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貴
摘 要:進入到高中階段后,語文學科教學和學習的難度有了質的提升,除了現代文的篇幅越來越長,現代詩歌的內涵越來越深以外,古詩詞和文言文的篇幅和內涵也都同樣越來越長和越來越深,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新的難題。新課標中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應當落實在“育人”方面,高中語文教師針對文言文進行的教學也就需要跳出翻譯和背誦的表層框架,往更深層的探索與理解上發展,而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何在調動學生興趣的前提條件下引導學生完成對文言文的理解成為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此,本文圍繞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路徑展開分析,先是簡單介紹了文言文教學對文化傳承、學生素養和語文教學來說的必要性,之后結合實際對高中教師如何開展文言文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能夠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切實的幫助。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路徑分析
文言文與白話文相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文章,其內容注重對典故的引用,其語言強調駢儷對仗和音律工整,其特征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在中國古代長時間作為“讀書人專用”的書面文體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推進,文言文已經不再被看作是當今社會的書面語言,而現代教學體系語文學科中針對文言文的教學也更多集中在字、詞、句的用法上,注重學生對文言文中字詞句所表達意思的理解,最終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背誦全文或部分段落,不要求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言文。但就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而言,停留于背誦和翻譯的文言文教學讓學生忽視了文言文中語言、意境和情感的美,也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形成了晦澀、枯燥的刻板印象,沒有真正將文言文的教學價值開發和利用起來,對此高中語文教師還需要對文言文的教學多做創新。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必要性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曾在《古代漢語》一書中對文言作了明確的定義,認定“文言是由先秦口語演化形成的一種上古漢語書面語言和后世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將其定性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而在對“文言文”三個字進行拆解后也可以得出“文言文就是美好的語言文章”的結論,其中第一個“文”表修飾之意,第二個“文”指文體,“言”則表示寫、記載之意,僅三個字就得以窺見文言文的“語言美”。從這一視角上看,現代教育體系下的文言文教學早已突破了語言教學的局限,在語言建構與運用以外還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性覆蓋多個不同的層面,對學生知識、思維、能力、修養等多方面的發展和提升都能夠提供助力。除此以外,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必要性還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應試”的怪圈,學生雖然同樣也需要在課堂上完成知識的積累與技巧的提升,但在此之外能夠接觸到的內容更多也更深,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一大組成部分,其本身蘊含著的豐富文化內涵就為學生視野的延伸提供了土壤。從某種意義上講,文言文從古至今的流傳也可以被看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留存和延續,其間凝練著古人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誕生的思想與迸發的情感,高中語文課程中開展的文言文教學實質上就是對凝結在語言文字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探索與品鑒,因而在先進理念指導下設計和開展的文言文教學活動便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極大的助力,也有利于為當代青少年樹立起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與觀念。
(二)有助于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
文學素養實際上是一個指代很寬泛的名詞,本質上指的是一個人在文學方面的綜合表現能力,包含文學創作、交流、傳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語言水平和思想水平,文學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而高中階段語文文言文教學就是文學素養提升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文言文有著與現代白話文學完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情感抒發方式,強調遣詞琢句和意境營造,每一個段落、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可能極具探索價值,學生在品鑒文言文的過程中與閱讀現代文學作品時會有完全不同的收獲,而無論是對作者寫作手法的揣摩還是對作者情感表達的深思,都會為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完成量的積累,為質的蛻變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三)有助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延伸
進入新的教育改革階段以后,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轉向對學生個性、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等的全方位引導,后應試教育時代高中語文教學問題的暴露也對教師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言文雖然與現代白話文有著文字應用、語言表達等多個方面的脫節,但文言文的教學仍然是高中語文教學向外延伸的主要路徑之一。新課標下高中文言文教學很多時候都不會局限于教材,而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擁有了接觸更多課外語言知識的機會,在對語言文字的深度探索與深入研究中,學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窺見歷史的多重樣貌,進而養成用發展眼光看待事物的意識、習慣與能力。
二、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路徑
對于現代中學生來說,文言文可以算是語文學科中學習難度最大的內容,應試教育體系下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更是導致文言文教學效果不理想,而教師在探究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路徑前,還需要對當前文言文教學的現狀進行解析,明確學生學習文言文過程中存在的幾大問題,即興趣與積極性偏弱、常識與詞語積累偏差、機械背誦與重復記憶偏多、課堂教學氛圍偏差。在此之后,教師就有必要從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入手,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與教會學生正確理解記憶文言文的方法,并引入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在更加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展開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和記憶。
(一)從解字出發搭建文言橋梁,夯實學生語言基礎
語文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是關于“語言”的教學,而對文言文中“語言”的教學通常需要結合特定語境來進行,相對于白話文來說,文言文中的“語言”不僅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的前提和關鍵,教師對文言文中實詞、虛詞、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等語言知識的講解在很多時候都會對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產生更為直接的影響,因而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活動時首先就需要從解字出發為學生搭建語言橋梁,以夯實學生有關文言文的語言基礎[1]。
以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課文《勸學》為例,這篇論說文由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在《荀子》一書中列在首篇,文章從意義、作用、態度、內容、方法和目的這幾個維度出發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語言錯落有致,讀起來朗朗上口。其間也有許多需要重點關注的字詞和重點學習的字詞知識,如“暴”“生”“”“知”等通假字,分別通的是“曝”“性”“煣”“智”,還有博學、以為、參、爪牙、黃泉等古今異義的字詞和于、而、者、焉等有著多種意思的字詞,教師通過翻譯文章帶領學生找出這些重點字詞以后,還需要引入思維導圖來對這些字詞進行歸納總結,助力學生對這些字詞形成更加深刻的記憶和更加完整的認知,也方便學生后續的復習和其他課文的學習。
