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圓 劉世英
收稿日期:2023-05-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10-07
作者簡介:蔣方圓,男,助教,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英美文學和符號學;劉世英,女,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區域與國別。
基金項目:2023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蘇珊·桑塔格與翁貝托·艾柯的闡釋學思想比較研究”
(23SKGH118);重慶市重點教改項目“ICT特色高校翻譯專業課程思政課程鏈建設”(222083);重慶郵電大學教改項目“基于課賽結合的英語專業課程考核改革”(XJG21235)
摘? ? 要:“英語國家概況”是英語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核心課程,以主要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學、文化等為教學內容,在加強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成效顯著。文章立足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符號學視域下充分挖掘課程思政的符號學內涵,探索作為符號的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生產、傳播和接受;同時,從強化信息編碼、創新符號標出和控制信號噪音3個角度入手,組織多模態教學內容、強化思政元素和管控教學過程,為英語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符號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2-0080-06
一、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英語國家概況”課程包括對世界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環境、歷史、政治制度、文學藝術、教育傳媒等的情況介紹,其蘊含的思想文化要素,尤其是東西方文化互鑒等內容使它成為了高校課程思政的理想“試驗田”。“英語國家概況”課程以加強學生對英語國家概況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教學目標,這與“綱要”提出的“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契合。文章基于符號學的視角,從課程思政符號元素挖掘和教學實踐兩方面進行探索,以期為英語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在新時代課程思政和“金課”建設的大背景下,國內學者針對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踐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一是關于課程思政在價值引領和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性,如肖瓊等人對課程思政目標、師資、教材、課堂和測評等要素進行評價[2-3],羅良功等人從宏觀上討論了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根本目標、本質和尺度[4-5]。二是應對課程思政對教學內容提出的挑戰,如劉正光等人提出要轉變教學理念[6],劉秉棟等人認為要利用好相近課程的集群優勢,尋找課程與思政的契合點[7]。三是對教學主體的關注,如薄萌萌認為教師必須要接受“從教育者到學習者”的角色轉變,提升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力,才可能成為立德樹人的實踐者[8]。四是從具體的課程出發,探索課程思政在“英語口譯”“中西文化比較”“英語報刊選讀”“語言學”等課程中的實踐方法[9]。但是,現有研究對“英語國家概況”這門重要的文化類課程著墨不多,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首先,對于“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思政內涵和元素挖掘比較隨機,沒有形成體系化。其次,作為課程思政意義傳遞媒介的課堂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課堂信息傳遞的干擾聲音和需要突出的內容被平面化、形式化。最后,偏重理論研究和教學研究,忽視了課程思政完成之后的鞏固、提升和應用,忽略了課程思政與認識、改造世界之間的密切聯系。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忽視了課程思政元素作為符號的意義編碼、傳播和解碼,以及對符號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互動關系的深入分析。
二、課程思政的符號學內涵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課程思政就是作為符號形式的課程、作為符號意義的思政和符號對塑造人的觀念的作用機制三者的統一。其中,符形(syntactic)是指 “符號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才能使釋義者能夠看到它的指向意義”。在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中,教育者應關注作為“形式”的課程和作為“意義”的思政在課程這個大的概念內部的融合模式。符義(semantic)關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意義的傳播,即課程思政在教學中傳達的內容和價值。符用(pragmatics)作為研究“符號行為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 的分支,聚焦于學生對思政元素的認知、課程思政對學生的生活及社會實踐產生的影響等方面。所以,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符號學內涵,就是要做到符形和符義、符形和符用兩個相統一。
(一)符形和符義相統一:課程和思政的有機結合
