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奎
摘 要: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等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是黨帶領人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的生動體現。將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弘揚和培育生態文明建設精神、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帶領人民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探索中,鑄就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等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將這些重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培育和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精神,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三代塞罕壩人始終牢記“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的初心使命,在六十多年的接續奮斗中,把荒原變成了林海,譜寫了世界林業史上人工林建設的中國奇跡。右玉縣歷任二十一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執政為民、服務人民的宗旨,帶領全縣人民七十余年如一日,通過長期的植綠治沙,成功守護了家園、逼退了沙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往往困難重重,需要歷經千難萬險,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顯然難以成功。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創造的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證明了理想信念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堅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將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激發大學生自覺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有機融合,努力做到以社會理想引領個人理想,在實現個人理想中踐行社會理想。
(二)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感悟民族復興偉力
縱觀當今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與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典故一樣,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不屈品格。百年來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取得的偉大成就表明,無論在發展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中國共產黨都能最大程度地團結全國人民去迎接挑戰、取得勝利。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形成的精神感召力、精神引導力、精神說服力。而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力量的代表之一。因此,將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能夠激勵他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三)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生態文明建設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應有之義。塞罕壩、右玉、八步沙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我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秀典范。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關系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深刻革命,既需要從宏觀上轉變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也需要從微觀層面上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將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幫助青年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義利觀,引領大學生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自覺行動。
二、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
(一)培育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生態文明建設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無論是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還是右玉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抑或八步沙林場的“六老漢”們,都在始終堅守為民初心,勇擔時代使命,用血和汗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生態文明建設史。將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在于幫助大學生建立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實踐中、從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跡中汲取精神養分,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充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更好地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不斷提高本領。
(二)培養無私奉獻的責任擔當
無私者無畏,無畏者才敢擔當、能斗爭。無私奉獻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博愛胸懷。塞罕壩林場、右玉人民和八步沙林場建設者們時刻以黨和人民事業為重,胸懷“治沙就是建設家園、植樹就是保衛國家”的大局意識,在戈壁荒灘上幾十年如一日,一心一意植樹、兢兢業業造林,以一域之奮斗筑起了守護祖國河山的綠色屏障。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要抓住人生中最寶貴的“拔節孕穗期”,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勇擔民族復興大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久久為功的恒心毅力,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在無私奉獻中體現人生價值。
(三)塑造頑強拼搏的斗爭意志
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我們贏得尊嚴、贏得主動的重要經驗。右玉縣歷任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目標干下去,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了頑強的斗爭,把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面對缺苗少木且高寒干旱苗木成活率低的惡劣環境,不怕失敗、越挫越勇,經過多年奮戰,最終克服了前進中的困難挑戰。當前,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越是接近目標,越是要堅定斗爭意志,不能有半分松懈,不能在喝彩聲和贊揚聲中喪失前進的動力和斗志。青年大學生在面對人生挫折和多元價值觀的沖擊時,難免會出現價值觀偏離。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捍衛者,自覺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襲,主動同一切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作堅決斗爭,努力在歷練中鑄就頑強拼搏的斗爭意志。
三、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
將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等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教材體系,能夠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新元素、注入新血液、拓展新內涵,能夠更好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感受到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針對性。可以在教學中以專題講授的形式,幫助大學生系統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核心要義和時代價值。生態文明建設精神中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優秀基因,能夠為不同的思政課程提供新的內容素材。
(二)融入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要從建設美麗中國、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全面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推動校園文化出新、出彩。要堅持典型引路,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大學生切實體會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艱辛。要通過榜樣人物的示范作用,引領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要通過創建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將生態文明建設精神中的人物故事、生態理念和時代精神,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呈現出來,以強化大學生的價值認同。要創造出更多反映美麗中國建設成就、蘊含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文藝作品,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電影、短視頻等方式進行宣傳,引導大學生養成節約、環保的習慣。
(三)融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大學生的具體行為上。社會實踐是檢驗大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環節,高校應努力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建立起全方位、漸進式的實踐育人體系。可以組織大學生通過參與支教、環保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大力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精神。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在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中,深入發掘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和優秀代表,通過實地考察、個別訪談等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悟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魅力,從中汲取精神動力。高校還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激勵和保障措施,引導大學生腳踏實地,勇于將人生目標朝向條件艱苦的基層、生產建設的一線和祖國需要的地方,鼓勵青年學生在艱苦奮斗中堅定理想信念、磨煉頑強斗志、增長本領才干、強化責任擔當,用無私奉獻書寫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青春華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時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 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N].人民日報.2021-08-26.
[2]習近平在甘肅考察時強調: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干 團結一心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9-08-23.
[3]張云飛.試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5).
[4]習近平.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J].求是,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