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嫣然
摘? 要:面對全新的教育形勢以及日趨綜合化的育人要求,小學數學傳統的教學方法弊病叢生,加快教學模式轉型勢在必行。教學評一體化與現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或將成為小學數學擺脫“高費低效”束縛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此,現深入分析教學評一體化的基本內涵,明確小學數學實施教學評一體化的現實意義。并立足單元整體視角,以目標制訂、評價依據、教學活動為著力點,針對具體的教學策略展開探究,以期打造有深度、有態度的小學數學課堂,增強課程育人能效,推動學生數學素養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單元整體視角
為了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教育部對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落地,標志著數學教學正式步入素養立意新階段,小學數學作為理性思維的啟蒙,在改革浪潮中首當其沖。新課標體現了目標、內容、活動與評價一脈相承的原則,小學數學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成為順應改革發展的必然。對廣大一線教師而言,如何深刻理解教學評一體化的精髓,從中抽象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成為亟待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教學評一體化的內涵闡釋
從字面含義來看,教學評一體化是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以及測評內容高度一致,強調課程的結構化、整體性。從本質而言,教學評一體化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回歸本源的教學模式,其內涵要點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以學習結果為出發點。教學評一體化以知識大概念為核心,設置更具宏觀性、綜合性與生長性的教學目標,以此作為教學活動組織實施的風向標,突出教與學的建構意義。
第二,以評價前置為創新點。緊扣教學目標制訂評價依據,并將評價活動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教學評一體化最為突出的特征,體現了教學的具身性,注重學生認知過程體驗。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與導向作用,為教定向,為學定法,增強了課堂的生長性。
第三,以反思修正為著力點。教學評一體化將教學視為一個完整的閉環,通過學生真實的思維與行動反應收集成果、反饋信息,并借助適合的評價工具衡量學習成果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匹配度,由此更為客觀、清晰地反映教與學中的問題,引發師生的反思與修正,推動教學走向高效。綜上所述,教學評一體化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定位,突出交互過程,是極具生命力的教學新樣態。
二、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實踐策略
(一)立足素養發展設置目標
目標是決定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實施方向與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應以新課標理念為依據,以學生的基本需求為導向,以教學核心內容為基本設置教學目標。具體而言,可以從單元整體目標與主題細化目標兩個維度著手,構建系統性、階梯化的教學支點。
以軸對稱和平移教學為例,首先,設計單元整體目標。事實性知識目標為引導學生經歷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和探索畫平移圖形方法的過程,加深對軸對稱圖形和圖形平移特征的理解。能力性認知目標為能夠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能夠畫出圖形的對稱軸圖形、掌握圖形平移的方法、運用平移與對稱軸的知識設計圖案。元認知目標為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與想象,發展空間觀念;感受圖形的對稱之美,學會欣賞生活中的圖案。其次,設計課時細化目標。小學數學知識的探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綜合考慮數學知識的學習規律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單元整體目標細化為遞進式的課時目標。例如,事實性知識目標可以細分為如下小目標:一是通過觀察與操作等活動形成軸對稱與平移的概念與基本特征,并根據實例做出準確判斷;二是從靜態與動態兩個視角觀察和分析圖形,感受軸對稱與平移的運用過程;三是辨析軸對稱與平移的關系,立足宏觀視角分析圖形的運動規律,進一步深化數學概念。通過整合教學目標形成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的精神支柱,推動了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圍繞目標設置評價體系
1. 設定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應涵蓋廣泛且具有前瞻性,保證評價客觀、全面的同時,更為深入地挖掘教與學的優勢及不足。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評價內容應注重縱深的延展,形成網格化的體系。
以軸對稱和平移教學為例,首先,從縱向維度而言,評價內容貫穿課前、課中、課后三大環節,關注學生單元整體認知情況。課前的評價內容主要針對預習情況,包括參與態度、最終結果等;課中評價內容指向學生探究過程的表現,包括行為表現、思維表現、能力表現以及態度表現等方面;課后評價則注重自我反思、鞏固與拓展方面,包括作業完成情況、知識總結、漏洞彌補等,以此形成具有延展性的評價縱向主線。其次,從橫向拓展而言,評價內容應涵蓋知識、技能與情感不同視角,分為基礎認知模塊、關鍵能力模塊以及必備品格模塊。其中基礎認知模塊的評價內容主要以軸對稱和平移的概念理解與運用為主。關鍵能力模塊的評價側重點為運用軸對稱與平移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圖形設計相關創新創造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空間觀念等。必備品格模塊則是對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測評,包括學習軸對稱與平移知識的興趣程度,從具體行為中表現出的學習觀,如探究精神、合作意識等。借助縱深延展的網格化評價內容,盡可能全面收集學情信息,為教學優化提供了有力依據。
2. 明確評價標準
小學數學的教學評價標準既要做到嚴謹客觀又要張弛有度,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與導向作用。
以軸對稱和平移教學為例,首先,明確嚴肅的評價立場,即確定評價的紅線,制訂每一位學生都要落實的基本學習要求。教師將軸對稱和平移的目標知識劃分為不同的認知等級,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與創造五個層次,根據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規律,形成進階式的評價標準,引領學生在持續的積累中不斷突破自我,豐富數學知識儲備、提升理解層次。例如,在單元講解初始階段,以基礎概念的記憶與理解為主,隨著單元知識探究的不斷深入,評價標準則向著方法探究、規律總結等方面拓展,引導學生逐漸向運用、分析與創造等高階能力發展。其次,創設彈性的評價空間,形成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著力點。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評價標準應充分考慮這一成長特性,彰顯人本性。因此,教師以大綱要求為基準確定具體的認知要求,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適度調整。例如,結合實例感知身邊的平移和軸對稱現象、能夠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平移位置是單元教學的重點,此部分知識需要每一位學生至少達到運用的層次。而運用平移和軸對稱設計圖形則可以適當降低要求,以理解原理為學習紅線。通過制訂科學、多元的評價標準,激勵、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增強了其學習成就感。