課程思政既不是思政課,也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首先,“英語國家概況”是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其主要的教學目標是用以英語為主要的教學語言,幫助學生增進對英語國家基本情況的了解,并深化這種建立在理解之上的關于文化、身份、民族、政治等內容的思考。文旭指出,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等內容融入教學中”[10]。其次,課程與思政不是“兩張皮”,必須進行有機融合,才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所以,教師要考慮哪些思政元素適合運用在哪些章節的教學中,提煉相對應章節的主要課程思政符號,切忌貪多求全。例如,開展以符號為中心,進行符號意義挖掘和解讀的多樣化教學活動;采用討論式、啟發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課賽結合等的教學改革,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符形和符用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的充分融合
文章基于符號能動的立場,認為符號不僅是世界的凝練和機械反映,也是改造世界的利器,對于增進文化交流、增強文明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至關重要。S.亨廷頓(S. Huntington)認為,世界文明產生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觀念的不同,這些差異就集中體現在對符號闡釋和使用的不同模式中[11]。B.安德森(B.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
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也證實了這一點[12]。所以,符號的使用價值和對實踐的影響不容忽視。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實踐中,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就是要把符形意義上的課程內容、符義層面的思政元素和實踐相統一。第一,要守住語言教育的根本,強化語言基礎,在語言技能訓練中突出說和寫等“輸出式”技能訓練。第二,改變學生的認知模式,扭轉他們對中西方差異的認知偏見和刻板印象,打開符號改造世界的關鍵節點。第三,通過課程考核方式、課賽結合、依托課程參加“講好中國故事”大賽等活動,把完成意義傳遞的符號變得鮮活,應用在實踐中反哺大的社會文化語境,讓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達到真正的有機融合。
三、“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的符指過程
從符號意義的符指過程(semiosis)中去把控意義生產、意義傳播和接受的各個環節,是實現課程與思政有機融合的保證,這涉及以下幾個環節:符號意義的生產/編碼(signification/encoding),符號意義通過媒介(media)的傳播(communication),符號意義的解釋/解碼(interpretation/
decoding),以及符號意義的接受。為了避免意義的含混,文章采用A. J.格雷瑪斯(A. J. Greimas)在《符號學:言語活動理論的系統思考詞典》(SEMIOTIQUE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la théorie du langage)中的提法[13]。結合“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符號學內涵,根據普通符號學的意義生產傳播路徑,教師可以將“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的符指過程用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圖1)。
注:“→”粗體實線代表課程思政符指過程,在這里指課堂
(Class);M(Message)指課程思政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M1指專業知識、M2指思政元素;Sign指經過編碼的課程思政元素符號,包括像似符、指示符、規約符;Contact指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模式,涉及符號的選擇和闡釋模式、教學法;Noise指干擾意義傳遞和課堂教學的因素,即噪音;Encoding指符號編
碼,E1指規約符,E2指像似符,E3指指示符;Decoding指符號解碼。
如圖1所示,符指過程中涉及以下主體。信息(message)是指“由發送人借助一種渠道向接收人發送的訊息,是按照一種編碼規則組織起來的一種信號序列。因此,訊息要求編碼操作和解碼操作”[13]。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符指過程中,這種信息包括知識信息和思政信息。知識信息就是課程目標所包括的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各個方面;思政信息則是與這些話題相關的、可融入的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如“四個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立場和世界情懷培養等。如圖1所示,打造課程思政符號可以從E1、E2和E3 3個方面進行符號編碼。E1指側重于規約符的編碼。規約符是指“與對象之間沒有理據性連接的符號”[14]84。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總體知識結構中,教材與傳達的意義之間并沒有太強的天然聯系,如文化、政治、教育等內容都是高度依賴理據性的,也就是屬于規約符。E2指側重相似關系的符號,像似符主要指“一個符號代替另一個東西,因為與之相似”。E3指側重指示關系的符號,主要是“符號與對象因為某種關系——尤其是因果、鄰接、部分與整體等關系——因而能互相提示,讓接收者能想到其對象”[14]80。所以,即便課程教學的內容是高度規約的,但是在對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和編碼時,可堅守一種具體化的立場——可以采用像似符(圖片、聲音、表演)和指示符(東西方國家在某些方面的對比、辯論、專題研究等)對這些元素進行編碼,讓純粹靠規約的意義可以通過具體的符號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和認知,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郭英劍認為:“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不僅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環境,其更多的是顛覆傳統教育、傳
統課堂和傳統思維方式。”[15]所以,在信號傳輸(contact)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噪音(noise)的處理,關注學生對課程思政符號的接受情況,考察這些符號對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和改造的效果。
