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
(揚州市職業大學,江蘇揚州 225000)
大學生在業余時間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為他人和社會做服務工作,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的自愿行為即大學生志愿服務。大學生志愿服務是自愿的,且不獲取任何報酬,是大學生實踐活動當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志愿服務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包括但不限于各類公益宣傳、環保項目、比賽活動等。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深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建立,可以在認知和行為各個方面促使學生做出正向的選擇,讓他們能成長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有用人才。
第一,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大學生了解自我有著很重要的幫助,通過參與活動,大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明白自我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同時也了解自我在這些社會活動里欠缺的實踐經驗[1]。大學生在志愿活動里,也可以更仔細地去了解社會,增加人生經驗,為自己將來真正的步入社會打下基礎。通過參加活動,也能讓大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發生更多的思考,進而不斷調整自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第二,參加大學生志愿活動能豐富情感,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在志愿活動中,往往都需要大學生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對于志愿活動對象的幫助也會給大學生自己帶來滿足感,讓其體會人生中的悲歡,同時也在付出的同時獲得正向的情感反饋,獲得友誼、關愛等情感能量[2]。參與志愿活動,可以促使大學生更加堅定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方式去實現自我的人生信仰。同時,志愿活動還能讓大學生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更加熱愛生活、學習和工作,在當下的大學生涯里學會用踏實苦干的態度去應對各種挑戰,充實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在面對未來時也更加積極主動,自信樂觀。
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大學生為別人做好服務工作,這個過程里,大學生的付出獲得了良好的反饋,同時也得到了強烈的認同感,因為自己的付出行為被認可,自己的價值被肯定,這能給予大學生極大的鼓勵,激發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而且,能夠把自己多年學習的知識和觀點應用于社會,也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大的成就感,讓他們更愿意投身學習,以充實自我的知識結構,為后續的社會實踐活動做準備[3]。大學生志愿服務中的很多案例也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那些具體生動的志愿活動案例,能引發很多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投身實踐活動貢獻自我力量的激情,進而會給志愿活動吸引來更多的人才,也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內容得到拓展。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養成知行合一的習慣,將內在的道德規范、思想觀念等通過外化的各種活動展示出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在個體意識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并且在行為動機上形成正確的道德規范,但另一方面,這些內在的思想道德必須通過外在的行為展示出來,而這種從意識到行為的轉化過程,就必須要通過實踐活動來實現。大學生志愿活動就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種實踐活動[4]。大學生志愿活動倡導志愿者“奉獻”“助人”“友愛”“互助”,是完全無償的一種行為,它要求志愿者用自己的行為奉獻他人,是“利他”的。參與這些活動,能讓大學生在行為上養成良好的“利他”習慣,在行為當中能自覺的約束自我,克制自己的私利,并且把原有的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實施,讓內在的道德規范真正的轉化成為自我的日常行為,從而實現知行統一。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高等院校“立德樹人”任務的順利完成,而且在凝聚力、行動力、溝通能力等各個方面,也是提高大學生個人素養的重要手段。不過,在當前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實踐當中,仍然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問題,例如,缺乏對志愿精神的忠實與融入;管理上并不科學,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夠,志愿活動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參與活動時的思想觀念存在偏差等等。因此,在實踐當中,高校要找出這些不足之處,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些問題,采用多種策略和手段去更好地幫助大學生順利地完成志愿服務工作[5]。
志愿服務精神是奉獻愛心、平等有愛、和諧互助、公益利他的凝結,是公眾主動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公共事務的內在驅動力,始終激勵著代代中華兒女勇于擔當,甘于奉獻[6]。高校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發,在理論角度融入志愿精神,正確地引導大學生,讓其形成堅定的志愿服務精神,并且把自己的所學所用奉獻到志愿活動工作當中。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這個平臺,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志愿精神內容的講授,要結合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趨勢,深入的剖析志愿精神對于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要讓大學生對志愿精神的價值有著全面的了解和體會。
其次,在具體的大學生志愿活動當中,高校要注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正確引導。要派遣相關的領隊和教師,全程參與指導學生的活動過程,讓大學生懂得樂于助人、奉獻自我的價值,并且在具體的活動里,給予學生具體的指導,比如在公益活動中,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學生應當如何為社會做出實際的貢獻。當發現學生的思想產生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給予糾正。
最后,教師要多構建大學生自己探討和思考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結合理論知識的內容對自我的思想、行為進行解構和剖析,以找到不足的地方,并及時地進行修正。例如,當一項志愿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活動過程進行復盤和探討,通過對自我以及同學在活動當中的表現,來討論各自在活動當中獲得了哪些思想價值。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領悟能力,夯實大學生的志愿精神,并讓其社會責任感獲得提升。
