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樾
(馬鞍山學院,安徽馬鞍山 243000)
教師在教學上運用模塊化教學思路,開展課程教學組織和設計規劃,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場地與空間的限制。以茶空間設計項目為例,充分發揮課程教學中設計案例的屬地資源的優勢,使公共空間設計成果的展示和案例分析的教學方式更加形象和生動,進而改變教師傳統灌輸式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認知的主動性,使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的各個知識點更加直觀形象,內容更加豐富飽滿,使課程進入人性化、現代化的教學的模式,以此培養學生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滿足環境設計行業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在現代生活中茶作為生活必需品,不僅滿足物質需求,更帶給人們精神的享受。設計茶文化空間,在增強空間設計特色的同時,也對中國茶文化起到推廣作用[1],同時也能夠達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根據前期的市場調查和研究,中國現有的茶空間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都呈現了飛速發展的態勢,本次教學改革中將茶空間設計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實踐載體,運用模塊化教學,在實際設計項目中加以運用,通過茶空間設計所涵蓋的工作任務和項目分析,確定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項目任務書。公共空間設計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以滿足新時期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與學科建設的新需求。
以茶空間設計的主題設計為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開展公共空間設計理論教學,闡述課程框架,分析具體案例,布置章節作業,下達任務書,整體課程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而模塊化教學改革的基礎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國內現有茶空間設計項目為背景,帶領學生深入屬地各大茶空間,通過實踐環節比對實際設計案例,分析現有茶空間設計的模式及其設計歷程。中國現有茶空間模式也已發展演變到了第三代,即:第一代以茶農販賣茶葉的貨棧小店運營模式,此種模式無法滿足課堂實訓教學;第二代以陳列茶器物、茶葉及包裝的空間展示模式,逐步加入了藝術設計的元素,有了一定的空間設計感,但是設計形式單一,客戶體驗感和學生設計參與性較弱;隨著消費水平升級和消費趨勢的轉變,形成了第三代以注重茶空間設計和客戶體驗感為中心的商業茶空間模式,人們對茶空間的體驗需求和美學追求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本次課程改革是將學生置于真實情境下的設計實踐,學生對公共空間設計產生更直觀和感性的認知,對茶空間設計理念的解析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從形、色、質、光等空間設計元素[2]的感知角度入手,配合茶空間設計的基本理論和設計手法,逐步將設計思路清晰化。本次課程的教學改革摒棄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通過的互動式教學使學生轉變習慣性接受知識的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當公共空間設計進入實踐階段時,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通常會設定某個虛擬的空間設計任務書,沒有真正的施工現場和連貫性案例讓學生進行調研,實踐成果很難落地,不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難以鍛煉學生的設計創意。本次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可以將傳統虛擬的任務書調整為實際項目任務書,既能滿足學生參與具體真實項目的需求,也實現了運用實際項目驅動式的教學的目的。以茶空間為例,以屬地多個茶空間實際案例為背景設定學習場景,通過項目的真實性及屬地化現實地域的優勢,即有施工現場也有已竣工驗收并使用的茶空間。不僅將課堂教學轉移到屬地現場,使學生真切地了解到施工工藝和材料,并能體驗到真實的茶空間的設計氛圍和功能布局,感受屬地化的完整案例的現場效果。
