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規范化管理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出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確診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組方式:抽簽法,通過常規指導以及藥物治療的患者命名為參照組,通過規范化管理的患者命名為研究組,比較實施效果。結果:依從性結果比較,參照組數據占比(76.92%)明顯比研究組數據占比(97.44%)低,2組存在較大差異,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SGQR評分和急性發作次數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急性發作次數較參照組少,2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行規范化管理效果理想,可將患者用藥依從性顯著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改善,臨床應用價值極高,可廣泛推行。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規范化管理,不良事件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2.065
在多發慢性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較為常見,在老年群體中有較高的患病率,該疾病加重期也是誘發死亡的高危因素[1]。有資料表示,呼吸道感染是誘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臨床需選擇科學有效的抗生素治療。規范化管理近年來在臨床受到了高度認可并廣泛應用,基于此,本院選擇近2年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探究規范化管理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出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確診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組方式:抽簽法。研究組39例:男:女=25:14,周歲范圍介于54歲至80歲之間,均值(61.70±4.58)歲。參照組39例,男:女=27:12,周歲范圍介于53歲至81歲之間,均值(62.01±4.60)歲。驗證不同組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入選標準:存在以下癥狀:咳嗽、咳痰和氣促,同時痰量變多;實施肺功能檢查(FEV1/FVC)低于70%;FEVQ%pred<80%;實施痰培養和涂片檢查結果顯示細菌為陽性;基礎資料完整;家屬、患者均簽訂知情表。
排除標準:存在肺部疾病(支氣管哮喘和擴張癥);病情危重;嚴重心、肝和腎器官性障礙。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和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則開展規范化管理。(1)心理疏通。護理期間需對患者的舒適度加以詢問,盡最大程度將患者的需求予以滿足。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對患者的心理想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實施針對性心理疏通,使患者對上機前產生的不良情緒有效緩解[2]。(2)呼吸道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咳痰方法,協助患者拍背,護理人員手呈空杯狀,由下往上,由外向內,避開腎區和脊柱,共進行10分鐘,促進痰液排出,清理患者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時,遵醫囑予以霧化吸入,霧化吸入須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指導患者正確手持霧化器,并告知其注意事項,霧化吸入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以稀釋痰液,同時可予以排痰機輔助排痰;對于痰液較多,無力咳痰的患者,予以負壓吸引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3)呼吸機輔助通氣。結合患者的具體狀況合理選擇面罩,松緊度需事先調整好,并將參數合理設置,吸氧濃度需控制在35%以下,血氧飽和度需控制在90%以上,在此期間需對患者的神志狀況嚴密關注,做好每班的交接工作。定期對患者的血氣進行檢測,并與血氣分析結果相結合適當調整呼吸機參數。(4)有氧訓練。若患者的病情趨于穩定,可讓患者進行慢走訓練,行走300米,或協助患者進行上下樓梯,時間為20分鐘,1次/d,之后可適當將運動量增加。(5)生活及飲食指導。日常需食用膽固醇含量低的食物,加強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并告知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增加水的攝入量,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膳食方案。若患者存在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和飲酒,向患者宣教吸煙、飲酒的危害,勸其戒煙戒酒;每天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6)用藥護理。護理人員需將藥物的使用劑量和方法詳細介紹,告知合理用藥對疾病康復的必要性,與此同時還需告知患者嚴格遵循醫囑用藥,不得自行增減藥量。(7)呼吸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鍛煉方法,改善呼吸功能,減輕呼吸困難,增加活動耐力。(8)氧療。宣教患者及家屬氧療的重要性,一般鼻導管吸氧,氧流量1~2L/min,吸氧時間每天15小時以上,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氧療的注意事項,不可自行調節氧流量,做到用氧安全。
1.3 觀察指標
(1)用藥依從性:患者的用藥可嚴格遵循醫囑,同時可對用藥方法有深入的認知,未發生任何漏服或錯服,藥物使用劑量也未發生增減,完全依從;患者用藥可遵循醫囑,對用藥方法可部分掌握,未發生漏服且藥物使用劑量也未發生增減,部分依從;患者的用藥無法遵循醫囑,無法對用藥方法充分掌握,自行增減,不依從。
(2)SGQR評分和急性發作次數:前者分值低于25分則表示慢阻肺患者不常見;分值超過25分表示慢阻肺患者較為少見。
1.4 統計學意義
對本文患者例數、用藥依從性占比等數據進行統計,給予χ2檢驗,肺功能等數據采取t檢驗( x±s)表示,對數據均開展SPSS 21.0匯總,對卡方值、t值、P值進行分析,P在0.05以下則統計學有意義。
2 結 果
2.1 依從性結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采取早期規范化治療后,完全依從率為97.44%;參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和治療,完全依從率為76.92%;研究組數據占比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數據結果見表1。
2.2 不同組別護理前、后的SGQR評分和急性發作次數結果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GQR評分和急性發作次數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分別行規范化管理、常規護理后,研究組SGQR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急性發作次數較參照組少,組間有明顯差異,P<0.05,詳情結果見表2。
3 討 論
慢性阻塞性疾病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主要特征表現為氣流受限,該疾病的誘發因素與有害氣體和有害顆粒異常炎癥反應存在相關性,該疾病為可預防和可治療的。若患者發生以下癥狀,即:呼吸困難、痰量變多可考慮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若患者的病情嚴重會影響其預后,也可能誘發死亡。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主要以預防為主,通過合理防治可對病情發展速度嚴格把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3]。
數據結果表示:研究組患者通過規范化管理后,用藥依從性明顯比參照組高,表示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行規范化管理可將患者用藥依從性顯著提升。究其原因臨床工作中臨床藥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嚴密監測藥物的使用方法并有效指導可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4]。規范化管理可協助患者對疾病有關知識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正確使用藥物,使藥物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降低。
數據結果表示:研究組患者完全依從性顯著高于參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另外,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GQR評分和急性發作次數對比無顯著差異,P >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SGQR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急性發作次數較參照組少,兩組差異顯著,P<0.05,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采取規范化治療可將患者的依從性顯著提高,同時可減少患者的急性發作,效果明顯高于常規護理和常規指導。
綜上所得,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行規范化管理對用藥依從性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臨床用藥差錯事件可明顯減少,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均得到顯著提高,臨床應用價值極高,可廣泛推行。
參考文獻
[1]徐凌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診早期規范化治療探析[J].吉林醫學,2014(16):3562-3563.
[2]陳永斌,王彥,張勇華,等.規范化管理對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發病風險的影響[ J ] .重慶醫學,2020,49(4):544-547.
[3]胡靜, 王璨麗,陳相,等.規范化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患者中的應用觀察[ J ] .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8):1018-1019.
[4]李正歡, 張曉云, 陳楊,等. 2 0 2 0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C O P D 診斷、治療與預防全球策略》指南解讀(一) ——穩定期藥物管理[ J ] .中國全科醫學,2021,24(8):923-929.
作者簡介
陳玲,本科,護師,研究方向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