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梵
許多想讀時尚專業的學生都有個疑惑:Fashion Management和Fashion Marketing究竟有何不同?前者的中文譯名是“時尚管理”,而后者的中文譯名是“時尚營銷”。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未來會有怎樣的職業路徑,又有哪些學??晒┻x擇呢?
Fashion Management(時尚管理)專業屬于跨學科專業,主要培養時尚行業管理人員。以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時裝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LCF)為例,其開設的本科課程學制為三年。第一學年除專業學習外,學生還需修讀管理與經濟、營銷管理、會計與金融、產品管理等商科與管理學科課程。第二學年學習品牌管理、供應鏈管理、消費者研究。在進入第三學年前,校方會要求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時長最少為一百天。學生也可以選擇不進企業實習,但需完成相應時間的專業技能學習,如學習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學生在第三學年除修讀少數課程外,其主要任務為完成畢業項目,其所選項目通常與實習企業相關。學生在完成學業后可在相關行業就職,也可成立個人工作室。
相較于本科課程,時尚管理碩士課程因學制短,通常不安排進行商科與管理學科專業課程學習。因此需要申請者具備一定的學科背景和相關專業知識,否則在學習過程中會較為困難。研究生課程通常從行業案例分析入手,同時學習研究方法。待開題通過后,學生即可撰寫畢業論文,通常不設答辯環節。相較于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時尚管理專業所用的研究方法較為基礎,通常不涉及量化研究,不需要回歸及結構方程(SEM)等模型工具,更多是對競品與行業的定性研究,或以方案報告形式解決企業運營中的實際問題。
時尚管理課程窄而專,實用性強,申請者多希望借此課程改變學科背景,拓展求職范圍,例如進入奢侈品或快時尚行業。對于中國申請者而言,具備社科或理工學科背景對學習該課程有極大幫助,而其他背景的申請者需自行投入時間了解商科與管理學科,但總體而言,困難較易克服。歐美申請者在畢業后通常進入業界或以自雇形式在時尚行業從業。而中國申請者在畢業后留在時尚行業的比例相對較低。
在非時尚行業人士看來,時尚營銷與時尚管理字面意思較為接近。實際上,這二者差異明顯。時尚管理專業的關注點為企業前端供應鏈與中端運營管理,而時尚營銷專業的關注點則為后端,即企業的市場與營銷工作,例如銷售戰略、渠道開拓及客戶關系管理。
以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NTU)為例,其開設的時尚營銷碩士課程學制為一年,共分三個學期,授課方式為教學式。在第一個學期的學習中,申請者將學習文化與協作課程,例如收集不同國家的節日特色,制定相應的銷售戰略。以中國為例,“雙十一”和“雙十二”為中國特有的購物節,企業需深入研究,并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戰略。同時申請者還需學習時尚行業課程,了解不同國家、地區消費者的特點與消費偏好。在第二學期,申請者將學習研究方法,了解怎樣獲取相關行業信息與知識,并最終產生知識。同時校方還設計了三門實踐課程,幫助申請者提升行業與職業經驗。第三學期無課程安排,學生僅需完成畢業項目,并通過完成該項目成為時尚行業某一細分領域內的專家。
總體而言,時尚營銷專業較少涉及管理學科內容,更加貼近于商科。時尚營銷專業較時尚管理專業課程內容更為具化,職業路徑也更為清晰,就是從事時尚領域的市場與銷售工作。由于貼近市場,易于收集第一手資料與消費者數據,時尚營銷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時也更有優勢。實際上,歐美申請者極少通過該領域的學習進入學術界發展,僅東亞學生有此先例。
此外,因時尚管理與時尚營銷有較多共同課程,亦有部分院校如英國南安普頓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開設Fashion Marketing with Management(BA)課程,即時尚營銷與管理課程。時尚營銷與管理課程的優點在于,修讀該課程可同時兼顧兩者。其缺點在于,當前時代行業愈加細分,專業壁壘日益增高,更加需要專項人才。倘若申請者有未來創業計劃,學習了解經營的全過程或許更加有利。針對此種現實需要,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MIT)等院校也開設了兩年制的Master of Fashion(Entrepreneurship)課程,即時尚創業課程,幫助有需要的申請者做好創業前的準備。
從本質上說,時尚管理與時尚營銷專業培養的都是工商業人士。院校排名等數據對申請者的未來學習、工作有影響,但相較于其他學科,在這兩個專業上影響較小。申請者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與未來規劃,在充分了解課程安排后,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