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蒙蒙
摘? 要:凝聚民族力量,傳承民族文化是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國家不斷發展的保障和基石。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具有形式美和精神美的特征,更是有著不同的意境美和韻律美,這些都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挖掘古詩詞中的教學元素,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文章分析了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對國家發展、民族文化傳承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鑒賞等方式來感受古詩中的文化內涵,從而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一、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和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創新。從內容上看,文化自信是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萌發的自信。一個民族只有將自己的民族文化視為驕傲,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國家獲得更長遠的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語文課程應當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己任,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激發和培養民族自尊心。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積極功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文化自信是促進民族發展的基石。小學階段作為學生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領和示范作用,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其次,文化自信與祖國未來發展具有密切關系。在世界各國都在不斷發展的今天,為了更好地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只有不斷堅定人民的文化自信,才能有效促進國家的發展。最后,在小學階段,教師只有將教學內容與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相結合,才能使學生在文章和詩詞中獲得文化體驗、萌生文化自信。
二、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小學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魅力、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最佳載體。
(一)豐富誦讀形式,在韻律美中感受文化自信
雖然社會在不斷進步和發展,但諸多詩詞作家所創作的古詩詞至今仍廣為流傳。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傳承和創新,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發展,仍舊是最具表現力的文學形式。古詩詞言簡義豐,簡短的詩句中包含了作者所想表達的含義,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對學生而言,詩句中整齊的句式、和諧的韻律、朗朗上口的句子都是適合學生吟誦的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果僅僅只是對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朗讀,則難以表現詩句中的神韻,學生也就無法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更無法通過詩句來增強文化自信。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創新誦讀方式,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能受到詩句的熏陶,發現詩句中的韻律美。
一方面,教師可以繼續延續傳統的詩句誦讀方式,將朗誦變為吟誦。吟誦是古詩中常見的讀書方法,它是用聲音來描繪作者筆下的詩文,通過聲音,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詩文的意境,進而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在吟誦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把握古詩詞中詩體的平仄對仗,注意詩文中抑揚頓挫的規律,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運用標準的普通話,字正腔圓地吟誦。不僅如此,在吟誦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加入一定的肢體動作,讓學生充分感知詩歌的含義,從而感受韻律美。
另一方面,教師在吟誦中加入現代藝術元素,可以提升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古詩詞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就是指古詩中獨有的押韻和節奏,使得詩句朗朗上口、節奏鮮明,聽起來聲聲悅耳,從而產生了詩句的音樂美。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會到音樂美,教師可以將古詩詞教學與音樂、舞蹈等藝術學科相結合,在不同表現形式中進行美的滲透。教師還可以利用音樂、舞蹈來表達詩詞的意境。例如,古詩《游子吟》既是一首古詩,又是一首歌曲。在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古詩與音樂相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生動地描繪出母親在燭光下為孩子縫制衣服的畫面,也能更直觀地提升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和感悟。不僅如此,教師還能創編動作,借此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二)品評字詞,在凝練美中體會文化自信
古詩詞具有言簡義豐的特點,雖然篇幅短小,卻蘊含了深刻的情感,古詩詞中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字詞都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學生品評詩詞的過程就是學生感悟和體會的過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將自身情感與古詩中的意境相連接,這樣才能有效加強學生對古詩中凝練美的體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對字詞句的賞析和品評,利用比較、評析、畫面再現等多種方式,讓學生體會詩詞句所表達的意境。
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為例,該詩表現了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卜,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的復雜情感。全詩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停船在瓜洲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在本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對字詞的品讀,其中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一字的品讀是本次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與“到”“過”“入”等字進行比較,從而體會“綠”字的巧妙之處。“綠”字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視覺上的美,將學生帶入春天生機盎然、滿眼綠色的景色。同時,“綠”字還寓著王安石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再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品讀為例,該詩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詩中的“便下襄陽向洛陽”中的“下”字充分表達了作者多年顛沛流離飽受戰亂之苦,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和“迫切”二詞,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仔細品讀詩中的關鍵詞,增強了學生對詩句的感知,進而讓學生在體會文字凝練美的過程中形成了文化自信。
