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穎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江蘇揚州 225127)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特別重視高校思政教育,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作用。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在思政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在日常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融入依舊有所欠缺。當前國際形勢決定了科技競爭力在國家競爭力中起到越來越重的作用,當今理工科大學生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主力軍,因此必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
要想做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輔導員的日常思政中去,作為輔導員,正確學習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了解當代理工科大學生的特點尤為重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1]。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獨屬于本民族的獨特傳統和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值得傳承和賡續的主要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些方面。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經歷歷史流傳后總結出來的美好品德,例如“仁、義、禮、智、信”,例如從幼兒時期家庭和學校就開始灌輸的尊老愛幼,友愛互助等優秀品質,它也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評判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2]。
當代大學生都是“零零后”,他們成長于物質豐富的年代,從一出生就生活在網絡世代中,他們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度與接納程度也更高,他們敢于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多數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但是他們也存在著極強的個性,自主性鮮明,“零零后”大學生“追求的是實現個性化的價值”[3],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集體性與功利性并行”[4]的情況,他們擁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但是在參加校園活動或競賽時,往往更看重的是該活動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是否有利。同時,作為理工科的在讀大學生,他們高中時的分流選科均為物理類,學習的歷史、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文科類科目內容較為淺顯,對一些傳統文化興趣不高,了解也不夠深入。
在大學校園中,學生日常除了參與課程教學,其他大部分時間由輔導員或班主任直接管理。輔導員的九大職責中排在首位的職責就是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因此,除了基礎性的管理工作以外,輔導員也有必要在日常學生事務的管理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大學是學生成人后的重要成長階段,是他們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時期,除了向師長學習和家庭教育之外,他們也可以從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汲取正確的“三觀”來幫助自身人格三觀的形成,因此,如果輔導員在日常學生事務管理的過程中,也應該借鑒傳統文化中關于“三觀”的有益部分,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端正的“三觀”。從世界觀的角度,中國古代經歷了孔子、孟子、老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一大批先賢哲人對于世界的認識和探索,最終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告訴后來的中華兒女要從整體著眼看待和認識世界,要學會把自己當做世界的一分子,做事情要遵循規律。這些源自中華先賢所總結出來的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幫助今日的中國人,包括大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從人生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人生、價值、實現方面的品質,例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出自傳統文化典籍《易經》,這些精神與價值早已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中流傳,影響著他們對于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觀點的形成。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看,歷代各位賢臣名士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民族自尊心,例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文字中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價值是值得現下大學生學習的,如果在價值觀的日常教育中融入這些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檢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自信是國家或民族在文化方面的自覺與自信,它指的是人們對于國家或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對文化未來發展的信心。一個人的文化自信受到包括個人經歷、教育環境、社會風氣、認知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要想讓當代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增加他們對于本國文化,尤其是本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進在校生日常事務管理和思政教育中,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對于外國文化的盲目崇拜,讓學生增強文化認同,發出中國聲音。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融合發展總結形成了愛國精神,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偉大華章。當下,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極其容易被網絡上的一些不實言論所誤導,對信息和思想的辨別能力還有待加強。通過在日常思政中融入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元素,宣傳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事跡,抓住重要時間節點和紀念日進行加強教育,可以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充分汲取養分,從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更多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有志青年。