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開展“雙師型”教師評價,有利于激發“雙師型”教師工作積極性、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助力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目前,高職“雙師型”教師評價還面臨評價導向功利化、評價標準科學性不足、評價機制不健全等現實困境。為此,需要轉變評價理念,優化評價方法,完善評價內容,健全評價標準,強化評價結果運用,提高評價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教師評價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SJYB1936);2022年度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研究課題“職教本科視閾下學校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JYD001)
作者簡介:丁正亞,男,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處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23)12-0067-06
近年來,隨著“雙高計劃”“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國高職教育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加速期。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改革教師評價作為教育評價改革的五項重點任務之一,提出要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考核等評價標準,突出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育高素質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和關鍵保障。科學的評價體系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指揮棒和助推器,在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構建“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具有現實的緊迫性。
一、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構建“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的時代意義
《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考核評價政策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的“指揮棒”,對新時期高校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堅持正確科研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開展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影響。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和重要支撐力量,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改進教師評價方式,提高評價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雙師型”教師工作積極性
“良好的教師評價制度將有利于進一步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有利于促進學校事業發展目標的達成,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1]高職教育具有跨界屬性,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密切,旨在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在于擁有一支師德高尚、熱愛職業教育事業、具有奉獻精神、技藝精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改進“雙師型”教師評價方法,健全評價機制,創新評價體系,優化師德師風、教學業績、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的評價方式,促進評價結果與教師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績效分配、評獎評優、人才項目申報掛鉤,充分發揮評價導向的激勵功能,可以激發教師潛能和主觀能動性,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進而提高其工作成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教師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的意識。
(二)有利于提升教師“雙師”素質
“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有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既要具有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職業素養,又要具有工程師的動手實踐能力。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教師“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培養適應智能化時代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師型”教師自身需要具備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扎實淵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精湛嫻熟的專業技術,既要能夠承擔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工作,還要能夠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引領企業技術升級,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當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紐帶和橋梁。通過開展高標準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構建教師能力素質、績效分配、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等評價體系,有利于明確教師發展方向,引導教師提升專業理論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為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打牢基礎,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服務行業、企業發展提供能力素質保障。
(三)有利于助力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工作,致力于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021年4月,黨中央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2021年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和主要目標。高素質、強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和關鍵力量。健全“雙師型”教師評價機制,可以有效調動政府、學校、行業與企業的資源,激發“雙師型”教師成就動機,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中的適應性,更好地發揮其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實現教師、學生、學校、行業企業共同進步,進而有力推動高職教育和地方經濟同頻共振、高質量發展。
二、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構建“雙師型”教師評價的現實困境
教師評價是學校治理必不可少的環節,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師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目前高職“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還存在一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教育的價值指向,對引導教師主動發展,激發教師干事創業激情,構建和諧積極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有一定的局限性,更無法為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評價導向過于功利化