3. 選擇評價方式
教師需要改變專注于結果的單一評價方式,運用恰當的方法將評價融入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獲得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
以軸對稱和平移教學為例,首先,在單元學前預習環節實施前置性評價,借助預習任務清單、分享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預習成果,以此了解學生有關平移、對稱、旋轉的固有經驗以及對新知內容的初步認知情況,作為明確學習起點、制訂指導計劃的依據。其次,在單元教學環節,教師采取及時評價與過程性評價。認真觀察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捕捉閃光點,及時做出積極的評價,作為帶動學生情緒的手段。此外,引入檔案袋評價方式,將觀察所得事無巨細地記錄在學生的個人學情檔案中,以見證學生單元學習成長歷程的同時,從中發現學生對各個教學環節的接受度,為教學調整提供支持。最后,在單元總結環節采取終結性評價,通過單元測試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同時,注重學生自評以及生生互評,擴大評價主體,在同伴間的平等交流中促使學生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
(三)緊扣評價組織教學活動
1. 趣味引導調動興趣情感
濃厚的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數學認知活動的基本前提,教師設計趣味化的引導活動,激發學生的獵奇心理,形成積極探索的內在驅動。
以軸對稱和平移教學為例,教師以小學生形象思維發達的優勢,設計情境教學活動,賦予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形象的載體,減緩學生的認知坡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后續的學習,達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首先,教師展示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如蝴蝶、風箏、飛機、天平、臉譜、書柜等,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并總結其特點,說明理由。以學生熟知的生活事物作為切入點,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減少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其次,教師引入幾何畫板這一直觀化的教具,從上述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找出對稱軸。在情境的加持下,推動學生由感性體驗向理性思考拓展,形成軸對稱的數學概念。最后,教師創設動手操作情境,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動,進一步深化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申思考,每個圖形有幾條對稱軸?組織學生展開大膽預測,并借助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教師突出學生的探究過程,增強數學學習的獲得感,進而衍生持續性的主動學習行為,完成對目標知識的解構。
2. 項目學習發展關鍵能力
在素養立意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擺脫孤立的知識灌輸,引導學生從宏觀視角分析、整合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可采取項目式學習,為學生帶來序列化、綜合化的學習體驗,推動教學目標的落地,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軸對稱和平移教學為例,教師以“設計唯美的對稱圖形”為議題組織項目活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團結合作以及創新創造的能力。首先,教師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構建項目小組,增強學生之間的認知與思維碰撞,迸發不一樣的創意火花。此外,設置項目問題情境,提出探究任務。例如,為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組織班徽設計方案征集活動,讓每個小組設定一個班級文化主題,并設計、制作一個班徽,值得注意的是,圖形設計需要體現對稱之美。其次,引導各學習小組圍繞項目議題,以集思廣益、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輔助的作用,設置啟發性的問題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例如,想一想軸對稱圖形和平移圖形的過程有什么特點?在設計過程中能否將二者融合使用?并巡視、觀察學生的項目探究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做出修正,推動探究活動的有序、有效進行。最后,教師注重成果的展示,讓各小組派出代表講解設計思路與制作過程,分享學習感悟。各小組可以針對不同意見展開辯論,進一步引深項目探究。此外,以全員投票的方式推選出最佳創意、最美圖案、最默契組合等獎項,形成激勵作用,增強學生的項目學習成就感。
3. 多樣練習推動遷移應用
小學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以致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根據單元教學的不同環節,設計相應的練習活動,鍛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
以軸對稱和平移教學為例,首先,在新知探索環節,教師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隨堂練習,形成實時的教學反饋,做到及時查漏補缺,促使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提升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軸對稱與平移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課后練習題進行成效檢測,了解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層次。其次,在單元總結復習環節,練習的重點則指向學生反映出的薄弱點、能力拓展等高階層面。例如,在A、B、C、D、M、N六個字母中選出軸對稱圖形,借助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題目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聚焦階段性的教學要求設計多樣化的練習,實現客觀知識與學生主體認知的相互融合,讓數學知識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遷移應用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新時期,小學數學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是落實改革精神的有力舉措,對提升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大有裨益。因此,教師需要分析小學數學知識特性,考慮學生的認知需求,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路徑,充分發揮其優勢,打造有趣、有效的數學教學新樣態。
參考文獻:
[1]錢爽. 大單元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重構路徑的研究[J]. 教育界,2022(05):35-37.
[2]吳晶. 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思考與實踐[J]. 江蘇教育,2022(09):42-44+47.
[3]胡玉鳳. 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2023(04):81-82.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