蓋的方爐為主,也有四方、八方及簋式爐,相較于唐宋時期簡易式香薰,清代素三彩香薰顯得尤為精致典雅,并且鏤空的設計更利于香料的擴散。擬動物形的素三彩香薰是從動物的口部擴散香料,即“口中含香”。從局部樣式看,帶蓋的方爐多以獅鈕裝飾,簋式爐兩側以獸首耳為主,耳較大,上下居中,蝙蝠耳產品數量偏多。
(二)紋飾
清代素三彩香薰紋飾設計繁復,從題材來看,主要紋樣為動植物紋,輔助紋樣以幾何紋和吉祥紋樣為主。其中常見的動物紋有云龍紋、螭龍紋、獅紋、獬豸紋等,植物紋有菊花紋、荷花紋等,輪廓清晰,風格寫實生動。動植物紋樣經常搭配出現,如清中期綠地素三彩獬豸紋獅鈕香熏(圖3),四足,黃釉為地,搭配綠、黑、紫色,器身呈四邊方形,蓋為菱形,上飾獅鈕,爐蓋四周為鏤空錢紋,爐身上部飾鏤空卍字紋,下部黑色為底,繪獬豸和花卉紋,底部四獸足。其中,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類似麒麟,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此件器物胎體細膩、制作規整、紋樣豐富,乃景德鎮御窯廠精品。《飲流齋說瓷》記載:“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最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由此可見,動物造型的素三彩瓷器在當時廣受歡迎。除了動植物題材,其他寓意吉祥的題材在清代素三彩香薰中也較為常見,紋樣既包括卍字紋、壽字紋等文字紋樣,也包括錢紋、如意紋等吉祥物品紋樣。如清康熙白地素三彩鏤空香薰(圖4),器身呈八方形,下接八方底座。八面均有錢形鏤空開光,香薰頂部中心有圓形開光,內部透雕方框環繞“卍”字圖案,外圍搭配纏枝花紋。器物以綠彩珍珠圓點為地,八棱上均繪一條螭龍。釉色以黃、綠、紫為主,藍彩為輔,色調素雅。其中,“卍”字在佛教文化中象征吉祥、幸福,有美好祈愿的含義。
整體來看,清代素三彩香薰紋樣種類繁多,主紋樣以動植物紋較多,尤以龍紋常見,幾何紋樣多作為搭配使用。由于清代吉祥文化盛行,素三彩香薰中也能見到各類吉祥紋樣,包括如意紋、錢紋等。清代素三彩的裝飾與器型完美結合,觀賞性和裝飾性極強,也體現出清代工匠在裝飾紋樣和手法方面的精益求精。
結語
香薰作為我國香文化的重要載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中,清代素三彩香薰融合明代的造型和裝飾工藝,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器物尺寸變大,紋樣豐富清晰,釉色清新素雅,受到皇室貴胄和市民階層的廣泛喜愛。由于統治者對瓷器的重視和扶持,其制作工藝得到進一步提升,被廣泛用于宴會、祭祀儀式、招待賓客及宮廷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華麗且莊重的文化形式用具,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美學觀念,也反映出工匠們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和巧妙的設計思維,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中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參考文獻:
[1][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二[M].《欽定四庫全書》本.
[2][清]劉鳳誥.國朝宮史·卷十八·經費二[M].《欽定四庫全書》本.
[3][清]陳瀏撰.匋雅·第二卷·四十一[M].民國時期靜園叢書本,1918年。
[4]《中國古陶瓷圖典》編輯委員會.中國古陶瓷圖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5]許之衡著;杜斌校.飲流齋說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6]孫長林.中國陶瓷集[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7][南朝宋]范曄撰;羅文軍編.后漢書[M].寶雞: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鹿珈漩(1999—),女,漢族,山東濰坊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