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高素質”培養的根本途徑,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觀念有待更新、教育合力有待提升、教育路徑有待完善等現實困境。基于此提出:根植本真,健全思政教學體系;追求至善,探索協同育人路徑;崇尚大美,培育全面發展新人,以期推動技術技能人才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常州市第十九屆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資助項目“高校學生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問題表征、常州場域、現實邏輯與實踐模式”(項目編號:CZSKL-2023B025)
作者簡介:李佳,女,江蘇理工學院炎培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23)12-0061-06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確定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強調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要求“聚焦德技并修的育人特征”,尤其是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思政教育是“高素質”培養的根本途徑,對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影響。在此背景下,厘清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思考破解之道,推動技術技能人才的全面發展,對促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
提質培優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聚焦的重要任務,立德樹人是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內涵。《意見》中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片面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忽視了其德行養成。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任務,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具有關鍵性意義。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把思想引導與知識傳授、技能培養有機結合,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力點,實現思想政治素質、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一體化培養,落實好《方案》的相關要求[]。如此,職業教育才能真正孕育出強大的靈魂。
(二)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
職業教育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023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上談到,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我們談職業教育時往往更強調前兩者,但實際上,要想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宗旨是培養“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歸宿。就職業教育而言,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掌握技術、參與研發、促進技術進步,更要具備工匠精神,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形成獨立自信、負責任的人格[]。“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是黃炎培先生凝練出的職業教育的目的,高職院校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生命線,將德育貫穿到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中,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提升思政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
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教育觀念有待更新
截至2022年,我國高職(含職業本科)學校1 521所,占據高等教育整個體系的半壁江山,招生546.61萬人,連續4年超過普通本科招生規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當前,為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和社會形象,高職教育發展的重點在于加強內涵建設,增強適應性。長期以來,社會上和學校中存在的一些觀念偏差導致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重點放在了專業技能的提升上,而思政教育依舊沿用傳統模式容易造成其培養出的技能型人才是沒有心靈的“機器人”[],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職業教育要服務人的全面發展,而全面發展的核心在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一方面,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與普通教育有著顯著區別,必須遵循人才培養規律,注重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職業精神的養成。而職教師資隊伍的教育理念傾向于普通教育化,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性,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時存在被動接受的現象。另一方面,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是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人們對職業教育依然存在認知上的偏頗,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品行、素質以及就業等也存在偏見。這種對高等職業教育全面認識的缺乏,是阻礙思政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合力有待提升
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整體規劃、系統布局,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職院校育人合力提升的要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生。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由于他們從普通教育轉向職業教育,學習重點轉向專業技能,對思政教育目的還認識不清晰,認為其與現實生活、行業發展脫鉤,缺乏實用性。作為被管理者,學生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被動式接受,課堂效率低下,難以做到有針對性。二是教師。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教師隊伍是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但高職院校對思政教育工作缺乏系統性研討。調查顯示,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反饋在道德、知識、技能學習上收獲較大,在通用能力發展上的收獲相對不大。例如,在學習遷移能力、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等方面存在不足[]。這是因為,一方面,高職院校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培養“雙師型”教師,而其思政教育技能的培養相對弱化[]。由于缺乏系統培訓,教師隊伍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專業素質和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存在實用主義傾向,在教學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缺乏有效評估,忽略了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引領作用,影響了育人成效。三是企業。目前,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企業技術人員兼任學校教師等[],雖然合作模式多樣,但在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方面有待深化,企業往往在其中只是充當“旁觀者”角色,尚未形成良性互動、協同管理的模式。