本次教學改革將茶空間設計實際項目作為教學內容載體進行模塊化教學,根據項目任務結合就業方向進行多項分析,確定任務書。課程改革以具備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使學生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時能夠掌握設計的基本方法和規律,最終完成項目設計方案,以此訓練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因此,本次課程的教學改革,使課程具體內容的理論知識、設計創意思路、圖紙規范、實際操作程序結合茶空間的具體設計項目開展課程的教學組織,以分析、應用、實踐為教學主線,運用模塊化教學思路,培養學生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和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該模塊是對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的基本內容、行業現狀、市場需求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對本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成效進行科學定位,對學生的知識體系和結構進行梳理和總結,引導學生對專業、課程體系的全面思考,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本次教學改革以本地“有間茶舍”茶空間設計和“一席茶”空間設計真實案例項目為載體,學生在實踐項目過程中不斷構建和完善知識結構,完善方案設計,把握項目實施的完整過程。
該模塊是以室內設計師為基礎,參考茶藝師、評茶員等多項國家職業技能為標準,把握環境設計專業特性,加強實操和實訓的環節。根據公共空間設計教學大綱結合教學內容及市場需求,使專業技術應用模塊成為課程實戰教學的基礎。以茶空間設計項目任務書為課程的一級項目開展教學。以空間功能設置、天棚圖設計、地面鋪裝設計、立面表現、交通動線布局、室內效果圖列為二級項目。讓學生通過這一模塊的訓練和實踐,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和實戰能力。
該模塊是在專業技術應用模塊基礎上通過兩級項目進一步拓展,是為公共空間品質提高所做的綜合性設計。把握茶空間設計的定位,分析歷史年代的品飲環境特征,地域文化的特征,不同茶類的品飲方式,來對相應的飲茶環境進行調研與考察,對品飲人員的年齡、職業、興趣等數據進行梳理和分析,針對茶空間設計的定位、人文情懷、場所精神等方面確定方案人群,以此作為教學內容的三級實訓項目。學生不僅要熟悉公共空間設計的相關知識,同時熟悉茶文化發展歷史,以及茶藝師、評茶員職業標準,還要熟悉不同類別的客戶需求,能夠進行公共空間設計案例的分析,為設計展開做好準備工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職業能力培養融入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訓練的實踐教學系統中,突出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能讓茶空間的設計真正落地。
以茶空間設計為例:學生進校第一年以室內設計基礎課程為主,把握對本專業的學習內容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后三年將工作室制引入教學之中,由一名教師主負責制,成立相應的工作室,工作室負責人通過理論與技能結合,在基礎平臺課基礎上,教師以自己承接的公共空間項目或結合茶空間設計的實際項目,讓學生參與進入項目組,零距離接觸項目具體內容,以此分層、分量、分階段開展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內容。例如工作室初期內容可從進入實踐項目的第一模塊,即分析、研究與策劃模塊開始入手。學生通過了解行業現狀對相應的市場需求做出前期的分析和研究,以本地的“有間茶舍”茶空間設計和“一席茶”茶空間設計等項目為例,學生直接參與真實項目的調研和方案設計,對項目進行量化學習,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逐步構建知識體系。通過現場考察與場景演繹幫助學生分析和演示所學內容,分析客戶在不同布局空間品飲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和心理感受的變化,以及空間運用不僅滿足常規的品飲和商務會客等功能外,如何能夠吸引更多的專業品飲人士,甚至如何營造特定空間環境開展專業性茶藝和評茶的相關活動,以拓寬傳統茶空間的思路,進而完善茶空間設計針對茶專業性領域上相應的空白。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并結合曾有過習茶經驗的學生自身的體驗與感知,對茶空間設計有著真正的理解。
根據項目進展程度以及工作室相應課程安排可進入課程實踐項目的第二模塊階段,即專業技術應用模塊。該階段主要通過多元化技術的應用手法,小組成員通過方案的定位與設計,組員間的反復推敲與探討等步驟,最終完成方案要求。通過屬地茶空間工地現場實地考察學習,分配項目任務書,分析空間現場結構,學生通過手繪草圖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和思路,完善空間布局,結合小組討論式的學習方式,把握材質、空間、形態等幾種介質和茶空間設計的關系,分析材質與工藝的處理,解決空間客觀條件與設計定位之間的沖突,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多元化空間設計能力。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扮演客戶和設計師、茶藝師、評茶員等不同角色進行多維度交流,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設計方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通過設計方案的不斷完善以及結合多項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基礎上,進行第三模塊的階段,即多元化技術運用模塊。這個階段讓整個項目更加立體和完整,與相關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利用設計公司的實訓項目平臺,邀請有經驗的設計師協助指導,幫助學生熟悉整個設計流程,避免高校環境設計人才培養與社會以及企業需求出現的脫節現象,能夠以多元化的形式和體系以不同視角完善整體方案內容,使項目方案不再是課堂上的單一緯度,而是多維度立體化的形式,有效地將理論教學和實踐結合起來。以實際項目化為依托的教學方式對于專業教學而言,是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通過實踐環節中相關課程的形式安排,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
