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內涵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鑒作用。“仁”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分析孔子“仁”思想,探討“仁”思想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方法的啟示,以期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孔子∣仁∣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古今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在孔子建構的思想體系中,“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仁”的思想不再只包括純粹道德上的含義,孔子對其作了全面的新的界定和思考,最終形成了“仁”學思想體系。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孔子“仁”思想在現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為現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啟示和借鑒作用。
一、孔子“仁”思想概述
孔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該書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統計,《論語》中對“仁”的論述高達上百次,足見“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1]。這里所說的“道”指的就是“仁”道。孔子對于“仁”的解釋主要集中在回答弟子們對“仁”的詢問中,其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最能凸顯他對“仁”的理解,雖然孔子對“仁”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其回答均體現出了“克己欲,愛他人”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見,“仁”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
“孝悌”。在孔子的思想中,行“仁”是從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做起的。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可見,孔子在教育弟子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向弟子教授“孝悌”之道。這是因為“孝悌”之道從根本上體現了“愛人”的要求,孔子認為血緣之間的親子之愛是愛人最核心的部分,他教育弟子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孝慈,則忠”。
“忠恕”。在孔子的思想中,“忠恕”是實施“仁”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出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忠”是從積極的方面來定義的。孔子對其的解釋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意思是說真正有仁德的人,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讓別人事事行得通。真正有仁德的人,是一個以“博施濟眾”為己任的人,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1]。“恕”是從消極的方面來定義的。“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意思是說自己不愿意的任何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要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指出了人與人之間正確的相處原則和為人處世的方法,也體現出他積極主動的道德原則,強調寬以待人,推己及人,個人行為要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達到“仁”的境界。
二、“仁”思想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將孔子“仁”思想精髓創造性轉換,應用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弘揚和傳承了孔子所倡導的教育思想,又豐富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的內涵,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孔子“仁”思想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啟示
孔子認為教育不是把學生都變成同樣的人,而是要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在施教過程中,孔子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充分體現了其教育思想的實質是以學生為本。這對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文關懷,忽略了教育的情感溝通。對此,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每個學生最適合的教育。此外,教師應積極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和渴望,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喚醒學生主體力量,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重視學生對生命內涵和自由天性的啟迪,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因此,學校教育要全面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努力提升自己。
(二)孔子“仁”思想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啟示
加強仁愛教育。“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加強仁愛思想的教育,引導學生“仁者愛人”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廣泛的價值。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群體之間競爭的加劇,利害關系日漸復雜化,加強仁愛教育,使人們能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和社會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可以從兩個方面落實“仁愛”教育。首先,在課程設計上,應開設有關孔子“仁愛”教育的課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平臺,促使學生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認知;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身體力行,將孔子的“仁愛”思想根植于自身的言行舉止中,從各個方面拓寬“仁愛”思想的踐行途徑,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寬容諒解別人,積極投身社會。由此可見,大力倡導“仁愛”精神,落實“仁愛”教育,對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孝悌教育。孔子所倡導的“孝悌”思想對現代教育的貢獻就在于它強調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感恩一直被推崇為重要的品質,同時它也是一個擁有良好道德感悟的人所必須的基本品德。由此可見,加強“孝悌”教育對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應從對父母的感恩和關懷做起,要教育學生懂得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悉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日常生活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孝敬、體貼父母中去。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愛護兄弟姐妹,做到團結友善,和睦共處。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申“孝悌”思想,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加強忠恕教育。“忠”對國家而言就是要盡忠報國,對國家行忠誠之道。對他人而言,結合“恕”的思想就是要寬容、體諒、關懷他人,做到“推己及人”。首先,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育學生“精忠報國”,為國家利益奮斗思考,提升學生的群體意識;其次,教育學生將對父母的愛推及到他人身上,學會關心他人。教師應該教育學生由愛己轉為愛人,促使學生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包容他人,從而建構良好的情感關系體系。這正體現了“忠恕”思想的現代教育價值,理應在學校進行廣泛宣傳教育。
(三)孔子“仁”思想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
提倡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位主張“因材施教”的思想家。“因材施教”對教師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仔細觀察學生的特點,分析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差異,揚長避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個體特點為基礎,采取差異化的教育方法,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其次,教師在了解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狀況后,應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分層教學。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主體發展的現實需求給予足夠的重視,按照從簡單到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道德認知發展進程,有步驟、分層次地實施教育,以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
重視啟發誘導。“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其中“憤”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不啟,不發”是孔子自述其教學方法,也就是必須受教育者先發生困難,有求知的動機,然后去啟發他。這樣,教學效果自然好些。孔子教授弟子學問時并不是直接說教,而是通過側面啟發誘導使弟子自行領悟其中的道理,孔子啟發誘導的方式也較靈活多樣,他常用提問、探討等方式,引導弟子對自身所疑惑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時常鼓勵他們勇敢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方法啟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千萬不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同時也要把握好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通過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協調統一,實現教學的雙向互動。
堅持榜樣示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一直以來,孔子都以“君子”人格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注重追求自身道德行為的踐行。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影響眾多弟子,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身是踐行“仁”思想的楷模,為其弟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榜樣示范法是孔子在教育過程中著重運用的方法之一,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孔子認為教師首先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達成教育要求,這樣,教育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豐富自身知識儲備,不斷磨礪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理論水平[2]。其次,教師應樹立道德理想人格,教師的道德修養水平對于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應完善道德人格,用自身人格魅力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修養。最后,教師應做到知行統一,教師在學校的一言一行都備受學生關注,因此,教師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良好的行為舉止為學生做出表率,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提升個人道德素養,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 鄭麗.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大學教育理念的啟示[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Z2):26-27.
(作者簡介:盧潔,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