四、“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實踐案例
下面以謝福之教授主編的教材《英語國家概況》(A
Guide to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為例,探討在符號學視域下,如何在英語專業的“英語國家概況”課堂上進行課程思政教學。
(一)強化信息編碼,組織“多模態”教學內容
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的符指過程中,作為信息發出者的教師能把控的第一關就是信息關——準備課程內容、主導課堂教學流程、預計課堂反饋和強化訓練等。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要做好這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實踐,必須從像似符、指示符、規約符等方面對課程信息進行重新編排,并就信息傳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反饋進行科學合理的預判。這樣做也是為了改革以往的英語國家文學文化類課程授課的弊端。從該課程的期末反饋(2019—2022年)來看,超過60%的學生對傳統的講授型、介紹式的教學模式感到疲倦。其中固然也包括學生的個人興趣、課程考核的難易程度、教學語言和教學技巧等因素,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了知識信息的編碼上。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改變信息編碼的方式,讓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形成合力,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首先,改變課程信息的分布情況,將課程內容進行刪減,將教學內容集中在英國國家概況和美國國家概況上,對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介紹可以基于英國和美國,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樣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教學時間。其次,將零散的課程知識板塊化,重新編排教材內容,把第一部分的《英國概況》和第三部分的《美國概況》按照地理、人口和語言,歷史,政府與政黨,經濟,教育、媒體和娛樂,文學6大主題進行重新編排。在教學中按照專題進行對比式、任務式、探究式學習,把英國和美國原本孤立的各部分內容有機聯系起來。
此外,教師在課程目標設置和教學內容準備過程中,應注意將像似符、規約符和指示符進行結合,充分利用像似符的感官親近屬性,在打造線上課程資源庫時,充分利用圖片、音視頻資源,融入研討、辯論、表演等多種互動模式,把符號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引入課堂。例如,教師在進行第二章和第九章關于英美歷史的教學中可以對信息進行編碼(表1)。
如表1所示,多模態編碼呈現的課程思政元素從形式上較傳統基于教材的講授更加豐富。在編碼時使用的3種符號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如維多利亞女皇的加冕照不單單會反映出相似的女王形象,它背后承載著作為指示符號的當時的整個歷史時期,同時也可以反映出科技的進步和它背后代表的唯物史觀。教師通過這3種符號的聯合編碼和解讀,可以有機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歷史觀”的重要論述。類似地,重慶開埠、李鴻章訪美等圖片素材也反映了大時代下一個城市、一個歷史人物的選擇,以及這些敘事與人物是如何影響歷史的,從而培養學生尊重英雄、以史為鑒的歷史素養。通過這些鮮活的符號呈現及背后的內容挖掘,從共時的角度和歷時的角度對這些符號進行充分的編碼,使學生對歷史有更加“立體”的印象。從作為歷史直觀承載的歷史書,到構成歷史的英雄和歷史故事,再到推動歷史進程的技術和人民,整套編碼系統很好地完成了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構建了一套集像似性、指示性、規約性“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符號編碼模式。這種模式對教師在經濟、政治體制、文化教育等章節的教學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二)創新符號標出,強化思政元素
“標出性”是符號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趙毅衡把對立的兩項之間出現次數較少的一項稱為“標出項”(the marked),而對立的使用較多的那一項就是“非標出項”(the unmarked)[14]275。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的符指過程中,未被標出的思政元素符號就是我們要進行強化的符號,而它們的對立面就被視為標出項,可以作為上課時進行對比分析的例證。伴隨著作為主流文化的非標出項,在面對標出項時有一個中間地帶,這個中間地帶被稱為“中項”。隨著中項這個中間地帶的遷移變化,正項與異項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并在這個意義軸上移動。
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符指過程中,涉及許多標出性的問題。例如,英國的王室和民眾的對立與融合關系;英國歷史上教會和世俗王權在很長時間面臨標出性的爭奪;美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膚色的人種、或“左”或“右”的政治立場在長時間和許多公共空間面臨的標出性問題和引發的社會問題;英語國家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偏見,體現在新聞報道上就是在文字、新聞圖片到視頻剪輯等方面全方位的標出錯位。他們會刻意地把代表資產階級的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大眾傳播的力量作為武器,對社會少數群體和他們的意識形態進行異化——把他們變成文化意義上的異項——然后達到對他們進行事實邊緣化的效果。例如,英語國家帶有濃厚紳士情節的“女士優先”就是對于女性被標出的補償;他們的主要節日,如感恩節、情人節、勞動節等都是對于相應的弱勢群體表達的安慰。所以,建立自己的中項和正項。基于此,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應強化思政元素,弱化長久以來的“帝國主義文明中心論”,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的中國立場和世界眼光的目的。這在處理許多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意識形態爭論、走什么樣的道路等問題上具有高度的實踐價值。表2、表3、表4為“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案例。
