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莉
摘 要:深度學習理論下,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進行閱讀教學課堂的設計,保障學生可以在參與閱讀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以及閱讀技巧。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創設真實教學情境,深刻體驗閱讀樂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領學生參與活動;應用問題教學方式,實現知識遷移應用;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增強自主學習信心;采取針對評價措施,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深度開發閱讀資源,更新完善語文課堂;深化思維意識交流,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深度學習;閱讀教學;教學實踐;教學策略
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和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作為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應當明確自身的教育職責,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高度和教學手段,將人文教育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探索學習中,并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對文章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情感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沉浸式的學習氛圍,使其可以心無旁騖地進行閱讀思考,激發學生內在的文學意識,使其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深度學習理論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
基于深度學習理論下所開展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教師會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教學引導。帶領學生將新舊知識有效結合,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如是,學生會逐漸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閱讀探索中,養成深度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當學生置身于閱讀學習的氛圍中,會逐漸提升自身的學習素養,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在深度學習教學觀念的引導下,高中語文教師會將語文各個部分的知識進行優化整合,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點的理解。基于新課改教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基于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進行教學探索。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文本的朗誦中,幫助學生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語感能力,增長文學見識,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教學意識逐漸增強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應當將讀寫結合的教學觀念進行貫徹落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自身寫作素養的顯著提升。基于深度學習理念下所開展的閱讀教學,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使其可以獲得思維意識的開拓,實現自身邏輯思維和學習素養提升的教學目標。
二、深度學習理論下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真實教學情境,深刻體驗閱讀樂趣
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可以很好地完成語文閱讀學習。但是,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較大,學生有著較重的心理負擔。為此,在進行閱讀學習時會呈現出狀態較差、效果不佳的情況。受到深度學習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應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開展語文教學課堂設計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在掌握文章內容的同時,獲得自身內在情感表達和感知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為其設置具有真實性的教學情境,利用環境對人的影響,使其在潛移默化的正向引導下,增強深度學習意識。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第十四課《故都的秋》(作者:郁達夫)一文的教學時,該文通過寫景的方式進行情感的傳遞。例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凄涼。”該句語言中所運用的“清”“靜”“凄涼”等字詞,是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表達了內心的落寞與凄涼。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具有秋天特征的視頻,讓學生在聆聽秋天的聲音、觀看秋天的風景時,更好地感受故都之秋。基于深度學習理念下所開展的閱讀知識講授,不應當將教學停留在表面,還需要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以及情感態度進行具體方案的創設[1],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其可以在掌握閱讀知識的同時,獲得閱讀樂趣的提升。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針對閱讀教學進行優化升級,使學生獲得活躍的思維意識。學生在不斷探索分析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規范的思維意識以及核心素養,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吸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在教學觀念不斷優化創新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調整教學手段,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參與閱讀學習的欲望,使其可以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并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學生在不斷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課堂主體意識,對深層次的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應當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進入學習角色中,并獲得良好的活動參與感。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竇娥冤》一文的教學時,本篇閱讀文本是元雜劇的內容,作者關漢卿運用豐富的戲曲語言進行藝術探究,營造濃厚的探索氛圍。在知識講述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對自主閱讀形成強烈的探索欲望,并增強學習主體意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竇娥與現實生活有哪些矛盾沖突?”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分析會發現“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當時的吏治較為黑暗,存在不公平的現象”,通過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學生就會發現“竇娥是怕連累婆婆,才會導致冤情的出現。體現出竇娥善良、孝順的人物性格”。為了提高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教師需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竇娥冤》的情景表演中。通過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對人物以及故事情節產生共鳴。學生在自主參與閱讀和角色表演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入到學習狀態,并獲得自身語文素養的提升[2]。學生在參與《竇娥冤》情景表演中,會逐漸理解當時社會背景下所發生的悲劇,實現自身文學素養的提升。
(三)應用問題教學方式,實現知識遷移應用
受到深度學習觀念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應用問題教學的方式,促使學生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對閱讀文本問題進行思考探究時,需要進行知識的有效遷移,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提升復習效率,將語文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問題設計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發展規律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進行問題思考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積極性。
