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廣州市增城區教師發展中心,廣東廣州 511300)
高中美術新課程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明確課程評價內容,豐富課程評價方式,努力探索構建多元化課程評價機制,以評價促進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強化了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新生態和深度教學的研究思路,提出課堂教學要明確教什么、怎樣教、怎樣評一體化,教學過程要從理解教學、項目教學、輸出為本的深度學習,借此東風,筆者在開展高中美術新課程模塊教學中,制定基于課堂教學、學業水平測試、升學考試等任務導向教學的策略,為區域落實新課程新教材提供建議。
(一)優化課程設置
新課程背景下,嚴格按照新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課程計劃。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確保高中學段能開設3個以上模塊,開足54個課時,學生修滿3個學分。其中,在課程設置上結合學科學業水平測試安排,建議高一課時每周0.5節,開設1個選擇性必修模塊,高二級課時每周1節,上學期開設1個選擇性必修模塊,下學期開設必修模塊,兼顧水平測試和高考速寫學科的備考;在模塊開設上,建議老師獨立+跨學科(音樂)、跨年級、同年級捆綁的形式,多模塊選擇,豐富課程,學生特色發展、多元發展,教師專業也得以同步成長[1]。
(二)做足教學常規
1.教師要落實教學常規“十個一”,分別是: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學期課程實施方案;備好每一節課,包括教案、學案、課件、習題的準備;每學期有錄像課例(公開課);每學期有教學案例;積累一定的學生作業成果;每學年都有教學論文或敘事;參與美術創作或競賽;通過課題推進課堂教學;教學工作總結。
2.學科組要落實“四有一特”學科建設,分別是:優質課堂,就是每個學年每位老師(含教研員)必須有1節以上校級公開課或專題發言,每學期不少于3節優質課例;優質科組,包括科組高質量發展五年規劃或科組建設方案、科組的學年(期)工作計劃、工作目標、學科組課程研發或實施方案、學科組或年級集體備課計劃等;優質讀寫,包括對新課標的解讀、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施方案、教學評一體化新生態的導學案設計范式、優質讀書筆記或論文等[2];優質作業,包括優秀作業設計范式(單元作業或課時作業)、每學年(期)不少于2個學生優秀作業;特色項目,每科組或個人不少于1個美術特色項目并有實踐方案和實踐過程[3]。
(三)教科研意識推動課堂教學
1.課堂意識。“最基礎最基層的教科研是從課堂教學開始”,課堂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4]。美術課堂設計就應該做到“心中有生、眼中有圖、口中有詞、手中有招”,美術注重美育,美育源自美學,課堂追求美感。何為美感,借蔣勛先生一句話:“美之于自己,就像一種信仰一樣,我們要以布道的心情去傳播對美的感動,美與善是永遠不會吵架的。”美術美感課堂應該是在美的環境、美的情境、美的作品、美的語言、美的課件、美的板書、美的示范、美的作業、美的表現、美的形象等“十全十美”下完成的,相信有美感而幸福的課堂應該是老師總盼著去上課,而學生總是不愿意下課的……。
2.課程意識。課程研發“三結合”,就是結合自己、結合學校和結合學生[5]。制定課程實施方案做到兩依據,包括課標與教材[6];定目標,包括課程目標和課堂目標;定課時,包括年度課時和單元課時;定任務,包括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情境的創設,包括教學條件和資源設備;活動的設計,包括審美體驗和美術表現;教與學的策略和評價,工作成效的預設。注重“三橫三縱”、教學架構的設計。加強大單元下開展主題與專題融合的設計;基于美術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評一致性的導學案和作業的設計。
3.課題意識。“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課堂教學需要課程落實,課堂提高必須基于問題,要以課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去推進教學,為課堂教學與課程實施把脈定向。做課題的思路是:處理好“問題一一課題;調查一一研究;數據一一分析;探究一一分享;成果一一應用。”關鍵是愿意去做。概括說,課題是一種學術,來自課堂,來自一線,來自發展需求,研究必須有成果,成果能得到推廣和應用。