要強化大學生志愿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需要結合社會各層面的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讓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獲得最大化的發揮。
首先,在政策上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規范化和常態化。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要有法可依、有據可查,不能只是盲目的推進活動,而應當是按照各項法規文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之內,推行相關的志愿活動項目。因此,高校必須要對志愿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有著深入的認知,了解志愿者所有的權利以及所應當承擔的義務范圍,在這個基礎之上,高校要對服務項目進行嚴格的審查,力保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范圍之內。而且,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訓,告誡學生不要私自參與不規范的志愿項目,如果發現項目有違規行為,一定要向教師、高校報告,以避免發生問題。
其次,聯合多方資源,創造更多的志愿活動項目機會。大學生志愿活動是服務于社會的,社會上的各類企業、單位、組織也應當為其創造更多的志愿服務平臺。因此,高校要和地方組織、企業等及時溝通,并爭取到相關資金、資源,開發更多的志愿活動項目,讓大學生有活動可以參加,也讓各級組織、單位能獲得實惠[7]。
此外,高校還可以把志愿活動項目與高校的課程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讓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再者,與媒體合作做好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宣傳工作。高校要及時地對學生參與的志愿活動有正向的反饋,一方面,要把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與考核掛鉤,做好學生的評價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媒體大力宣傳大學生的志愿活動、塑造先進典型,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而且宣傳的內容也要包括普通志愿者。同時,利用好網絡平臺發布志愿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報名和參與,以更科學的配置志愿活動資源。
志愿服務是一項長期的服務,并非心血來潮而進行。這就需要將志愿服務真正融入學生內心,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一部分。為了使志愿服務真正融入大學生內心,高校就需要從內部激發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動機,日常主題教育就是其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實現志愿主題教育常態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高校要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常態化的主題教育,可以以月、學期為階段,組織學生開辦相關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對志愿者活動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其次,要利用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以“尋找優秀的志愿者等”“最美志愿者”等為主題開展大型的活動,通過讓學生調研、演講的方式,將志愿者的優秀事跡宣傳給更多的學生指導,引發大學生的共鳴,讓其能自愿的加入志愿者的隊伍當中。
最后,要做好主題教育平臺的構建。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將志愿服務的主題教育內容放到平臺上,讓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自主學習[8]。
高校要強化對大學生參與的志愿活動項目的內容設計,要讓大學生更樂于參與其中,發揮其作用和價值。
首先,活動的內容要融入更多大學文化的內容。大學生作為社會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這種積極昂揚的大學生精神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其中蘊含著青年的無窮力量,高校要把志愿活動項目的內容和大學生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多設計一些學生更愿意參加的項目。
其次,活動的設計要立體化和全面化。大學生志愿活動是長久的活動,而并非單次、偶爾性質的活動,項目的內容要具有邏輯性、連貫性,并且要具備一定的深度,讓學生能持續地參與其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價值,同時也讓學生能通過長期的參與,增加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為之后真正參加工作、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工作。
再者,活動的設計要貼合實際,要更加接地氣,不能只是為了學生參與而盲目的設計空中樓閣式的項目活動,要切實地保證活動的內容能為社會和民眾帶來益處,要保證活動的質量和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志愿主題教育的過程中,志愿活動的內容要經過嚴格的審核。
一是要具有正向引導的特性,內容要展示社會對于志愿者的認可和肯定,要讓大學生明白,志愿者奉獻他人、服務社會的精神是偉大而光榮的,要實現自我的價值,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
二是要塑造積極向上的優秀志愿者的形象,給大學生以模范指導。模范形象有助于大學生對志愿者角色產生更強烈的認同感。所以,主題教育的內容要突出優秀志愿者的形象,他們應當是高大、美麗的,而且內心善良,不忘初心,有著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三是主題教育內容要更加接地氣,要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更深入的關聯,讓他們了解到,自身的貢獻和服務對于班級、學校、社會都有著重要的貢獻,要讓其從心底去認同作為一名志愿者的自豪感[9]。
以上,筆者從大學生志愿服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入手,對以志愿服務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展開了分析和探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一項重要內容,它對于大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以及社會發展都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積極利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運用多種多樣的手段為志愿活動提供平臺、做好主題教育工作,培養大學生的志愿精神、服務精神和奉獻精神,讓其能積極地投入到志愿者群體當中,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也為自我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探尋各類實踐策略,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工作的豐富做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