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流芳 劉建瓊
【摘要】 目的 探討家庭延續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粵北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采用家庭延續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2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對比2組患者心理狀態、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服藥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家庭延續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家庭延續護理干預;心理狀態;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49.3;R473.7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6-0004-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6.002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疾病之一,患者臨床常表現為精神活動的不協調和感知、行為等方面的障礙,病程遷延,易反復發作。隨著病情進展,部分患者會出現精神衰退的情況,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抗精神病藥物在控制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病癥狀方面具有較好效果,但患者病情穩定后仍存在部分癥狀,難以達到理想的康復狀態[1-2]。臨床在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同時,應配合系統全面的康復護理,以提升患者康復效果。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穩定后通常選擇居家休養,但居家過程中缺乏專業的康復指導,患者遵醫行為逐漸變差,服藥依從性降低,受到疾病、家庭支持不足的影響,極易產生負性情緒,影響疾病預后[3-4]。延續性護理是通過應用一系列護理措施,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均能夠得到持續的照護。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粵北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家庭延續護理干預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粵北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3~62歲,平均(39.57±3.14)歲;病程2~14年,平均(8.43±1.42)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7例,中學15例,小學及以下8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4~62歲,平均(39.71±3.16)歲;病程2~15年,平均(9.49±1.23)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8例,中學15例,小學及以下7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精神病學》[5]中相關診斷標準;溝通能力正常;患者及其家屬知悉本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軀體疾病;對酒或其他不良物質有依賴習慣;存在認知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健康宣教,重點講解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用藥不良反應,告知用藥依從性的重要性,囑患者遵醫囑用藥。留下患者聯絡方式,每月進行電話隨訪,囑患者定期回院復診。
觀察組采用家庭延續護理干預。(1)隨訪準備。結合患者性別、年齡等信息,為患者制定電子檔案,詳細記錄其個人情況,同時結合病情為患者制定居家康復護理方案,包括用藥、飲食、運動指導等。建立微信群與微信公眾號,囑患者及其家屬添加與關注,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居家健康宣教。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咨詢電話,如居家有緊急情況,可撥打電話咨詢。(2)出院指導。于患者出院前發放健康宣教手冊,通過口述方式重點講解出院后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疾病控制知識及家庭護理技巧等,告知患者家屬可利用微信平臺獲取相關健康知識。(3)家屬培訓。針對患者家屬開展疾病、用藥及家庭護理等方面的培訓,強調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囑患者家屬發揮監督作用。囑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居家護理中,給予患者家庭支持。盡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以增強其社會功能。(4)跟蹤隨訪。利用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疾病相關知識,通過微信群囑患者及時閱覽。通過微信視頻進行隨訪,了解患者居家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與糾正。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鼓勵患者在家屬的陪伴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5)定期開展座談會。定期于院內開展座談會,鼓勵患者積極回院參與,溝通交流,給予支持。針對負性情緒較為嚴重的患者,經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通過解釋、說服、誘導、啟發等支持性心理干預,幫助他們重建認知。邀請康復效果良好的患者及其家屬現場分享經驗,鼓勵各患者及其家屬間相互交流。
2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心理狀態、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1)心理狀態。干預前及干預后(隨訪6個月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2組患者心理狀態,量表各包含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有抑郁癥狀為SDS評分>53分,有焦慮癥狀為SAS評分>50分,評分與患者心理狀態呈負相關。(2)服藥依從性。采用8項Morisky用藥依從性量表(8-item 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8)進行評價,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52,重測效度為0.862。該量表共8個問題,總分8分,8分為完全依從,6~7分為部分依從,
<6分為不依從。(3)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health survey,SF-36)評估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8個維度,共36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6級評分法,換算為百分制,總分100分,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相關。(4)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價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共19個條目,采用1~5分5級評分法,總分95分,≥77分為非常滿意,57~76分為滿意,≤56分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理狀態 干預前,2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服藥依從性 干預后,觀察組服藥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生活質量 干預前,2組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癥狀復雜多樣,涉及感知、思維、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即使患者處于康復期,仍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復發。當前臨床尚未明確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原因。精神分裂癥一旦發病,會給患者的生活與社會功能帶來嚴重影響[6-7]。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患者住院期間能夠得到良好的護理服務,服藥依從性較好,但居家期間易因缺乏護理監管出現服藥依從性降低的情況,給疾病預后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患者出院后仍應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多側重于患者門診宣教,多為護理人員灌輸式宣教,受認知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及護理技巧掌握不足,難以滿足患者的居家護理需求[8-9]。
家庭延續護理通過實施一系列醫療護理服務,保證患者居家護理過程中仍然能夠獲得連續性、專業性的照護[10-11]。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SD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服藥依從性優于對照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家庭延續護理干預的效果較好。龔晴等[12]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在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較好效果,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說明延續護理的優越性。本研究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建立醫院與家庭之間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在患者居家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微信平臺或電話了解其病情,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有利于提升患者康復效果。給予全面的疾病健康教育,重點強調遵醫囑的重要性,可改善患者對疾病、遵醫用藥等方面的認知,進而提高服藥依從性,提升治療效果,有利于病情恢復。家庭延續護理干預重點加強患者家屬的護理培訓,提升患者家屬的精神疾病認知與護理技巧水平,給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營造利于患者康復的家庭環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溫暖,減少負性情緒。針對患者不良情緒給予正確疏導,改善患者身心狀態,促使患者以積極心態面對疾病,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質量。定期于院內開展座談會,鼓勵患者間加強溝通交流,互相分享經驗、給予支持,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及康復效果,改善生活質量,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存在一定不足,臨床仍需增加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以充分了解家庭延續護理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家庭延續護理干預效果較好,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其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較高。
參考文獻
[1] 潘楊.多元化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和康復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1):1645-1647.
[2] 袁俊蘭,黃堂輝,蔣丹,等.“冬梅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西南國防醫藥,2019,29(9):968-970.
[3] 徐華,張燕紅,王兆芹,等.日記式心理教育在1例反復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8, 53(3):379-382.
[4] 侯先芹,侯文龍,王潔瓊,等.基于網絡平臺的延續護理在精神分裂患者康復中的治療效果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22):3033-3036.
[5] 郝偉,于欣.精神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7-89.
[6] 張彥,康茜,張利芬,等.微信隨訪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社區延續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46(1):154-156,160.
[7] 金燕,顧愛芳,黃漪汶,等.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對康復期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及意念功能的影響[J].現代醫學,2018,46(10):1192-1195.
[8] 陳宏美,楊桂君,史鵬達,等.個性化延續性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7,39(14):2224-2226.
[9] 王雅辭,閆冰雪,關馨瑤.時間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及精神癥狀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22): 3037-3040.
[10] 袁薇,丁曉平,耿在香,等.延續護理對首次住院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服藥依從性及自知力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9,33(3):167-171.
[11] 林建葵,周永梅,嚴夏舒,等.延續護理對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精神癥狀和服藥態度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7,38(13): 2100-2103.
[12] 龔晴,吳瑛,張昊.延續性護理對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19):1738- 1742.(收稿日期:2023-10-25)
作者簡介:譚流芳,女,本科,副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