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梅林琦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以“現代化轉型”和“文化適應”為視角,對舞獅運動的現代化發展和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剖析,探討在現代化社會中舞獅運動在現代轉型中的繼承和創新,以及如何轉型化發展來達到文化適應的目的,提出就舞獅這一項目,關鍵在于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革創新。對于推動舞獅運動的現代化發展、提升其文化價值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舞獅運動轉型;現代化轉型;文化適應;傳統文化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Lion Dance
WANG Lei,MEI Lin-q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and the problems it faces,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ion dance in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society, and how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key of lion dance is how to remove the dross, take the essenc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and enhance its cultural value and attraction.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lion danc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舞獅運動集武術、舞蹈、編織、刺繡、繪畫和音樂等多種藝術于一體,通過兩人密切合作,模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來“表形體意”,是一項體現我國民俗民風的體育項目[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尤其是在文化教育學領域。因此,對于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和文化適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 舞獅運動發展的歷史軌跡
1.1 舞獅運動的形成
據《一切經音義》“狻猊即獅子也”記載,“獅”被認定為西域的一種珍貴貢物,它的出現標志著舞獅運動的開始。南北朝時期,舞獅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它最開始出現在軍事場合,最后完美復刻到民間,為人們的節日活動增添了許多色彩。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辟邪獅子,引導其前”更是表達了在老百姓心中,舞獅帶有祥瑞之兆,能夠驅魔避害,寄托著人們喜慶豐收的美好愿望。[2]到近代舞獅與老百姓的節日更是密不可分,“舞獅拜年”“金獅獻瑞”即是當時用舞獅來表達喜慶氛圍的真實寫照。
我國地域遼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因此舞獅表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北獅是從三國西域傳入的,注重武術技巧和表演的豪華氣勢。而南獅是在北獅基礎上,在外形、技巧等方面加以改造,將更多的南方元素融入了其中,故而南獅更具有伶俐動人、可愛的特點。南獅的創作融合了民眾對獅子的想象,“南獅桃園三結義”則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南獅在造型和神韻上都是獨樹一幟的,從清代開始出現,現在已經成為兩廣、福建等地節日的重頭戲,以此來寓意鎮宅興旺、鬼神降伏、環境安寧、五谷豐登。[3]
了解舞獅運動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是研究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的關鍵。舞獅運動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進一步研究和傳承舞獅運動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有助于推動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和文化適應,提升其文化價值和吸引力。
1.2 舞獅運動的鼎盛時期
唐代時期舞獅達到了鼎盛狀態,唐代《樂府雜錄》中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4]可見當時舞獅盛行,人們在自己的想象中借助傳統文化演繹出了新的神話。明人張岱《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5]。
1.3 舞獅運動的現狀
現階段,舞獅運動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民間舞獅的水平不高,專業舞獅人才不足,甚至有些地方出現斷層的現象。舞獅運動在不同的區域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由于部分地區經濟狀況不佳,舞獅運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民眾對此缺乏積極性。1995年中國龍獅運動協會的成立和出臺的舞獅競技套路和規則,標志著舞獅正式成為了一項競技體育項目。隨著舞獅運動比賽項目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舞獅運動隊在各大高校成立,培養出了優秀的舞獅運動員。例如:湖北大學龍獅團、北京體育大學北獅隊、武漢體育學院舞獅隊等。隨著各種技藝精湛的舞獅團隊活躍度提升,舞獅表演逐漸走上了各大晚會以及娛樂場所,但發展到現在,只有少量的高校擁有技藝精湛的舞獅團隊。
舞獅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雖然在現代社會有所發展,但也有很多帶有民間色彩的地方舞獅失傳。因此,進一步研究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和文化適應有助于提升其價值,助力多元化傳承與發展。
2 概念界定
