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課程具有內容多、受眾廣的特點。高職公共英語教師應深入挖掘課程中思政元素,以充分發揮公共英語課程的育人作用。高職公共英語教師還應不斷提高開展課程思政的能力,以育人為最終目標,重視對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基于此,本文對跨文化視角下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進行研究。首先闡述了跨文化的內涵,其次概述了跨文化視角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意義,最后提出了跨文化視角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路徑,以期為高職英語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文化視角;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
作者簡介:強曉,女,陜西榆林人,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育、筆譯。
受傳統教學及考核模式的影響,高職公共英語教師更重視詞匯、語法等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不夠重視,也未關注課程思政建設,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在跨文化視角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師需正確認識跨文化,并了解跨文化視角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意義,重視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強化公共英語課程的育人作用,不僅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還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責任意識和開放意識。
一、跨文化的內涵
跨文化是指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和適應。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職院校大力推行課程思政,即利用課堂教學將思政教育與各類課程教學相融合,形成協同效應。對高職院校來說,跨文化教育應基于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促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思考,進而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跨文化視角下實施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促進學生長遠穩定發展。
二、跨文化視角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意義
對高職學生來說,跨文化視角下開展公共英語教學能提高其語言應用能力,使其正確看待不同語言文化。在閱讀、寫作等教學環節,英語教師可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展示不同語言文化,幫助學生加深對英語的認識,了解學習英語的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來說,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展開教學,不僅能明確教學目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還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素養、品格,有助于學生發展。
跨文化視角下開展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在閱讀環節,英語教師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目標,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學生不了解西方文化,也難以用英語思維進行溝通,所學英語知識僅應用于考試。基于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西方文化,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跨文化視角下開展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章的理解。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授單詞、語法等內容,還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針對英語閱讀來說,學生不僅要理解文章的表層意思,還要深入了解文章的內涵;針對英語寫作來說,學生不僅要明確寫作方法,還要明確文章主旨。基于跨文化視角,高職公共英語教師要結合文章內容來介紹西方文化,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有利于學生加深文章內涵的理解。
在跨文化視角下實施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路徑。將思政教育和英語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可有效發揮公共課程的育人價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活躍教學氛圍,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三、跨文化視角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一)豐富教學內容
1.基于課程思政角度研讀教材。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離不開教材。跨文化視角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必須深入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與教材內容的有效結合。教材可幫助教師明確各階段的思政教育目標。大部分高職公共英語教師由于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在實施課程思政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公共英語教材為依托,從課程思政角度研讀教材,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發揮英語教學的育人作用。從課程思政角度,對公共英語教材進行分析,應明確育人的最終目標是立德樹人,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教師應靈活應用各種設備,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實際教學中,英語教師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應用情境教學法,展示不同文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同時,積極搜集與使用不同形式的英語資料,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基于跨文化視角,教師充分發揮教材內容的作用,引領學生對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幫助學生辯證地看待不同的文化。
2.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文化自信體現了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認同。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內容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提高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可根據教學主題,采用問題導向法,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與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同時,客觀看待西方文化,有助于學生理解英語語言背景。比如,教師以“西方餐桌禮儀”為主題進行授課時,可搜集相關短視頻資料并在課堂播放,為學生展示西方國家的餐桌禮儀。同時,提出“請同學們仔細回想,我們家中的餐桌禮儀有什么?”的問題。學生回答后,英語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古人的餐桌禮儀都有什么?”,經過多個問題的引導,教師引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文化,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確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接下來,教師可帶領學生進一步挖掘西方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并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英語教師還可以“中西方英雄”“中西方人機交往”等為主題展開教學,深度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二)創新教學模式
1.重視教學活動的創新及思政元素的融入。跨文化視角下,英語教師需重視高職公共英語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學目標中除融入思政教育目標外,還應融入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目標。同時,重視學生的課堂探究程度,激發學生情感,豐富學生對公共英語學習的感受。通過不斷完善教學內容與模式,實現培養跨文化思辨能力、英語語言技能、思政教育并行。
課前,教師可結合當下的時事新聞設計教學主題,并創設語境。同時,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活力。教師可布置預習任務,學生根據任務要求搜集相關資料。通過搜集過程,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高職公共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具有實踐性、有效性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邀請學生設計主題班會等,用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思政意識。英語教師應注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不同文化,使學生尊重與理解各國文化。 在課堂后半段,教師可設計開放式活動,在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對不同文化進行分析與討論。同時,教師應把握時機,自然而然地滲透思政元素,用思政元素去影響每一個學生。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應重視評價,積極聽取反饋意見,進行反思與總結,以優化高職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2.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第二課堂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團結協作、與人相處的能力,極具育人價值。高職英語教師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利用網絡擴充第二課堂的教學資料。同時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設計實踐性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鍛煉學生的英語技能,實現第一、第二課堂協同育人。第一,高職院校各部門可共同舉辦各種校園活動。活動應貼近學生生活,以調動學生的互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參與活動后能力、思想方面均有所提高。第二,英語教師可與各部門聯合組織活動,賦予學生活動設計者角色。設計活動時,學生會搜索大量的資料,強化跨文化思辨能力。第三,英語教師可與當地博物館、文化館共同舉辦活動。學生前往博物館進行參觀,了解歷史文化,強化文化自信。隨后,英語教師帶領學生開展文化宣傳活動,拍攝英文短視頻,并在網絡發布,向外國友人介紹本國優秀文化,也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第四,高職院校可與其他院校共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舉辦中國傳統文化主題講座,邀請高職院校教師參與講座,逐步提高相關教師對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認識,同時交流教學經驗,實現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創新。
3.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情境教學。信息技術已改變課堂教學。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應擅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說英語和聽英語的能力。教師還可應用學生感興趣的App,以學生的興趣點為教學起點,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實施立體化的英語教學。
(三)優化評價機制
傳統教學模式下,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的詞匯量、語法知識掌握程度、寫作技巧等。因此,高職院校與教師應合理優化評價機制,以便有效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教師應遵循多樣化、科學性原則,優化評價標準,提出分層次的等級評價與分數評價方式。要將學生在教學全過程的表現列為評價內容,注重過程性評價。同時,加強對課程思政成效的評價。不應以考試為唯一的考核形式,應采取小組討論與匯報、成果展示等多種考核形式,以確保考核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英語教師必須明確評價的最終目的,充分發揮評價機制的作用,以進一步優化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使其更具科學性,從而強化對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總而言之,為提高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在跨文化視角下,英語教師應深刻認識跨文化的內涵,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思政素養、英語技能,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注重學生的感受、情感體驗。同時,教師應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開展教學有效性,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除此之外,還應重視評價機制的優化,依托評價機制進一步優化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以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跨文化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四個轉向:《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內涵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21(1):27-31,4.
[2]王曉林.大學英語教學困境與教學改革:評《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22(5):135.
[3]劉彥青.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對比研究:評《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與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1(2):124.
[4]何琦.音樂院校研究生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1(1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