在第三模塊階段的實施中,可專項增加學生的創新創業實務訓練,可以通過一年的實習期結合學校的《創新教育與實踐》的課程體系,加入創業實務訓練計劃,結合本校畢業生創業代表的經驗分享,達到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的雙向培養,學生的優秀創業案例可適當給畢業設計的總評成績加分。
總之,將工作室制與模塊化教學融合的方式改變了常規教學中缺乏實際項目的真實數據、材料現場不能靈活運用等問題,提升了學生綜合實踐運用的能力,減少了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完善了企業和學生之間零距離對接的環節。
打破傳統課程設置體系,以工作室制為設置核心,通過合理利用公共空間設計對應的實踐課《公共空間設計創作實踐》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打通授課,以實際項目化為實踐內容的依托,邀請具有設計經驗的優秀設計師帶著相關項目進入課堂開展合作教學,真正實現課堂教學和校外工作實踐的有機融合,將工作室制的模式真正落地并有效實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像過去的師徒關系,一名師父通過一個項目全程完整的帶著徒弟跟進。不同于傳統課堂上教師授完課離開,進入下一門課的教學,課程連接性不大,課程之間容易斷檔。而模塊化的實踐性教學,以項目化為依托,師生間的互動通過項目的黏合性更高。學生還能夠直接到工作室中或項目承接的企業進行培訓,獲得職業實踐經驗,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教學評價的整合,教學過程中各階段和成果進行細化評價[1],針對考核的綜合評價內容進行量化說明,在學生專業考試評價體系中采用課程教師與校外專家聯合評價、工作室課程組聯合評價、學生小組評價、企業評價的方式,形成一項有效的競爭機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專業技能,可將《公共空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加入實際應用項目結合參加環境設計大賽,形成一套有效的考核評價系統。通過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的融合,優化教學評價系統。
(1)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最終考核要求:以實際應用項目作為學生創作設計的課題,學生通過對實際調研的建筑空間內部結構,根據人體工程學等基本知識,設計出符合茶空間主題需求的一整套設計施工方案。以茶空間設計為例,完成屬地具體茶空間總平面規劃圖、平面功能布置圖、空間結構改造、地面鋪裝圖、天棚布置圖、立面圖、水電施工圖、動靜分析圖、空間效果圖等。重點設計空間布局,把握茶空間的功能需求、空間之間的相互關系、空間基本尺寸和數據等基本信息,如何突出設計命題的主題思想,如何體現設計理念和設計思路,把握建筑空間的基本設施和設備,讓設計方案以功能為主體,把握設計中以人為本的宗旨,通過分析茶空間設計中人與空間的關系,人與茶的關系,并結合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用創新的設計手法設計出符合人性化的安全、綠色、環保、有人文情懷的茶空間。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的實踐性訓練,以現場分析、小組成員探討方案整合思路,培養學生深化方案和靈活設計能力。
(2)成績評定標準:課程考核以課程大作業方式為主,采用百分制,注重形成性考核。課程考核結果采取平時成績+期終考核成績有機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考核范圍采取考勤、作業、課堂提問的方式,占總評成績的40%;期終考查課程大作業方式,其成績占課程考核成績的60%,學生按要求呈交課程考核大作業,考核方式采取綜合評定成績。成果的評分標準與要求:設計調研與分析充分、設計思路創新性合理、設計概念及方案完整、圖紙表現精美、設計手冊及展板規范完整等,總成績100分,60分為及格成績。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模塊化實踐性教學是以市場需求為驅動,注重學生基礎知識點與實踐技能的融會與貫通[3],通過采用項目化、模塊化結合工作室制教學改革,通過發揮屬地資源優勢與互動式教學、實際項目案例教學與模塊化教學整合等主要手段,將傳統教學從教室延伸到不同層級的模塊化教學的實踐創新上,幫助學生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學會分析和思考,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培育出符合當下時代需求的復合型創新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