2.1 現代轉型的內容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現代轉型”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基礎等條件下的重大變革,它不僅超越了傳統文化,同時對舊文化進行了辯證的否定,這種轉變使得事物從一種運動形式轉變為另一種運動形式,實現了一種質的飛躍。現代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現代化,它從傳統的農耕文明向現代科技文明的轉變,這一轉變的基礎是工業的發展,其中包括內容、政治等方面的變革。
舞獅運動以農業文明為基礎,他所表現的特征是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的。當時的經濟體制、思維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等特征都與現代的經濟體系大不相同,所以需要對舞獅運動意識觀、價值觀、生存方式等進行現代轉型。
2.2 文化適應的內涵與表現
文化的適應性是一種能與外界環境協調一致的能力,它不僅體現在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更體現在與其他文明形式融合的同時保持其獨特性。文化適應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個人和群體的原始特征,如公認的社會規范、歷史傳統、移民文化等,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社會同化的基礎。文化適應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接受新的文化,二是保護和傳承已有的文化[6]。
3 舞獅運動現代化轉型
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傳統文化受到多種因素的沖擊,舞獅運動也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挑戰,它受到了多種轉型背景和驅動力因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背景下,舞獅運動面臨著來自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挑戰和改變,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轉型和適應。本研究將重點關注舞獅運動的傳承過程,分析其現象背后的社會和文化變化,探討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對其傳統特色的保留與延續。
3.1 舞獅運動現代化轉型背景
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然帶來勞動方式、消費理念、社會交往、家庭生活、價值觀念和文化信仰等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舞獅運動賴以生存的物質土壤和精神土壤發生改變[7]。
1)舞獅運動生存環境受到沖擊
舞獅文化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文化特征。然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農耕時代的產物與現代化進程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舞獅文化與當前主流文化的差異,現代文明產物越來越多,電子競技、短視頻等娛樂方式逐漸取代舞獅等傳統項目。同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西方文化不斷滲入,出現對西方體育項目盲目推崇,而忘記了老祖宗留下的寶貴傳統體育的現象。
2)經濟體系的改變
舞獅是我國農耕時代的產物,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數字化發展,我國也慢慢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類的思考模式、行為習慣以及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在古代,舞獅是老百姓農忙之余消遣時光的娛樂方式,如今由于經濟體系的變化,生活的方式的改變,傳統的農耕生活方式已經被取代,人們已經沒有大量的空閑時間進行舞獅。同時,作為舞獅主戰場的農村,隨著農村常住人口斷崖式的下降,已經沒有青壯年來學習舞獅,使之逐漸衰落,甚至出現了失傳的現象。
3)功利性體育觀的出現
功利性體育觀就是把體育看成是一種功利性的事業,當它能夠與功績、榮譽、利益、升學率掛鉤時,就傾其所有,重點培養,短期突擊;否則,就打入冷宮,不聞不問[8]。而舞獅往往并沒有帶有此類標簽,導致舞獅這項運動,并沒有引起大眾的重視,傳統體育項目在西方競技體育的洪流上,被迫貼上了“無聊”“沒用”的標簽。
4)傳承模式的落后
舞獅運動作為一項民俗活動,生活環境和活動主體是其存在的基礎[9]。傳承組織一般都是以村落的居民為主體,村莊里的舞獅隊伍依靠長輩口頭傳授技藝和伙伴間交流經驗等方式來傳承,但這種傳授方式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同時,由于沒有系統的訓練體系以及完整的傳承形式,舞獅傳承者并不能通過舞獅表演來獲得所需要的經濟需求,便出現了無人可傳的現象,雖然有關部門對舞龍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了保護政策及措施,但由于原生態傳承發展缺乏自覺性,其理念、辦法、手段與力度仍不能夠適應當前的客觀現實與發展,最終導致很多民間舞獅逐漸走向了消亡[10]。
3.2 舞獅運動現代化轉型動力
1)政府推動
政府對舞獅運動的保護力度增加。政府的支持是舞獅運動進行現代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政府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提供更多的資源,促進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據統計,2006—2014 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收錄1372項,舞龍舞獅分別作為民間舞蹈、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別被收錄[11]。政府還增加了對舞獅的資金投入,提供資源幫助,優化政策環境,為舞獅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幫助。政府是舞獅運動現代化轉型的堅強后盾,并且促進了舞獅文化的傳承發展。
2)科技發展
科技發展推動舞獅運動現代化。舞獅傳承者、研究者需要探索新的舞獅表演技術,將舞獅表演與現代科技融合,提升舞獅表演的觀賞性。比如運用VR、3D等技術,使舞獅表演更具有真實性,以更藝術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大眾的眼中,提升線上觀賞效果,達到傳播目的,發展舞獅文化。
3)市場需求提升