構建教師評價體系有利于推動教師發展,幫助教師發現不足、改進不足,促進教師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改進。”[2]然而,目前高職教師評價體系的功能主要是鑒定分級、獎優罰劣,評價結果往往與績效獎懲直接掛鉤。有不少學校甚至將政府部門對高職院校的考核或評選指標納入至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并直接進行績效刺激,評價導向過于功利化。許多專心投入日常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工作的教師因缺少顯性成果,獲得的績效報酬往往較少,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矛盾,產生了負面效應,違背了評價的初衷。很顯然地,過于功利化的考核評價導向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不公平現象,使評價失去正向引導作用,更是背離了高職教師獨特的職業屬性,對教師職業的創造性、人文性、自由性和奉獻精神形成強烈擠壓。不少教師逐漸遠離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宗旨,在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等工作中斤斤計較,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評價標準科學性不足
標準是質量的前提,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2016年8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高校教師考核評價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師德考核、教育教學業績考核、科研評價和社會服務考核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針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標準和內容,我國教育主管部門還沒有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更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國家層面的“雙師型”教師專業標準仍然不夠健全。目前,高職院校教師資格認定還是沿用普通高校教師資格認定標準,職稱評價條件也沒有單獨制定,對教師實踐能力和服務社會業績評價重視不夠,“雙師型”教師評價缺乏職業教育的獨特類型屬性,這些都給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雙師型”教師評價帶來困難。在校級層面,根據本校師資隊伍建設發展要求及學校總體發展目標需要,雖然各高職院校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考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師德考核、年度綜合考核和崗位目標考核等,但實踐中這些考核要求往往不夠具體,評價標準的科學性和操作性都不強,評價的實際效果不夠理想,沒有達到激勵先進、促進發展的評價效果。
(三)評價機制不夠健全
首先,評價主體單一。高職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的雙重任務,高職教師評價主體應該具有多元性,包括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同行、學生、行業和企業。然而,目前高職教師評價仍然以校內評價為主體,政府主管部門主要關注學校整體發展成效,對教師評價的指導性政策較少,主要通過表彰先進、教學能力大賽、人才項目和科研項目申報等對少數教師進行激勵和評價,沒有對教師隊伍建設和考核評價進行系統的政策設計。此外,行業和企業則很少參與教師評價,即使是教師企業實踐項目,往往也是學校職能部門組織校內專家進行考核,很少有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其中。其次,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目前,高職教師評價考核內容主要集中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人才項目申報、教學能力大賽和年度考核階段,日常性評價較少。雖然有些學校也建立了教學督導制度,但因督導人手少,督導覆蓋面很小。這種只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機制會限制評價功能的發揮,起不到實時激勵的作用。最后,缺少評價反饋機制。高職教師評價結果往往與教師績效工資發放、職稱職務晉升掛鉤,但評價結果及其產生的原因缺少反饋機制,教師不知道評價結果是如何產生的,更缺少改進工作和提高能力的意見和建議。這種評價機制對教師專業發展起不到推動作用,在實際工作中還會給教師帶來誤解,使評價失去公信力。
三、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構建“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的實踐策略
和普通教師一樣,“雙師型”教師工作很難精準量化,教師的許多付出往往是隱性的,教師教育教學的效果呈現具有長周期的特征,這些都給“雙師型”教師評價帶來難度。此外,在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制定更高標準的“雙師型”教師評價指標。“雙師型”教師作為職業教育師資的類型標識,其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都具有特殊性,除了要評價教師師德修養水平、專業理論水平、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外,還要注重評價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實踐指導能力和服務行業、企業發展能力,評價內容更加豐富,評價主體更加多元,評價方式更加多樣。
(一)轉變評價理念,樹立科學的評價導向
首先,鑒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評價本質上屬于價值判斷,高職院校要改變過于功利化的評價導向,樹立以人為本的“雙師型”教師評價理念。第一,注重教師自我評價,充分發揮教師本人在評價中的主體性,變被動評價為主動評價,讓評價成為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引導教師將個人發展融入學校發展,激發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提高評價的正向激勵功能。第二,評價指標設計要科學合理,要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雙師型”教師成長規律,在設置工作業績考核指標的同時,多設置一些促進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和能力提升的指標。第三,做好物質激勵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激勵,引導教師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價值追求,“理性客觀地看待高職院校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多維性和難以測量性,從而找到管理價值和教育價值的最佳結合點。”[3]其次,“雙師型”教師作為職業教育教師的類型標識,對其評價還要體現專業化理念,要克服目前“雙師型”教師評價標準與方式套用普通高校教師的做法,健全完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職稱評審條件和績效評價指標,突出強調教師的專業技能、實踐操作水平和服務行業、企業發展能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的業績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作為評價“雙師型”教師的重要依據,促進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的有機統一。
(二)優化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精準性
科學的評價方法是評價結果有效性的保障。在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雙師型”教師隊伍評價需要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一是要堅持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高職教師工作顯性成果具有可量化的特點,適宜進行定量評價,諸如教學工作量、教學競賽獲獎、指導學生技能競賽獲獎、科技成果轉化等,可以進行量化評價,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與此同時,高職教師這一職業又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會消耗大量的精力,且在短期內很難取得明顯的成效,諸如師德修養水平、立德樹人成效、教學質量考核、工作投入程度等,適宜采用定性評價。定性評價通常的做法是領導測評、督導測評、同行測評、學生測評和行業企業測評等,但這些測評的確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因此,為了提高評價的精準性和科學性,測評量本要大、測評范圍要廣,在統計時去掉一定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防止出現因少數不客觀的評價導致評價結果出現較大偏差。二是要堅持分類評價和個性化評價相結合。根據教師擅長領域的不同,可按照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并重型和社會服務型進行分類評價,并制定不同的評價指標和權重。另外,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社會服務,“雙師型”教師的工作都具有極大的創新性,為了挖掘教師潛力,鼓勵教師創造性開展工作,高職院校還可以采用個性化評價,取得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重大成果的教師可以突破標準化評價的框架束縛,在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考核合格的前提下,采用重大成果揭榜掛帥的方式,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和績效考核中單列指標、單獨制定標準,建立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評價特區,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三)完善評價內容,提高評價的科學性