(三)依托意象,在意境美中加深文化自信
古詩詞中不僅有音樂美、韻律美、凝練美,更是擁有“詩中有畫”的畫面美的特點,更有部分作者借物喻人,將自己的主觀體驗與物體結合做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在吟誦這些詩句時,讀者仿佛也能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做到身臨其境,不自覺融入作者所描寫的情境,從而獲得身心上的全新體驗。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需要通過不同的手段來引導學生體會詩詞中呈現出來的意境,從而在情境的意境美中加深其文化自信。
以《楓橋夜泊》教學為例,該詩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葉幽美的景色,吸引了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從而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詩人借景抒發了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作為教學環節的重點內容,在引導學生誦讀的環節中,教師要在學生讀出語感的基礎上,再次回歸文本,讓學生認真誦讀全詩,嘗試找到詩人看到的和聽到的內容。如看到的有“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的有“烏啼”“鐘聲”。如果直接讓學生單純地理解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情感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將詩中的這些意象具體化,充分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真切地體會這些意象帶來的感受。
把古詩中的意象通過學生自主的感悟化為一個個可視、可感的景象,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田播下了一顆閃爍著中華文化的種子。然后,教師再通過朗誦把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變得清晰,學生更好地體味了這些詞組背后的詩人情懷。教師可以一邊播放含有詩中畫面的課件,一邊運用略帶深沉、舒緩的聲音講述古詩的含義:“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或許受到天色變化的刺激,遠遠近近有幾只烏鴉驚叫起來。氣溫更低了,霜飛滿天,寒氣襲人……所有這些全是詩人在船艙里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景象。入夜以來,江岸邊颯颯有聲的楓林,漁船上忽隱忽現的燈火,都在觸發著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越發凄涼難耐。‘咚——咚——咚——,寒山寺的半夜鐘敲響了,凝重、悠長,劃過夜空,越過江西,飛進這江邊小船的船艙里來,叩擊著、撫慰著遠方來客的愁懷,使人感到輕柔的暖意,同時感到他鄉之夜的寧靜、深沉。”
在教學案例中,教師依托意象,將意象具體化,引導學生走入具體的情境中,加強了學生與詩詞的連接,讓學生在意境美中加深了文化自信。
(四)挖掘精神內核,在思想美中增強文化自信
古詩詞大多以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體裁為主,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懷和詩詞作者的精神世界。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于追求真理的執著不屈,矢志不渝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桀驁不馴、自信豁達的性格;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濟世態度;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王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
這些作者的優秀品質和情懷全部都依附在古詩詞中,并得到了世世代代的傳承。正是因為有這些思想的傳承,才使得國家日漸強大,才使得中華兒女飽受生活的摧殘但仍舊擁有不拋棄、不放棄,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些優秀的精神是促使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前進的基石。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仔細挖掘古詩中的精神內核,才能將民族精神深植于學生的意識中,從而在閃爍光芒的思想美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五)模仿寫作,在想象力的迸發中弘揚文化自信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詩性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將自己的情緒情感、想象力都融入詩歌創作中,為詩詞賦予新的活力和生命。在學生通過吟誦、鑒賞等方式對詩詞句中的含義和意境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模仿訓練,鼓勵學生運用常見的表現技巧來模仿詩詞創作。
以《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為例,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古詩,這首詩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好奇妙。其中“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詩的后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則是運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為學生呈現西湖的美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西湖的美。在開展了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針對“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進行仿寫訓練。引導學生將“水光瀲滟”換成其他的相同含義的詞匯,將托物言志的寫作方式運用到寫作中,從而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知,提升知識的應用和寫作技巧。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寫作,一方面,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能在仿寫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模仿寫作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間,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結語
總而言之,詩詞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應當大力加強學生對詩詞的鑒賞教學,在引導學生鑒賞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結合教材中的古詩詞內容設計出符合學生情感發展的教學方案,加深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理解,從而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魏珊珊. 小學語文課堂中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方法分析[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21):40-42.
[2]王詩. 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及策略探究[D]. 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2.
[3]倪冉.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分析[J]. 讀寫算,2020(34):155-156.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