4.成果意識。做好“三積累”,一是文字材料的積累,包括教案、學案、案例、反思、論文,課堂、課程與課題的關系。二是圖片材料的積累,包括課例錄像、課件、范本、剪影、素材、作業、活動等資料。三是作業與作品的積累,作業追求少而精,要有作業就是作品的意識,處理好課堂作業、課外輔導、主題活動的作品關系。
5.特色意識。結合區域資源,結合模塊教學,挖掘學校與地方的美術資源和文化資源,民間美術、非遺等特色,傳統文化資源。
(四)作業的優化設計
1.作業目標設計。作業布置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興趣等差異進行分層、彈性、個性化的設計,圍繞美術核心素養形成路徑展開包括基本目標、較高目標、發展目標等層次的設計。
2.作業量化設計。在課程實施方案上明確每個模塊、每學期布置作業的數量。作業量結合學業水平測試過程性評價、藝術技能測試和學分認定的要求,根據不同模塊和主題量化作業次數。
3.作業質量設計。明晰課堂練習和作業的關系,不能把課堂實踐和練習行為定性為作業,作業要按作業的格式、版式、評價規范完整設計,做到作業必改、精改,必評、必展,要有作業就是作品、就是成果的意識。
4.作業版式設計。紙質作業版式設計一是追求美感,設計的規范性、形式感、色調、排版要簡潔明了。二是文化性強,設計融入區域、學校、學科等文化、民俗等特色,歸屬性強。三是富有特色,根據模塊、專題、主題的特點進行不同風格的藝術性設計。
5.作業管理設計。作業管理要考慮美術學科特點,考慮專業性特點對作業展示和評價效率的形式設計,實現全模塊電子化檔案的管理版式,做到定期展示。
(一)強化過程性評價。主要是記錄學生高中學段美術課學習的總體情況,由學科老師自主評定,為了對每一位學生作出合理、公正的評價,采取學生學習電子記錄表[7]。
(二)注重藝術技能測試。一般是在選擇性必修模塊中選取一個模塊進行相關的技能測試,可以結合模塊作業進行量化考核,也可以通過統一時間或隨堂進行統一測試的考核,佐證材料電子化管理。
(三)規范必修模塊統考。必修課程測試在學業水平考試中占比50%,測試是由市統一組織、統一命題、統一時間進行考試,主要考核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特別是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科能力。統考對美術鑒賞模塊課堂教學質量、備考策略、應試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課堂教學包括“一題、一畫、一賞、一練、一測和一評”六個層面導向。
其中,一題是結合教材編寫對相關內容的整合,選定適合的“主題”實施教學,比如《抒情與寫意》一課,就要在文化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選取主題和核心,可以選擇以“寫意花鳥的文人畫”;一畫是指一節課必須有一幅作品提供給學生鑒賞,一畫是經典的、重點的一幅;一賞是指一節課必須對一幅經典作品,對作品鑒賞,敞開討論,通過各種形式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見解,比如,賞《清明上河圖》作品,它不僅是一幅美術作品,更是一個歷史長河,從作品中知道什么、發現什么、想到什么;一練就是練習,為了對之前作品的認識和對鑒賞結果的理解,通過練習對知識的鞏固,練習的形式是多元的,是問題驅動和任務驅動的有效方式;一測就是測試。測試是單元的,也可以是專題的或主題,是通過測試檢驗學習的掌握,老師要做好平時練習和知識歸納,科學命題,把握難度,做好測試的規范和形式,發揮各種新的信息手段和平臺,提高測試效果;一評就是評價與管理,任何學習只有通過評價才有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益的定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一)解讀美術高考改革重要信息
1.認識藝考的屬性:新高考改革藝術類專業分為“組織專業能力考試的藝術類專業”和“不組織專業能力考試的藝術類專業”。組織專業能力考試的藝術類專業分為美術與設計類、書法類,不分首選科目(物理、歷史),依據高考文化成績、專業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不組織專業能力考試的藝術類專業含藝術史論、藝術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影視技術等高校藝術類本科專業(專科專業參照執行),原則上安排在普通類招生,分首選科目(物理、歷史),依據高考文化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