以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第十五課《我與地壇(節選)/史鐵生》為例,本篇文章主要是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對地壇的情感以及對生命的理解與追求。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在課程開始前思考:“同學們,你們對于生命的理解是什么?人為什么要活著?”并在正式課程開始時,為其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作為開展新課講述的背景音樂,將其帶入到閱讀氛圍。教師應當在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時,為其介紹貝多芬的生平經歷以及《命運》交響曲的創作背景進行深入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到《命運》交響曲使其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所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帶給學生認知沖擊,使其感慨與命運頑強抗爭的堅韌品質,為本課的開展奠定情感基調。在《我與地壇(節選)/史鐵生》本節課程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地壇”進行文字介紹,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以及情感價值。從文字中感悟人生,明確生命的意義,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應當在開展閱讀教學前,帶領學生將文章中的生字新詞圈出,完成閱讀的充分準備,為開展高效閱讀奠定基礎[3]。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作者是怎樣描寫曾經的地壇與現在的地壇?”學生在進行對比閱讀學習時,將相關的文字描寫進行畫線標記,并在完成閱讀學習時進行歸納總結,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以及深入分析的能力。在學生完成回答后,教師需要提出進階性的教學問題:“作者對于地壇的感情以及對生命的看法是怎樣的?”進一步進行情感的推進,帶領學生從表面理解進行深層次的探索。教師通過設置閱讀問題的方式,使得學生逐漸掌握閱讀方法。
(四)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完成基礎的教學任務,還需要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知識技能及情感態度的有效引導,保障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學習,獲得內在情感意識的形成,實現自身全面素質的提升。高中生在面臨高考學習壓力的狀態下,很難全身心地投入閱讀,為此,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采用趣味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激發學生內心潛在的閱讀興趣,使其在掌握閱讀知識的同時,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第五課《人應當堅持正義》(作者:柏拉圖)一文的教學時,在課程開始前,教師需要將“蘇格拉底被古希臘500人陪審團法庭處死刑,指控其不敬神明、腐化雅典青年”的影視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章中所描繪的情境,起到豐富情感體驗的作用。在這場審判中,雅典公民大獲全勝,但是雅典法律卻在這一天一敗涂地,一場以“正義”為主的漫長探索拉開序幕[4]。文章主要探究的問題在于“人如何堅持正義?”教師應當采用層層鋪墊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帶領學生逐漸掌握判斷“意見”好與壞的標準,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實現自身人格健全發展的教學目標。
(五)采取針對評價措施,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教學評價是整個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環節,通過教學評價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形成更加清晰的認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到深度學習理念的影響,高中語文教師需要針對評價措施進行細致的設計,使評價方式與學生的發展需求保持一致,提高學習參與度。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需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進行教學評價體系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高效閱讀,實現語文教學課堂質量與效率的提升。
以部編版高三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孔雀東南飛并序》一文為例,在開展本節閱讀課程評價學習時,教師需要采用針對評價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其獲得自身語文素養的提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主開展閱讀思考,并針對文章中“劉蘭芝”的人物形象進行總結,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情況。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思考探究時,向其介紹封建家長制度對于青年男女的摧殘,傳遞尊重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5]。教師應當組織學生有感情地閱讀文章,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態度進行綜合評價。
(六)深度開發閱讀資源,更新完善語文課堂
高中語文課程知識難度較大,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當深度開發閱讀資源,將語文教學更新完善,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提高整體閱讀效果。在現代化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學資源不再匱乏,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便捷條件進行閱讀資源的優化升級,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文本知識,使其形成深層次思維意識。教師可以將搜集到的學習資料進行優化整理,然后運用幻燈片以及電子白板等電子教學設施進行呈現。這樣,可以突破傳統教學課堂上的諸多限制,提高整體語文教學質量。學生在對直觀的語文知識進行分析時,可以獲得思維的拓展,獲得自身情感的升華。
以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鴻門宴》一文為例,本篇文章主要圍繞著項羽與劉邦二人開展。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鴻門宴》的相關知識,教師需要深度開發閱讀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保障語文教學課堂順利開展。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自主完成閱讀任務游刃有余。教師可以將更多時間放在教學研究上,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提升文學素養。學生在了解《鴻門宴》發生的歷史背景后,可以對文中人物性格形成更加準確的認識,有利于掌握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
(七)深化思維意識交流,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在開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互動交流的氛圍。通過組織學生圍繞著教學主題進行探究分析和溝通互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進行細致對照,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實現自身閱讀素養的提升。聚焦語文課堂進行閱讀教學提問,可以使學生進入到深度思考的狀態中,更好地感受文章所傳遞的內在情感,獲得自身思維意識以及情感能力的提升。
以部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例,本篇文章主要是以“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將要掉入井里的反應”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圍繞著閱讀文本的探索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與辨證,了解多重思維方式,實現自身語文素養及綜合能力的提升。學生在進行互動探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看法時,可以將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深度學習理論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投入更多的真實情感進行閱讀思考,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情感表達,豐富其內心世界,使其獲得精神層面上的富足。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長遠的積極影響。教師在講授語文知識的同時,更需要將素質教育進行有效落實,幫助學生從價值層次來進行文章的閱讀理解,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治平.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反思與理論重構[J].教學與管理,2023(25):27-30.
[2]張莎莎.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指導[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3(9):60-62.
[3]祝佳楠.立德樹人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3(24):137-140.
[4]張曉慶.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J].學周刊,2023(26):42-44.
[5]趙曉霞.“生本理念”下高中語文生態課堂的打造[J].作文,2023(Z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