(三)教育路徑有待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純講授一門知識,也不是教授一項技能,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一體化培育。高職院校忽視了教育對象的主動性、差異性和真實需要,其思政教育的路徑仍沿襲傳統模式,因而實效性欠佳。教育路徑的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主課堂”渠道有待創新。作為關鍵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途徑。然而,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多采取“我講你聽”的模式,缺乏親和力,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老化,且照本宣科多、因事講解少[5],因而融入課堂教學的生活素材有待挖掘。另一方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建設還要進一步深化。思政育人缺乏滲透力導致其在職業選擇、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等方面對學生的指引有所欠缺,缺乏實質性幫助。其次,“活課堂”陣地有待強化。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除了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技能大賽等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由于高職院校在課堂教學目標與實踐活動目標、校園文化熏陶與日常教育管理、學校課堂與工作場所之間的融合還有待深入,導致學生的意志品質、適應能力、心理承受等方面的教育欠缺。再次,“云課堂”平臺有待筑牢。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主要是“00后”,互聯網已成為他們獲取信息、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主戰場。因此,學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對網絡思政的重視需要加強,不然難以充分發揮網絡思政的優勢,無法準確掌握學生的關注點和需求,從而制約了思政教育效能的提升。
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破解之道
(一)根植本真,健全思政教學體系
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關鍵。作為思政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精準發力,解決內容枯燥、方式單一、資源固化等問題,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成效。
1.端正德技并修理念。職業教育同樣需要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增長。目前,高職院校招生體系在社會上的認可度并不高,原因之一在于設立的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經濟發展吻合度較低[]。人無德不立、無技不成。德技并修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其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為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更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供人才保障。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要旗幟鮮明地定位育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正確導向;明確思想引領與技能培養一體化的教學目標,堅持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并重,體現德技并修人才培養方向。
2.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知識儲備較差、學習興趣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異化明顯等特點,對其有效開展思政教育,教師是關鍵。“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為思政教育教師隊伍提供了方向和標準。一是組建一支專兼職思政教育教師隊伍,整合思政專任教師、專業教師、輔導員和企業導師等力量,緊密結合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共同探索一體化教學,將思政教育貫穿到課堂學習、專業實踐、課外活動全過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練就過硬技能、鍛造職業精神,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二是定期組織隊伍培訓,舉辦教學能力競賽、優秀課堂風采展示等評選比賽,培育遴選示范課堂和教育案例,推動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營造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良好氛圍,提升思政教學成效。
3.調整思政教學模式。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社會培養輸出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使命任務,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思政教育引領方向、提質增效。高職院校應把握好現代職業教育的思路和定位,立足院校實際,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深度融合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更好地發揮主渠道作用。一是善于挖掘思政教育資源。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本專業對應的發展史、建設成就、職業文化資源等融入課程內容,引入典型生產案例,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融合。可以通過職業文化熏陶學生,培養其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等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職業理想,增強職業認同。二是創新思政教學方式。一方面,可有效利用新的教學手段——云課堂。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調研伴隨網絡成長的新時代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個性化需求,豐富線上教育資源,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有效形成雙向溝通模式。另一方面,教學思路要由“老師怎么教”轉變為“學生怎么學”,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二)追求至善,探索協同育人路徑
傳統思政教育是以學校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單一模式,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學校、家庭、社會多方要共同構建“大思政”格局,以學生為本,堅持上下聯動、同向同行,推動“大思政”格局建設向上向善發展。
1.強化校際交流。近十年來,我國職業學校累計為各行業培養輸送人才6 100余萬,近幾年每年培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更是超過1 000萬人,在勞動力構成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的“拔節孕穗期”,這是一個連續、長期的過程,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體化建設,加強院校間的交流聯通是必然要求。一方面,加強橫向層面的校際聯通,整體上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質量。各高職院校要搭建合作平臺,加強走訪調研,開展教學研討,促進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隊伍建設、教學實施等方面的交流共建,推動互鑒互學。另一方面,加強縱向層面的校際聯通,探索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工作一體化建設。加強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校際合作,既可以匯聚思政教育合力,也可以共享一體化建設成果,將受益面拓寬,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育人格局。
2.深化校地融通。職業教育是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其培養輸出的人才有效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建設應該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推動校地合作,依托地方資源打造實踐基地,支持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活動。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探尋當地紅色足跡、歷史事件等,掛牌成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畫好育人“同心圓”。要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強化沉浸式體驗,從歷史中汲取奮進的智慧和力量,推動紅色基因入腦、入心,提升思想境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組織學生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積極推進五育并舉,引領學生用腳步丈量世界、用內心感悟生活,深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用所學理論去解答時代和生活賦予的課題,在實踐中增長才干、作出貢獻。
