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蓉
摘 要:核心素養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一個熱點課題,指的是學生應當具備且可以適應社會發展與終身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需積極聚焦核心素養,為英語教學提供更多助力,幫助學生學習好英語課程,提升整體英語教學質量,改善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基于此,筆者針對如何聚焦核心素養助力高中英語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同時羅列出一系列個人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英語教學
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所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需加強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樹立良好文化意識。在新時期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應轉變以往傳統、落后的教育理念,通過聚焦核心素養制訂教學計劃與方法,優化教學流程,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和常規教學有機整合起來,創新英語課堂形式,助力英語教學高效實施,增強學生自學意識,提升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
一、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奠定核心素養基調
在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要想通過聚焦核心素養助力英語教學,教師首先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賦予他們更多學習英語知識的機會,使其在興趣驅使下不遺余力地探索英語語言的奧秘,奠定好核心素養的培養基調。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做好備課工作,圍繞閱讀文本提前搜集資料和準備素材,課堂上做到隨機應變,通過多媒體設備、實物道具,搭配語言描述等手段,吸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興趣與無限激情[1]。
比如:在牛津譯林版高中英語一年級必修第一冊“Unit 1 Back to school”教學時,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之校園生活”,各個模塊均圍繞這一話題安排教學內容。當學習Reading模塊的課文“Realizing your potential”時,教師可事先在閑暇之余拍攝一些本班同學步入高中以后在校園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包括:報到、第一次進班、餐廳就餐、課堂活動、宿舍生活以及課外活動等,設計相應的微課視頻,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引出相應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high school life?同時給出“happy,nervous,excited,sad,angry”這些選項讓學生選擇,使其結合對高中校園生活的真實感受與體驗展開自由互動,激活他們的知識背景,使其思維之門被打開,明確新課主題。之后,教師設置生活化話題:高中和初中的校園生活有什么不同?你們對高中校園生活有什么期待?如果在學習與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你會怎么辦?由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展開回顧、思考和交流,從作息安排、所學科目、知識深度等多個方面比較高中與初中校園生活的不同,討論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怎么做,使其初步閱讀文本中的內容,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如此,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與事物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使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充分展現個人能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要學習新課內容,為核心素養的發展做好準備。
二、精心布置課堂任務,增強學生學習能力
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較大的比重,以閱讀教材中選編的課文為主,這些文本不僅題材豐富、體裁較多,還涉及多個方面的知識,具有極強的可讀性與研究價值,是聚焦核心素養的主要發起點。高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上應當精心布置課堂任務,結合具體課文制定教學策略,指導學生根據不同文體采用不同的閱讀技巧,使其合理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解析文本,深入討論課文的內容、主旨,增強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2]。
在這里,以牛津譯林版高中英語一年級必修第一冊“Unit 1 Back to school”的“Realizing your potential”這篇課文閱讀教學為例,語篇是高一新生入校典禮上校長發表的演講,向學生介紹了高中生活的挑戰,作為一名高中生,應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并不斷開發潛能與成就自我。課堂上,教師安排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語篇進行整體閱讀與分析,歸納文本大意,學生認真解讀后發現全文一共有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整個演講的開場白,主要內容是問候,引出演講內容;第二自然段講述了進入高中后,學生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同時讓學生認識到高中階段是發掘學生潛力的關鍵時期;第三到第五自然段講述了什么是潛力,如何發掘潛力,給進入高中的學生提出建議;最后一個自然段,主要是借助老子的名言,呼吁學生應當有信心,通過努力發掘實現自身潛能。
三、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典型的語言類學科,聽、說、讀、寫是四項基本的語言技能,教師要把握好語言的這四個方面,不能缺少任何一項技能的培養,只有如此才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讓他們在運用中做到準確、恰當和靈活自如。為聚焦核心素養助力高中英語教學,教師需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聽力訓練、口語交流、朗讀練習和書面寫作的機會,借此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使其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得以訓練和提高[3]。
此時,在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一年級必修第三冊“Unit 3 The world online”的“The Internet:a world without frontiers”教學時,本單元的主題是“互聯網”,在課文中,主要對互聯網的發展過程進行介紹。教師先采用趣味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分析文章的段落獲取主旨大意及細節信息,使其了解互聯網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明確文章論證的邏輯思路,引導學生辯證分析互聯網的優缺點,思考作者提出的觀點,理解如何恰當使用互聯網。接著,教師以此為基礎帶領學生深入學習文章中采用的銜接手段,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條理清晰、條分縷析的,再結合課本上的相關練習,使其掌握重點詞匯和短語,指導學生對文章的標題進一步思考,讓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層次含義,使他們加深對作者觀點的理解。之后,在寫作環節,教師設置話題:你喜歡在網上做什么?你們認為互聯網對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響?由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討論對互聯網的運用,以及互聯網對自己的影響,主動從利與弊兩個方面展開分析和探討,最后通過模仿寫作,讓他們掌握“前后對比”的寫作技巧,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
四、發揮問題引領作用,鍛煉學生思維品質
問題是打開學生思維之門的重要手段,利用問題能很好地鍛煉他們的思維品質,使其學會思考、辨析,最終做出準確、合理的判斷。在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積極發揮問題的引領作用,根據所授內容巧妙設置一系列啟發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其提供充足時間進行思考、交流與探討,鍛煉他們的思維品質[4]。