(二)從情境出發進行直觀體驗,深化學生知識理解
情境教學是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創設直觀的情境來為學生營造更適應學習的環境與氛圍,借由學生自身的真實體驗與真實感受來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認知。而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通過創設古風情境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中老生常談的“意境”,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直觀的情境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也有助于帶給學生更深層次的感受與理解[2]。
以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課文《阿房宮賦》為例,這是唐代文學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賦,文中描繪了阿房宮的興建到毀滅,借秦朝統治者的亡國教訓來向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第二段“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作為情境創設的主要依據,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向學生展示阿房宮中的驕奢淫逸,引導學生站在創作者的視角對文本中蘊藏的情感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理解。除此以外,情境教學還可以與演繹教學結合起來,在敘事性更強的文本中,教師還可以一邊創設情境,一邊引導學生分角色演繹情境中發生的事,賦予學生更加深刻與真實的情感體驗,也讓學生對文本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
(三)從趣味出發更新教學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際上,興趣永遠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是如此。文言文中與現代漢語相差甚遠的文字運用與語言表達不僅容易讓學生產生混淆,也容易消磨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因此教師在以文言文為核心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時就需要抓住這一要點,有意識地為課堂教學增添更多趣味性,用趣味的教學活動抵消文言文本身的晦澀與乏味,從根本上達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3]。
以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課文《赤壁賦》為例,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主要記敘了作者與朋友泛舟夜游赤壁的事,遣詞琢句盡顯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基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和培養,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以景為襯托,在介紹作者生平的時候適當增添一些幽默性的語言來活躍氣氛,如果要概括蘇軾的一生的話,用“三起三落”這個詞再合適不過,本文就是作者被貶黃州時所作,既抒發了月夜泛舟的舒暢,也暗藏著懷古傷今的悲愴。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感知作者在文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還可以細講作者的被重用又被貶謫的經歷,同時引入其父蘇洵、其弟蘇轍的事跡來補充教學,以最大化調動學生的興趣。
(四)從吟誦出發聯動聽覺感官,提升學生課堂體驗
吟誦是古詩詞乃至文言文學習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駢儷對仗和音律工整是文言文最大的特點,也為文言文的吟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與一般的朗讀不同,文言文的吟誦實際上是借由聲音來表現情感,帶有節奏和韻律的吟誦相對而言更加形象和生動,學生在多次吟誦文言文的過程中往往能夠收獲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聯動了聽覺感官的吟誦學習法給予了學生更多想象空間與發揮空間,也讓學生擁有了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的機會,更有助于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美[4]。
以人教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課文《兼愛》為例,該篇課文選自《墨子》,闡述的是戰國時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兼愛”,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基于此墨子也曾提出“人該愛萬物,養萬物,包容萬物”的倫理論說。而在學習《兼愛》這篇文言文時,學生需要嘗試體會和理解墨子對“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的理解與認知,有感情、有停頓地吟誦就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墨子稱之為“兼愛”的倫理道義。除此以外,吟誦也有助于培養學生之于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讓學生在面對沒有學習過的文言文時也可以借由吟誦來體會作者想借文字表達的情感。
(五)從辯論出發品鑒古文內涵,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很多時候,文言文中記錄的都是精彩的歷史故事和偉大的歷史人物,但由于作者所處的朝代和所站的視角不同,表達出來的觀點也會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而這就為現代人的學習提供了更多討論和思辨的空間與機會。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自我意識與思維認知體系,在探究文言文中的論點時也會因為經歷、經驗和思維認知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化的意見與認知,對此教師就可以從辯論的視角出發來引導學生對文言文內涵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以此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以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課文《燭之武退秦師》為例,這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文言散文,講述的是燭之武以一己之力解除鄭國國難,使鄭國免于滅亡的故事。針對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那一番說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辯證的思考,在肯定燭之武為國家大義挺身而出這一精神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別站在秦國和晉國的視角上分析兩國相繼退兵的原因和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近現代國際形勢來思考燭之武的中心觀點在當今時代是否仍然適用。辯證式的思考能夠為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提供助力,辯論式的教學也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文言文是高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課程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都能夠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應當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同時教師也要本著降低學生學習難度與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教學追求,來為文言文賦予更多的活力與新鮮感。新課標的提出促使教育回歸到育人的本質,因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從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出發,參照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與學習需求來為學生提供差異化并多元化的教學,基于文言文中語言文字的文化底蘊來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一方面鍛煉學生閱讀與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深化學生對文言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知識教學以外助力學生實現文學素養與文化素養的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繼雙.語文核心素養下高中文言文教學探究與改進策略[J].漢字文化,2022(19):95-97.
[2]李翠英.高中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有效舉措[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6):61-63.
[3]屈燕.高中語文文言文有效教學對策思考[J].科技資訊,2021,19(21):124-126.
[4]柯維紅.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品位經典,2020(1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