“評價內容是評價目的的具體表現,與評價對象緊密相關,能全面系統地反映出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4]一是堅持師德為第一評價標準。強化師德考核評價,健全完善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在崗位聘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等方面,把思想政治表現和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首要標準,建立師德失范行為負面清單,堅持師德“一票否決”制,著力提高教師職業素養。二是突出能力素質評價。能力素質評價既是“雙師型”教師評價中的重點,也是評價的難點。《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完善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評價標準,吸納行業、企業作為評價參與主體,重點評價其職業素養、專業教學能力和生產一線實踐經驗。這為我們明確了“雙師型”教師能力素質評價的方向,高職院校要構建具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認證體系,分層級設置認定條件,將教師資格證書、專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企業實踐經歷作為認定“雙師型”教師的必要條件,將教學能力考核和技能水平考核作為認定的必要環節,明確認定有效期,促進教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持續提升。三是突出育人成效評價。“雙師型”教師工作的宗旨就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成效理應成為教師評價的關鍵。高職院校要科學設計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指標體系和權重占比,多維度考評教學規范、教學策略實施、教學效果、教學研究和教學獲獎等教學實績,將學生評教作為教學質量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設置學生評教指標;探索將學生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與教師評價掛鉤的機制和路徑,將學生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變化情況納入教師評價體系。
(四)健全評價標準,提高評價的客觀性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實施教師和校長專業標準,提升職業院校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能力。標準是質量的保證,在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急需健全“雙師型”教師評價標準,從引進、培養、考核、晉升等各個環節建立標準體系,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評價提供依據、明確方向。在“雙師型”教師引進方面,高職院校要將企業工作經歷作為硬性要求,注重引進行業、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面,高職院校要強化教師企業實踐要求,鼓勵教師進企業掛職,參加企業真實的生產進程,在研發崗位進行鍛煉,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和技術技能水平。在“雙師型”教師考核方面,高職院校要根據職業教育類型屬性,融入行業標準,將行業職業資格標準和技術技能等級證書作為評價“雙師型”教師的重要依據。在“雙師型”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方面,高職院校要將教師技術研發、技術創新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作為評審條件,鼓勵教師積極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同時,高職院校要建立“雙師型”教師評價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積極適應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行業企業技術迭代升級要求,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五)強化評價結果運用,提高評價的有效性
評價結果運用是評價有效性的保證,要將教師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在崗位聘用、績效分配、職稱評審、人才項目申報和評獎評優中。首先,要提高考核結果運用的剛性,只有評價結果在教師考核中得到運用和兌現,才能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懲戒功能。在師德考核中,對工作不負責、經常遲到早退、違反工作紀律的教師落實“一票否決制”,堅決給予“不合格”處理。在年度崗位目標考核中,要健全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實施目標責任管理與績效考核,促進教師“對標”發力,對目標任務沒有完成的教師,敢于給予考核“不合格”,扣發相應崗位績效工資,與年度綜合考核掛鉤。在績效分配中,高職院校要不搞平均主義,根據工作業績、實際貢獻拉開績效分配差距,實施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激勵支持計劃,對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取得重大成果的集體和個人進行績效強刺激。在人才項目選拔和評獎評優中,高職院校要堅持高標準,做到客觀公正,將群眾公認、業績突出、事跡典型、素質優良作為教學名師、教學創新團隊、“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師德標兵、最美教師等評選原則,選樹“雙師型”教師典型和標桿。其次,要建立評價結果溝通反饋機制,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溝通反饋要及時,以便為教師改進工作、進修學習提供方向和指導。“要突出重點加強溝通反饋,評價結果的充分運用,會讓教師對評價結果更加關注,對溝通反饋更具期待。”[5]在職稱評審中,對評審未通過的教師要告知其原因、今后努力方向及學校和職能部門所能提供的支持,為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提供專業幫扶,幫助他們建立職業發展信心。
參考文獻:
[1]田一聚.我國高校教師評價改革的政策分析[J].江蘇高教,2022(10):90-97.
[2]程暢,杜學文.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7):53-58.
[3]陳艷,王海岳,姜樂軍.行動者中心制度主義視域下我國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的優化[J].教育與職業,2022(11):67-72.
[4]馬力,曹雨清.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立體評價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22(4):89-95.
[5]張炎.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改革論析[J]. 教育與職業,2023(8):71-76.
[責任編輯? ?王文靜]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NG Zhengya
Abstract: "Dual-qualified" teachers are the first resou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valua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the enthusiasm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facilit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evalua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ill facing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utilitarian evaluation orientation, insufficient scientific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evaluation concept,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methods, improve the evaluation content, perfect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ual-qualified" teachers; teacher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