例如:在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一年級必修第一冊 “Unit 2 Let's talk teens”的“Strangers under the same roof?”教學時,本課是一篇議論文,標題采用問句的形式,文本內容則是對問題進行回答,主要講述家長與青春期少年之間存在的矛盾,借助“總—分—總”的論述方式,將矛盾現象闡述出來,對矛盾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有效的建議,做出相應的歸納和結論。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先設置話題:你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怎么樣?雙方發生過沖突嗎?是怎么解決這些沖突的?要求學生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交流和互動,分享各自同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否發生過沖突,以及是如何解決沖突的,借此點明閱讀主題,讓他們初步了解文本的大體方向,并活化英語思維。接著,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家中臥室掛有“Don't Enter”牌子的圖片,詢問:圖片中的標志代表著什么?可能發生什么事情?要求學生觀看以后,說一說圖片中的標志在臥室門上,有可能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吸引他們主動閱讀課文,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使其從中尋找答案。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閱讀情況設置以下問題: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之間往往會發生什么事情?第1段的主題句是什么?“intense debate”和 “cold silence”分別代表著什么?造成家庭關系緊張的原因是什么?青少年對這些變化有什么感受?作者給出哪些建議?你們認為這些建議怎么樣?等等,使其從語篇中尋求答案,鍛煉閱讀能力,讓他們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分析、討論與解決進一步理解課文大意,同時改善個人思維品質。隨后是回歸現實,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將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矛盾進行談論和表演,并且講述如何解決矛盾,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讓學生掌握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方式,理解父母。教師通過對閱讀后的語言活動進行設計,借助情境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現英語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進一步增強個人思維品質。
五、注重英語文化滲透,增強學生文化意識
由于英語是一門典型的外來語言,不僅有著自身與眾不同的知識體系,還有著特殊的文化背景,涉及價值觀念、文學藝術、生活習慣、節日風俗、歷史地理等多個方面。文化意識又屬于英語學科的關鍵構成部分,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中收錄的不少課文蘊含著部分文化元素,教師在講述這些課文時要高度重視英語文化的滲透,圍繞文化主題適當補充一些課外資源,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其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5]。
比如:在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一年級必修第二冊“Unit 3 Festivals and customs”的“Alex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學中,本單元的主題是“節日與習俗”,課文以日記形式記述Alex在世界各地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以當地的文化習俗為主,重點介紹印度婚禮以及巴西里約的狂歡節。在課前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搜集印度婚禮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等資料,制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提供助力與支持。當學習完教材內容以后,教師可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系列中外著名節日的圖片,由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節日,簡單解釋原因,提高學習興趣,然后組織他們結合個人認知與生活相互交流對這些節日的了解和認識,使其意識到節日的民族性和獨特性。之后,教師可把側重點放在中西方節日文化的滲透方面,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具體節日搜集資料,以“美國的感恩節”為例,如:感恩節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人們在餐桌上可以吃到橘子、蘋果、栗子、葡萄、胡桃,還有碎肉餡餅、葡萄干布丁,以及其他食物和紅莓苔汁、鮮果汁等,主菜是烤火雞和番瓜餡餅。借此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他們的文化意識,使其文化素養得以提升。
六、適當拓展學習范圍,聚焦核心素養培養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聚焦核心素養助力英語教學是一項長期又重要的任務,短時間內很難收到一定的成效,教師要長時間堅持下去,且適當拓展學生學習范圍,不能讓他們的視野僅僅局限于課本中的固有內容,要使其進一步感受到英語語言的魅力與精彩。對此,高中英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適當拓展范圍,圍繞課內主題帶領學生接觸一系列課外優質材料,開闊他們的學習視野,使其不斷增長個人見識,促進核心素養的培育與形成。
舉個例子,在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一年級必修第一冊“Unit 4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的“Teen faints after skipping meals”閱讀教學中,本單元的核心話題是對“美”的深刻認識,該文本屬于一篇新聞報道,在前部分主要介紹十五歲中學生Jennifer Jones為追求外貌上的美,采用不吃飯的方式減肥,導致自己暈倒,最后被救護車拉走,在語篇的后半部分則是對事件的反思。教師先結合具體閱讀文本精心設計聽、說、讀、寫等各項語言學習活動,讓學生認識一些不健康的減肥方式,了解到外表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和內心美才重要,然后根據閱讀內容話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美”的內涵,使其重新認識自我,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觀以及審美觀。之后,教師可以適當延伸教學范圍,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一些有關身體健康的文章,或者觀看視頻,鼓勵他們通過網絡、書籍、雜志、報紙等多個途徑進行學習,使其由課堂上順利拓展至課下。
結束語
在現代化教育觀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全面聚焦于核心素養的滲透,以教材中安排的固有內容為基本依托,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將核心素養融入各個教學環節,帶領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練習各項英語技能,強化他們的學習能力,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其文化意識,培育他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常苗.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英語共生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9):185-187.
[2]崔潔.高中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J].中學生英語,2023(34):105-106.
[3]陽欣曈.智慧課堂在提升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23(24):139-140.
[4]杜磊.淺析核心素養指導下的高中英語高效課堂構建[J].英語教師,2023,23(13):149-151.
[5]李利.高中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1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