在案例(一)中,學生被要求提前準備與英語國家“人口”相關的主題匯報。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大都會依據教材的編排,有序地呈現關于英國或者美國的人口總量、民族構成、移民問題、民族政策或者膚色等問題。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就這一問題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和課程思政,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民族眾多,很難找到與西方相比較的切入點。案例(一)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利用標出性的方法找到西方“人口”的主要問題——種族問題、膚色問題、移民問題,并以此為出發點,講解中西方在處理這一問題的方式的異同。通過對英語國家此類問題的分析,呈現被標出的少數群體因種族歧視、不同膚色等帶來的就業、婚戀、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進一步引出中國在人口政策上的先進性,體現出我國人民至上的優越性,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
在案例(二)中,教師嘗試引入“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學生分為3部分,并將其帶入“美國新增一條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的高鐵線路”“美國2055年總統大選”和“關于是否通過禁止墮胎法案”3個虛擬的場景中。學生自行進行角色分配,并在扮演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現實中出現的所謂“西式民主”的問題,撕開“西式民主”的面紗。例如,在關于修高鐵這個提案中,反復的民主流程會拉低辦事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計劃無法實施;在總統大選這個場景中,學生意識到沒有資本的支持,競選總統只是天方夜譚;在關于是否通過禁止墮胎法案的討論中,“西式民主”的包裝下的男權社會本質展露無遺,他們對民主自由的漠視、對女性的歧視都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當然,角色扮演在語言教學中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沉浸感,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案例(二)所展現的還有文化課程教學中的中國立場。通過這一案例的實施,可以發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經濟發展、民主民生等事業中的重要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案例(三)中,教師嘗試引入“課賽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處理Media這一話題時,將學生分為3組,分別尋找西方主流媒體關于中國的報道,與《中國日報》(China
Daily)等報刊進行對比,尤其是同一新聞事件或相近的新聞事件,去發現中外英文媒體在動詞使用、形容詞和副詞使用、遣詞造句上的差異;比較中西方媒體在拍照時的取景角度、曝光運用等不同的側重;對比中西方新聞視頻的剪輯手法的差異。在10 min內,提取最多有效信息的小組獲勝。對于Holiday的話題,可以舉辦如Celebrating Foreign
Festival: Pros & Cons的主題演講比賽或辯論賽,學生也參與到打分的過程中。在強化英語口語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建立新的中項。以此達到強化黨的領導在文教事業和宗教事業中的重要地位,明白我國在國際輿論戰中的險峻局勢,使學生樹立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建立中國話語體系的偉大志向。
(三)控制信號噪音,管控教學過程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學生必須學會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與來自外部世界的不和諧聲音據理力爭,在課堂上也是如此。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課程思政符指過程中的噪音可以分為3類。第一類噪音是“符號發送過程中無可奈何地帶上的不表意的部
分”,如教師在授課時發生的不經意的停頓、多模態的思政元素符號在呈現時遇到的音視頻播放故障等,這些故障和停頓就是無法預測、很難避免的噪音。第二類噪音是“解釋者認為對他的解釋不起作用的部分”[14]73,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認知模式的不同和個體經驗的差異等都會導致理解的偏差。第三類噪音是最常見的,如西方強大的政治宣傳機器、改頭換面的消費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娛樂產業、知識文化話語權、科學技術壟斷造成的消費社會和景觀社會的大環境。這種情況下,守住課堂的政治紅線,從信息源開始進行整個課程思政符指過程中對噪音的有技巧的處理,是當下課程思政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
教師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對課程思政符指過程進行降噪:第一,打通時空壁壘,建立有針對性的線上課程資源庫。課程組基于教材,對思政元素進行提取和有針對性的編碼之后,建成了超星在線視頻課程“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且針對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和更高的教學要求,在重慶郵電大學課程中心建成了“英語國家概況”在線課程資源庫。資源庫的建立很好地增加了課堂的延展性,突破了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建立了課程思政符指過程的基礎場域,進行初次思政元素編碼和降噪。第二,有效把翻轉課堂和講授法進行有機結合,在課前布置與編碼相關的話題,有效減少產生噪音的可能。在課上,學生進行主題匯報(10 min匯報、5 min接受學生提問),并由教師和學生從話題內容、語言使用和表達3方面進行評價,通過教師評價和生生互評的形式使傳統的學生匯報“活”起來,真正做到有觀點、有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接受思政元素的主動性,為下一步的課堂討論奠定基礎。