市場需求變化推動舞獅運動變革。隨著經濟發展,大眾精神物質方面的需求不斷提升,同時,隨著消費升級和文化發展,觀眾對舞獅表演的需求也不斷變化,因此,舞獅表演也要隨著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舞獅運動不僅可以更改表演形式,也可以對舞獅周邊進行拓展,比如通過開創文創用品,潮牌服裝等方式將舞獅運動與經濟結合,促進文化與經濟的交融與發展,提升舞獅的社會影響力。
綜上所述,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是在社會轉型背景和驅動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進行。政策支持、傳承創新與技術應用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與拓展,推動了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通過對轉型背景與驅動力因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舞獅運動的現代化轉型過程,為舞獅運動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3.3 舞獅運動現代化轉型方向
任何一項體育項目要想發展需要適應現代體育潮流。傳統體育項目要想發展應該要走系統化、科學化、競技化、國際化的道路,比如與舞獅具有相似民俗文化的龍舟運動已經率先走向了國際化的發展之路,成為亞運會的比賽項目。但是,舞獅運動在國際國內的大型賽事卻相對較少,關注度也較低。
我們需要從規劃、競賽、資金來源、推廣方式和發展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舞獅運動項目發展規劃應堅持本土發展與國際推廣并舉的理念,形成不同等級的競賽,以滿足社會不同成員的參與需要。競賽規則決定著項目的發展方向,是戰術制定的有力依據,應從歷屆舞龍舞獅的大型比賽中整理和挖掘舞龍舞獅規則的精華,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與符合項目本身發展的比賽規則,使其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下科學、規范的舞動。[12]經費來源應該政府牽頭,拉取本土企業贊助。學校是實現舞獅發展的基石、農村是舞獅復興的起點、社區是舞獅傳播的重點,國際是舞獅興盛的難點。競技賽事應以國內頂尖賽事為重點,改革調整建立完整的賽事制度,為國際賽事鋪路,為地方性賽事提供借鑒,實現賽事市場的發展。
3.4 舞獅運動現代化轉型載體
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舞獅運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體育活動,它不僅代表著尊嚴與力量,還是以技能為主導,表現出難美性的一種體育活動。近年來,隨著中國體育產業的迅速發展,體育市場也日益開放。舞獅運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利用當前的體育市場,將舞獅運動推向更廣闊的舞臺,促進其發展。
舞獅產業是指以舞龍舞獅(以下簡稱龍獅)運動為支撐,向社會提供舞獅運動相關產品的一切經濟活動以及相應經濟部門的總稱[13]。龍獅運動的經濟活動機制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通過遵循市場規律,運用市場運作的原則、方式和手段,使龍獅運動和它的產品被消費者接受。為了促進龍獅產業的發展,政府應當大力支持相關經濟部門,如龍獅道具制造商、龍獅文創用品、龍獅服裝、龍獅傳媒公司、龍獅表演公司等,以形成一條完整的龍獅產業鏈。龍獅產業的發展是龍獅運動為了社會適應而繁衍出現,作為有著相似民俗文化的龍舟運動已經遙遙領先,在岳陽建立了龍舟產業基地,龍獅也要緊跟而上,建立“龍獅產業基地”,形成屬于龍獅的產業基地,龍獅品牌,打造龍獅文化,使其成為舞獅運動轉型載體。
4 舞獅運動的文化適應
2021年起,為了更好地推動全民健康,中央政府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積極引導當地群眾參與到本土的民俗體育活動中,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自然資源,為全民提供更多的運動機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文化適應策略指的是個人通過適當的行動來應對外來的文化影響,從而保持自身的獨特性。舞獅作為民族傳統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實施舞獅運動的“文化適應”。
4.1 舞獅運動的場域適應
場域可以被視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結構,它體現了某個特定群體的地理分布、歷史傳統以及其他相互影響的因素。它既可以揭示出某個群體的行為習俗,也可以揭示出其所處的環境,從而使得文化研究具有獨特的意義。
在不同的地域,原生態舞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以發展。在過去,舞獅是人們日常勞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大多數舞獅都源自農村,并成為農民們傳承和發展藝術的重要場所。在當今社會,舞獅運動通過龍獅協會和政府的組織、宣傳和發展,在城市中進行展演和比賽,比如,1997年第一屆龍獅邀請賽,2019年廣西藤縣舞獅登上了央視春晚,以及近年來各種大型晚會都出現了金獅送福的表演,實現了舞獅活動的場域變換。隨著“土”味表演正式進入城市,民俗文化與城市風格融為一體,開放、活躍的城市文化與封閉傳統的舞獅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舞獅運動作為促進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推動文化的融合與轉變。
4.2 舞獅運動的社會化適應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舞獅已經融入了當今的社會文化,成為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民間藝術。它不僅受到節日的影響,也受到了當今社會的影響,成為當今文明的象征。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舞獅比賽的祭祀活動、組織及動員已經從傳統的家族代表轉變成一種更加多元化的社會形態,從血緣關系轉變為更加廣泛的社會關系,從而使得舞獅比賽的參與者從單一的家庭、職業、外國人等多個角色轉變成一種多元化的社會關系。同時,科技的進步,舞獅道的更新,技戰術的不斷調整,舞獅運動在科學性和美觀性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由此可以推斷,從農業社會到工業時代信息化社會的轉變過程中,經濟飛速發展,生活方式變化,人們的生活更加的“務實”,使得舞獅傳承主體發生了改變,舞獅傳承的方式逐漸多元化。