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謙遜、遵守規則、誠實守信、孝順父母等本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部分。在日常事務管理過程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來規范和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幫助他們適應并遵守學校及社會的各項規章制度,從而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通過傳統美德的宣傳,名人故事的講述,也可以使日常交流與談心談話不再浮于枯燥的理論,能夠言之有物,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雖然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在多次會議多個場合反復提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仍存在許多不足,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上是如此,細化到輔導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思政教育相融合出現的問題與不足更加突出。
理工科學生在選科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是因為對歷史類科目缺乏興趣而選擇理科進行學習。他們對歷史類科目的興趣本身就不如文科學生。由于選科而帶來的影響就是在課程安排上甚至是學生課后自我提升方面,用來學習文史知識的時間越來越少。同時,當代“零零后”大學生,從小就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網絡時代里,他們也比較容易接收到來自網絡的各種信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學習有時存在片面化和狹隘化的特點。但其實,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有很多值得現代大學生學習和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需要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認識。
高校輔導員在學生時代所學專業也是五花八門的,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本身也因人而異。同時,大部分輔導員都較為年輕,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他們在進行日常管理和處理日常學生事務的時候,本就處在一個學習探索的狀態,想要做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融合就顯得有些困難,很難靈活自如地將傳統文化知識運用到日常管理中。
當下大多數高校除了相關專業之外,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主要是通過大學任意選修課進行的。雖然大多數學校在學生的培養方案中都明確要求學生必須選修一門文化類的選修課,但是由于受課程類別、上課和考查方式的限制,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效果也不是很好。其實,高校可以多部門聯動,抓緊課內課外,結合社會實踐、勞動教育、選修課、第二課堂學分等多個渠道進行傳統文化的融合和學習。
輔導員負責管理學生的日常事務,主要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管理所帶學生的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管理學生的日常事務、負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和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九大方面。目前各高校針對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大多集中在思政課程中,針對日常思政的路徑研究還很少。
輔導員的一項主要職責就是要負責學生的班級建設。大學的行政班與基礎教育階段的班級有很大差別。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以班級為區分,班級之間相處時間較長,同學之間也比較熟悉,班級凝聚力較強。到了大學,行政班之間關系較為松散。輔導員在日常班會宣傳中可以緊扣傳統文化,例如,以傳統節日或重要紀念日為契機組織班級活動,既宣傳了傳統文化,又在集體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彼此熟悉,增進班級的凝聚力。又如,緊扣傳統“誠信”文化,進行考試誠信教育,既強調了學校的規章制度,又對學生加強了品德教育。再如,舉行室外民族運動會,既宣傳了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增進了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的關系,又讓學生走出宿舍,走出教室,鍛煉身體,寓教于樂。
校園是學生在校內生活的環境,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也有重要的影響。學校的校訓大多來自中國傳統典籍,這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同時,校園的道路、樓宇、湖泊也可以用包含傳統文化內涵的名稱來命名。例如,我校就曾經面向全體學生公開征集校內的道路及湖泊命名,學生積極參與,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從《詩經》《論語》等傳統典籍中給校園道路命名,一方面增強了他們的傳統文化修養,另一方面也增強了他們對于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再有,學校教學樓走廊及教室四周也張貼有名人名言,其中也包含有中國古代名人的名句名篇,學校的宣傳欄也可以加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學生身處校園中,無形中多看、多聽、多感受,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輔導員的日常思政從簡單的線下轉為線下線上相結合,網絡思政也成為輔導員思政教育的一條重要戰線。輔導員和學校可以依托校園內新媒體平臺,抓住重要時間節點進行思政教育,例如校園廣播臺利用傳統節日或重要紀念日進行宣傳;也可以用好網絡新媒體,如學校官微等平臺進行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宣傳,例如,官微每日結合日期運用古典名句道早晚安,既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又宣傳了傳統文化;再有,在具有紀念意義的時間里,輔導員還可以撰寫博文與學生在線上進行思想交流,如果有能力的輔導員也可以運營自己的公眾號,推出傳統文化的相關專欄或板塊進行思想交流。對于生在網絡時代的“零零后”而言,通過網線傳播的思政宣傳也許比傳統的方式更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討論和共鳴。
大學生除了課內、校內的學習外,第二課堂也是大學生豐富知識、增長學識的重要平臺。輔導員可以利用寒暑假,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如,完成當地非遺文化的暑期實踐或完成紅色文化相關的暑期研學。同時,也可以利用清明節、國慶節、抗戰勝利紀念日等具有紀念意義的日期舉行相應的紀念活動,從而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擴大學生的參與途徑,將日常思政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由校內延伸到校外,做到全方位育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思政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我們不僅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緊密結合,更要在日常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滲透和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力爭培養具有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當代大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