第三,教師針對學生的匯報與學生的問題進行點評,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噪音進行第三次降噪:針對匯報者的語音、語言使用規范、肢體語言等公共演說技巧、PPT制作規范和美觀等匯報“形式”的點評,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課程匯報的所有要點,學以致用;評價課堂匯報背后的文化立場、文化態度、意識形態內涵等,幫助學生從內容層面深化對學習“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思政目標和德育目標的認識。第四,善用評價機制,用好“課賽結合”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第三類噪音進行有效利用。課程組為了提高語言知識技能考查和課程思政目標考查的貼合度,采取了“全過程考查+課賽結合”的考查模式,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隨時進行自我檢測;在課堂上利用“角色扮演”“迷你演講比賽”“迷你辯論賽”等活動,把課程思政符指過程中的噪音作為一部分,加入這些比賽中,引導學生通過系統的論證或沉浸式的體驗去主動發現這些噪音,通過沉浸式體驗、論證、思辨、辯論對這些噪音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此外,還可以參考學生的課堂表現,推薦學生參加專業類演講辯論賽、講好中國故事微視頻大賽等,真正做到課程與思政的有機結合、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五、結束語
把課程思政當成一個意義傳播的語義場,可以實現從符號意義的編碼、發出、傳播、降噪、接受等方面與“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教學實踐的充分結合。強化信息編碼、組織多模態教學內容,創新符號標出、強化思政元素,控制信號噪音、管控教學過程創新了課堂實踐模式。這種模式的創新一方面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改變了這門課傳統上依賴教材、呈現信息不系統的問題。通過重新組織教學內容,打造專題教學板塊,進行多模態的課程編碼,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高度重視作為符號意義傳播媒介的課堂,結合英語專業教學領域的最新課改成果,能夠將符號意義傳播原理與教學方法改革進行結合,把課堂變得更加立體,課堂互動變得更有實效,讓學生有獲得感。此外,密切關注課程思政在學生認知世界和社會實踐中的改革成效,利用好新出現的講好中國故事短視頻大賽和學校舉辦的經典閱讀比賽等,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媒介、發揮創意,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在課程思政符指過程中,首先進行的編碼和整理,其實是對符號的規訓,這時符號是處在第二性的。而被規訓的符號意義在經歷課堂的傳播、過程中的降噪控制等過程后會發揮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對學生的認知和行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可見,符號作為一種人造物,對人的思想和認知的塑造是實實在在的。高校應用好符號這一媒介,充分發揮教師“編碼師”“課程語義場”“課堂主戰場”和“教學主媒介”的作用,使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培養具有中國立場、全球視野的新時代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
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5-28)
[2023-10-0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
國外語,2020,17(5):10-14.
[3]? 高玉壘,張智義.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
結構模型建構[J].外語電化教學,2022(1):8-14;
102.
[4]? 羅良功.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本、質、量[J].中國外
語,2021,18(2):60-64.
[5]?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與課程思政[J].外語電化教
學,2022(5):6-10.
[6]? 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
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43
(5):21-29.
[7]? 劉秉棟,馮蕾.英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現實困
境與突圍路徑[J].外語電化教學,2022(4):23-28.
[8]? 薄萌萌.高校教師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的元認知過
程:質性研究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20(4):8.
[9]? 喻麓丹,吳益芳.在應用型高校中開設思政課配套全
英文選修課的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以“中西文化
比較”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
77(7):47-49.
[10]? 文旭.外語教育中的課程思政探索[M].重慶:西南
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2.
[11]? 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劉緋,張立平,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7.
[1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
源與散布[M].吳? 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6.
[13]? A. J.格雷瑪斯, J.庫爾泰斯.符號學:言語活動理論
的系統思考詞典[M].懷宇,譯.天津:百花文藝出
版社,2011:198.
[14]?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
版社,2016.
[15]? 郭英劍.以學生為中心,不等于以學生滿意度為中
心[N].中國科學報,2022-05-24(3).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