4.3 舞獅運動的情勢化適應
舞獅活動具有辟邪御兇、預告災難、決斷是非、招財納福等文化內涵,這充分體現出中國民眾功利性和務實性的指導意識,舞獅運動的寓意使農業經濟基礎下的民眾產生了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情感體驗,吸引了更多群眾自發地去參加舞獅活動,使得舞獅活動在農業時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經濟來源發生了變化,工作內容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而舞獅也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發生了改變。舞獅開始成為“商品”,成為人們追求娛樂,刺激,新奇感的一種表演活動,心靈寄托和神圣使命得到了消解。
4.4 舞獅運動的系統化適應
舞獅運動作為中國傳統民俗,以前主要是由師父、前輩等根據自身經驗口述傳授,缺乏系統的訓練體系。而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可以更快、更系統、更全面、更安全的學習舞獅的技藝,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個系統的訓練體系,方可在學習過程中,查漏補缺,改良訓練計劃的不足,提升訓練體系的完美性,有利于舞獅運動員的快速成長。
為了保護和傳承舞獅文化,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機制來確保它的傳承。
首先,加強團隊建設。應建立一支專業的當地舞獅隊伍,鼓勵年輕一代參與到舞獅傳承中來,擴大傳承人的數量,加大對他們的支持。
其次,完善相關制度。一方面完善保護制度,保護舞獅傳承人的合法權益,完善知識與產權法,提供更多的民俗精神補償,注重法律與知識與產權的結合,確保舞獅傳承人的權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完善退出制度,定期監督和評估舞獅傳承人的表演,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促進利益共享。
最后,舞獅平臺建設。可以利用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構建龍獅展演、賽事、教育、培訓、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有利于舞獅文化內涵研究、運動技術創新改革、人才培養、學術研討與交流。[14]同時,可以建立一個用于賽事數據收集、整理和提供信息和內容研究的交流平臺,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的整理,深入研究舞獅競賽的組織形式、類別、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文化影響,完善龍獅人才培養的模式、生源、規格和管理制度,建立一個模塊化的數據庫,為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和市場管理人員提供系統的培訓服務。
5 結語
本研究發現舞獅運動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受到政策支持、傳承創新和社會認可等因素的影響,促進了文化價值的延續和傳播。雖然舞獅這種民族傳統文化失去了原先賴以生存的環境,但是其作為我們的寶瑰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精神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補充奧林匹克競技文化,展現出舞獅獨有的魅力。在新時代,不僅要分析舞獅運動的文化價值,還需要融入西方體育文化,這有助于舞獅運動適應現代化體育發展趨勢。當前,舞獅正處于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已經逐漸通過競技體育、大眾健身體育、學校體育、娛樂表演等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舞獅運動發展的重要燃料。雖然舞獅已經在現代轉型和文化適應的路程上,但是還需要對舞獅運動進行全面深化改造,在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大眾健身、娛樂方式、龍獅產業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這是當前舞獅運動發展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蔡開明.北獅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2]楊衒之.洛陽伽藍記[M].俞婉君,譯.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8.
[3]張華.共生理論視角下遂溪醒獅文化的解構與重塑[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0.
[4]高子期.虛實之間:漢唐時期獅子意象的流變[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5]袁筱平,賈社軍.舞獅運動的體育美[J].河西學院學報,2018,34(2):73-76.
[6]何嘯凱,宋方,張英哥.文化適應理論模型綜述[J].文化產業,2022(24):53-55.
[7]胡娟.我國民俗體育的流變:以龍舟競渡為例[J].體育科學,2008(4):84-96.
[8]徐天海,汪興梅.功利性體育當休矣[J].湖北教育(綜合資訊),2013(4):12.
[9]周紅紅,孫德朝.“現代轉型”視域下舞龍運動的發展路徑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6,38(5):98-102.
[10]樊坤,袁麗.民間傳統舞龍舞獅非遺現狀分析與傳承發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1):45-47,73.
[11]袁麗,陳玉容,王曉旭,等.近30年我國舞龍舞獅運動科研狀況的文獻分析: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6):4.
[12]劉靜,余漢橋.從文化結構看民族傳統體育舞龍舞獅運動的現代化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7):889-891.
[13]李宏昌,李洪玉.中國龍獅運動的產業化發展思路[J].中國市場,2008(18).
[14]熊堅,彭向陽.“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龍獅文化產業化發展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1,43(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