2.看重藝考統考成績:考生需參加文化課考試和藝術專業能力考試。文化課考試科目和普通類文化課考試科目一致。藝術專業能力考試分為省統考和高校校考(下稱校考)。省統考由省教育考試院組織,實行全省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評卷,分為美術與設計類和書法類。結合我省考生藝術類專業省統考成績情況,按一定比例分科類劃定省統考本專科合格線。
3.明確校考的定位:校考是相關院校經教育部批準后,在省統考合格生源中組織校考,加強與省統考的銜接,與新教材的融合。采取線上考試或使用省統考成績進行初選等方式,部分院校必須按要求選擇相應的科類參加省統考,未參加相應科類省統考或相應科類省統考不合格的考生,不予錄取。另外注重新高考改革下非專業類考試,包括藝術理論、影視藝術等專業,注重文化成績進行錄取的高考效益。
4.掌握考試科目綱要。素描、色彩、速寫(綜合能力)三個科目各科目均按照滿分100分進行評分,總分為素描、色彩、速寫(綜合能力)三科得分之和,滿分為300分。總分合成計算公式為:考生總分=文化課成績×50%+省統考成績×2.5×50%。其中速寫(綜合能力)考試內容結合高中美術必修課《美術鑒賞》中的內容,根據命題進行創作,再次提出了考生文化基礎的重要性。
5.熟悉高考錄取批次政策。錄取批次分為提前錄取批次、本科錄取批次和專科錄取批次。采用統考成績錄取的藝術類院校專業均實行平行志愿,設置20個院校專業組志愿,每個院校專業組設6個專業志愿和1個是否服從專業調劑選項。實行“統+校”成績錄取的藝術類院校專業設置1個院校專業組志愿,實行順序志愿。
(二)新高考改革下的備考建議
1.新高考與新課程改革的融合。重點是提升必修模塊《美術鑒賞》的教學質量,加強對美術史素養、美術鑒賞、形象組織、畫面構成、生活觀察和藝術想象的理解,包括對學科素養要求、審美要求、綜合能力、關聯速寫、命題創作訓練等。
2.強化圖像識讀目標的培養。意識“讀圖年代”,一是多讀書,讀《美術鑒賞》課本,讀名作。二是多看畫,看課本的優秀作品、經典作品、大師作品。三是多思考,對讀過的、看過的、觀察到的要保持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有意培養創新創作意識和思維。
3.科學制定藝考選材的策略。藝考備考應該要為推進區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作貢獻,創新思路,選材策略上“抓兩頭、放中間”,就是鼓勵文化基礎好的學生報考,沖擊名校,動員文化成績弱的學生報考,沖擊本科,確保錄取高端院校、提高高優率、提升本科率。
4.培養思路上要有作為。建議在本區域高中學校報考美術的考生中組建一個特色班,或者是區統一謀劃,在全區范圍內組建一個美術特色班,依托某所高中,本班必須在中考前制定錄取方案,生源學籍來自不同學校,師資(含文化、術科)由區統一調配,專業上聘請校外高水平專業教師授課,教研員全程參與管理,采取包保和競爭機制,做好目標定位。
5.建立合理的藝考評價機制。有效的目標導向,很好的激發和調動學校、老師的積極性。一是按生源組學校進行分層評價,包括高端院校、普通本科、大專層次等分層量化。二是按統考、校考分別量化評價,以最終錄取結果為依據,做到輸出為本。三是按報考學生文化成績為基礎進行目標量化,結合學生中考入學成績、高中學習階段水平、區域和學校藝考成績等量化目標。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變革,必然有新的挑戰,新的擔當,更應看到新的機遇,更敢于預見,預示我們在高中新課程實施和美術教育質量上,能找到一把“尺子”——評價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的標準;摸準自己的“位子”——在全國、本省、本市的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相對位置;尋找突破的“口子”——明白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明確教學的任務導向,充分認識到美育對培養學生品德和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為改進提升教育質量提供科學的依據,全面落實高中美術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