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磊 和巾杰 管成果 許丁昕 黃鏡源
摘要:目前,我國越來越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高校擴招,學生來源更加復雜,針對我國特有的社會文化背景,探討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綜述了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存問題和產生原因,提出一系列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特點
職業教育是體現國家經濟發展和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已出臺一系列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高職院校規模及招生數量也在不斷擴大。但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逐漸出現學生質量參差不齊、生源素質差異較大的問題,加之社會普遍存在“唯學歷論”“唯分數論”的傳統思想,高職教育被看作“次等教育”。因此,學生極易承受來自學業、人際關系、情感、擇業、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從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近年來,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呈現高發趨勢,若不引起重視并及時疏導,學生的不良心理情緒和心理障礙會持續積累,容易導致自傷、傷他等行為的出現。因此,探討高職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并開展具有高職院校特色且實效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該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度不夠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大部分高職院校均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也建立了相關工作機制,但仍有部分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政策落實尚不到位。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包含在必修課中,且設置32~36個學時。但調查顯示,多數高職院校未將心理健康教育設為必修課,有的高職院校甚至課時量都未達到要求。由此可見,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高職院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落實不到位、工作形式化的情況。
多數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一些疑似或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一些兼職教師如輔導員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關注度較少,往往在學生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才與學生談話交流,采取措施進行心理干預和指導。此外,多數高職院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較多放在心理咨詢和治療上,缺乏心理保健預防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早期預防和干預。
(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
我國高職院校的兼職心理教師大多由輔導員或學生干部擔任,他們大多沒有專業資質,未經過專業心理培訓,進行心理指導時往往依靠經驗,這可能會誤導學生,甚至加速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展。教育部規定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要有相關學歷背景及專業資質,師生配比達1∶4000,每校配備專職教師應大于等于2名,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配備仍不足,甚至出現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
(三)心理咨詢滿意度不高
近年來,高職院校大多建設了心理管理平臺,咨詢方式也逐漸多樣化,但各高職院校工作水平參差不齊,軟件、硬件與制度方面均可能存在諸多不足,導致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滿意度較低。目前,心理咨詢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兩方面。
第一,需要心理疏導的學生未能及時得到心理咨詢服務。當學生想咨詢時,需提前預約,可一旦預約的人數過多,一些學生則會放棄,不會再把心理咨詢作為第一選擇,而一些急需心理疏導的學生可能會出現較危險的情況。
第二,心理咨詢服務存在一定的保密困境。保密原則要求咨詢師除保密例外的情況下,對咨詢內容和隱私進行嚴格保密,但在實際心理咨詢過程中,教師經常會突破保密限制,而這會讓學生處于孤立無助的境地,可能會對其造成二次傷害。
(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特色不明顯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存在理論過多而實踐過少的情況,課程內容沒有緊密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實際,教材知識體系僵化,不能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俞國良等人對7個省份高職院校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內容一般;徐增杰等人對浙江省18所高職院校進行調研時發現,約30%的高職院校采用省編本專科通用教材,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全面
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技能為重點,將重點資源大多用在高標準實驗室的建設、技能人才引進、專業建設和設施設備改進與提高上。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高職院校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使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技能,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工作中,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的心理健康指導和教育。部分高職院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視為心理疾病治療,認為對已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干預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只設置了心理咨詢中心,沒有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些均會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與建設。
(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不完善
部分高職院校存在師生比例失調且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的現象。有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中缺乏崗位晉升及人才成長機制,教師權益得不到保障,導致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積極性不高。有的專職教師認為晉升受限,且高職院校培訓制度尚未建立,不能滿足他們成長需求,因此有經驗的教師紛紛轉崗,影響了師資隊伍的穩定性。
(三)心理咨詢工作模式傳統
我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心理咨詢工作模式還有待完善。多數高職院校還是以面對面咨詢、電話預約的形式為主,而傳統的預約方式只能按照預約先后順序安排心理咨詢,忽視了心理問題嚴重學生咨詢的緊迫性。面對選擇心理咨詢的學生越來越多的新形勢,傳統咨詢方式及工作方法已無法滿足學生需要。
(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缺少文件指導
高職教育“職業性”和“教育性”的雙重屬性決定了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不同。隨著高職院校改革和招生模式發生改變,學生來源逐漸多樣化,加之社會對職業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見,使得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存在差異性。但目前高職院校的教材大多是專本通用或自行編制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評價手段也未考慮到高職學生的獨特性。
三、完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提高重視程度
首先,觀念改變。若想適應現代化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就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領導者應做好資源規劃,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軟件、硬設備資金的分配。
其次,建立多層級心理健康網絡。高職院校應積極聚合多方力量,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網絡。專職心理教師為一級網絡,統籌把控全校范圍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系層面為二級網絡,由經過培訓的輔導員、院系學生管理者組成,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學生心理動態,監控重點人群;三級網絡由與學生接觸最密切,能較快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班級心理委員組成,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心理活動;四級網絡由宿舍心理監察員組成,對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及時上報。高職院校通過四級心理健康網絡,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心理突發事件的概率。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高職院校應按照國家要求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通過人才引進等方式,提高準入標準,嚴格把控教師質量。其次,在組建兼職教師隊伍時,高職院校要提高入選標準,綜合考慮兼職教師所學專業、工作經驗,以及是否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等因素,以多種方式提高教師團隊的專業化程度。再次,各高職院校可以根據本校情況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機制,加大培訓力度,促進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個人成長及教育能力的提升。最后,完善晉升機制及激勵策略,將職稱評審制度落實到位,對教師的業績進行動態考核,獎懲分明,維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穩定性。
(三)優化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模式
高職院校應創新工作方法,建立微信公眾號或心理咨詢服務App,提供線上咨詢預約平臺,并在預約機制中設置學生心理問題初篩內容,按照心理問題等級合理安排咨詢時間,及時發現并及早干預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在面對心理咨詢學生逐漸增多而師資不足的情況時,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社交軟件等線上資源進行前期心理咨詢工作,提高預約的有效性。
高職院校應對專兼職教師進行培訓,要求其遵守保密原則,以及明確當遇到保密例外等情況時的工作流程,同時規范化管理學生心理檔案,專人負責,調檔時嚴格按照流程申請。
(四)課程建設突出高職特色
為適應教學改革,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應加快心理健康課程建設。高職院校要注重學生技能培養的特點,在課程改革時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評估方式與高職院校特色相適應。在課程建設時,高職院校要注意理論知識與促進心理健康成長操作技能的交叉配合,如指導學生進行自排自導自演的情景劇比賽等,通過實踐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對高職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高職院校急需國家出臺針對性政策作為指導,并進行課程改革;需要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各層級網絡的配合,從而切實提高我國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技能過硬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忠,陳蒂絲,陳越.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與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以H學院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2).
[2]高磊,程建偉,辛顯營.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的現狀[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5).
[3]劉雪琴,董長龍,薛雅卓.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8(11).
[4]楊軍,袁滌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與分析:以J院校為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1).
[5]王東平.新時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
[6]張若熙.高校心理咨詢服務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對策:以某高校心理咨詢狀況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3).
[7]俞國良,趙鳳青,張寶山.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與評價[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5).
[8]徐增杰,蔡慧孟.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及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5(28).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新時代陜西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GH20Y1590。
(作者單位:韓磊,管成果,黃鏡源 陜西開放大學;和巾杰 西安文理學院;許丁昕 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