3.優化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學生是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主力軍,這要求其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作為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模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育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重要渠道。一是提供保障。《意見》中對職業學校辦學形態、校企合作形式內容提出了相應要求,因此要發揮校企育人雙主體功能,雙方共同制定合作目標、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實訓實施等方面內容,細化責任分工,共同創設有助于職業精神內生外化的良好條件[]。二是深度參與。即將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學校老師與企業指導老師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順[],校企雙方共建集教學、生產、研發、創新于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學校老師可以與企業指導老師結對授課、共同開展項目,以自身的技能水平和道德修養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工作氛圍,加強合作、創新等職業能力的培養。此外,需將企業文化融入育人元素,深化校企文化互動;挖掘典型案例,邀請企業先進分子、企業勞模開展專題教育,以榜樣效應激勵學生強化個人素養,塑造工匠精神。
(三)崇尚大美,培育全面發展新人
人的全面發展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追求。要做好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理論學習、技能養成和思政教育一體化培育,成就學生,為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多種選擇。
1.激發主體作用。在構建外部監督體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學生的主體作用尤為關鍵。一是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職業認同。在一定程度上,盡管高職院校學生帶有職業傾向,但尚未完全定性,仍然處于探索期,需要在過程中逐步引導。激發學習興趣的核心在于提升素質素養,啟迪學生心靈。高職院校應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結合學生興趣開發課程,挖掘專業文化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不斷增強獲得感、成就感,促進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二是加強反思學習,錘煉職業能力。除了銜接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要想學習效果持續深入,還需具備反思力。反思性學習旨在發現不足、持續改進,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學會反思、有效開展反思,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探索可行性解決方案,舉一反三,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
2.優化育人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高職院校要立足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和學生思想行為特點[],以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為引領,不斷豐富思政教育的物質載體,打造環境育人格局。一是系統設計校園文化體系,引入體現職業特點的優秀企業文化元素[],營造濃厚的專業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大國工匠精神,接受正向熏陶。二是積極開展有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邀請能工巧匠進校園,聘請勞動模范擔任校外導師,聯合企業舉辦技能競賽活動等,以活動育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塑造職業精神。三是精心構建育人工程,加大對典型事跡的宣傳力度,圍繞專業特色,打造“一院一品”優質品牌,展現工匠形象,講述工匠故事,表達工匠情懷。要加強對職業價值觀的引領,推動匠心育人與課堂學習、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的有效融合,真切感受職業教育的光明前景。
3.推進多維評價。結合高職院校辦學特色以及思政教育內容,制定相應的監督評價體系有助于推動思政教育的動態調整,優化教育實施效果。一是多主體評價。要對專兼職思政教育教師隊伍開展多主體評價,如思政專任教師從課程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效果等方面對其進行整體評價,專業教師從知識掌握情況、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等方面對其進行評價,輔導員從其對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進行評價,而企業導師則從學生的技能掌握、職業精神內生外化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評價。通過多主體綜合評價,可以提高結果的客觀性。二是全過程評價。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在于能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對學生培養全過程的評價是關鍵。要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社會實踐、企業實訓等進行多環節評價,對其價值觀塑造、職業素養、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獲得感和成長值進行考量,以評促改,優化教學效果,實現理論學習、技能養成和思政教育同步提升,切實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建新.高職擴招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應對與路徑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5):54-59,79.
[2]歐媚.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N].中國教育報,2023-05-22(2).
[3]賀星岳,任聰敏.增強適應性 推動職教高質量發展[N].中國教育報,2023-04-18(6).
[4]周建松,陳正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教育新定位與新使命[J].中國高教研究,2022(8):97-102.
[5]趙蒙成.立德樹人是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內涵[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0):1.
[6]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多數學生學習心理積極樂觀[N].中國教育報,2020-09-16(4).
[7]王立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要求、新問題與新舉措[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35):54-57.
[8]王湘蓉,孫智明,王楠,等.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大型問卷調查報告[J].教育家,2021(17):7-23.
[9]錢俊,錢琛.工匠精神融入職業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8):19-20.
[10]王友明,張敬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邏輯建構與實踐進路[J].職教通訊,2021(1):109-115.
[11]鄒宏秋.把握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多向度路徑[N].中國教育報,2023-06-05(9).
[12]陳麗娜.工匠精神培育如何落細落實[N].中國教育報,2023-06-06(5).
[13]鄒新宇,徐林.高職院校精準思政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80-81.
[14]王瑋,常立權,付帥.立足高職特色 培育工匠精神[N].中國教育報,2022-06-14(6).
[15]張旭剛.高職“雙創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探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3):28-33.
[責任編輯? ? 曹? ?穩]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I Jia
Abstract: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forc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som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needs to be updated, the educational synerg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educational path needs to be perfected. Based on this,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by rooted in the truth; pursuing the best and exploring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dvocating great beauty and cultivating newcomer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talents.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