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前

【摘要】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延伸時,一大關鍵是進行作業的設計,要確保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指出教師應該將課前、課中及課后的作業設計有效結合起來,從而發揮出小學數學作業的最大價值.基于此,文章從課前、課中及課后這三個維度論述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旨在優化、完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作業的重要性是十分明顯的,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還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將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有效結合,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好數學核心素養,提高其數學學習水平.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并且要有精益求精的意識,積極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新課改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提出較多要求,比如要求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出差異性作業;要求教師設計出多元化作業,讓學生可以做操作型作業、探究型作業、故事型作業、開放型作業、游戲型作業等.基于這些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和嘗試,不斷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能力.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一、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中,課前預習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表述,教師需要在課前預習階段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和一些趣味性的作業,吸引學生有效參與課前預習活動,并在做預習作業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時代,小學數學教學中較廣泛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比如會廣泛應用微課或微視頻、電子白板等,更便于將課前預習作業有效呈現給學生,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做課前預習作業的興趣.除此之外,小學數學的很多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緊密聯系,如果可以在課前預習階段設計基于日常生活的作業,勢必可以促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并善于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總之,進行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優化時,教師應該強調課前預習作業的趣味性,務必激發出學生學習新課知識的興趣.
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第一,要求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多邊形,并歸納多邊形的特征,這屬于觀察型的課前預習作業,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第二,要求學生用三角形拼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拼一拼”的過程中初步探究一個問題,即“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兩個三角形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求解所拼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這屬于操作型的課前預習作業,能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即“發現知識→理解知識→習得知識”,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第三,將課前預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凸顯他們在課前預習中的主體地位,關鍵做法是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己設計課前預習作業,比如一些學生會整理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一些學生會用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在做課前預習作業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個性化發展,對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也會有十分大的裨益.
除此之外,在課前預習作業設計時,教師也應該利用好微課,提前制作好微課視頻,發送至學習群中,幫助學生進行直觀形象的課前預習,完成一些充滿趣味性的課前預習作業.在課前預習作業設計中,教師還應該嘗試引入德育,比如讓學生預習“三角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和做趣味作業時,利用微課視頻將“九章算術”中有關三角形面積的知識呈現出來,讓學生對“九章算術”有所了解,意識到著名數學家劉徽在“三角形的面積”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如此一來,學生既可以在預習環節加深對“三角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也可以樹立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同時實現了智育和德育的良好效果.
二、課中訓練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動態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上針對性設計課堂訓練作業,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訓練作業設計時要把握好一些要點和技巧.第一,課堂訓練作業的設計要有很強的目標導向,即要借助課堂訓練作業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強調新課知識的關鍵點,確保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有效鞏固知識點.第二,課堂訓練作業必須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應該超出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和做作業能力,或者是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課堂訓練作業,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做對應的課堂訓練作業,如此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第三,課堂訓練作業應該多樣化,且作業可以不局限于書本和室內,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性強的操作型作業,努力讓課堂變得“活”起來和“動”起來.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中進行學習和做實踐型作業,相信可以有效吸引學生參與其中.除此之外,設計課堂訓練作業時,教師要利用好信息技術,將一些抽象的知識或操作環節用教學設備呈現出來,這樣既可以讓課堂訓練作業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也可以幫助學生豐富數學知識儲備和數學情感.
例如,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設計課堂訓練作業,且要確保課堂訓練作業始終服務于教學活動.首先,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設計“說一說”的課堂訓練作業,引導學生回顧“整數乘法”的相關知識,師生一起探究分數乘法、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有哪些異同,互相溝通,共同學習.其次,待學生掌握分數乘法計算法則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體的課堂訓練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加深對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理解程度.除了給學生設計課堂訓練作業,教師還可以鼓勵同桌或前后桌之間互相設計課堂訓練作業,一起做有關于分數乘法的訓練作業.如此一來,可以創設出互相學習、溝通互動、共同進步的課堂氛圍,學生可以體驗到探索學習和做課堂訓練作業的樂趣.最后,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出針對性強的課堂訓練作業,主要做法是將提前設計好的課堂訓練作業用信息設備呈現出來,可以不規定學生要完成的作業數量,而是將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要做的課堂訓練作業.不過,對于學困生而言,教師應該多多鼓勵他們,比如可以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試著做一些超出能力的課堂訓練作業,努力處于“跳起來摘桃子”的狀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堂訓練作業,即:

除此之外,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為將課堂教學和課堂訓練作業設計有效結合起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可以考慮讓學生畫思維導圖.詳細言之,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法”“小數乘法”“分數乘法”這三大知識點,并用思維導圖將三大知識點呈現出來,此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可以發展他們的對比學習思維.更重要的是,所畫出的思維導圖在當前階段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和理解知識點,后續可以便于學生進行復習,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三、課后個性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待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有較為系統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出因材施教的小學數學作業.與此同時,在設計小學數學課后作業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或個性差異,綜合分析學生在課堂學習和做作業過程中的四大特征,一是學習和做作業的進度,二是掌握知識的能力,三是理解能力,四是學習和做作業的特點.應該說,在設計課后個性作業時,教師只有秉承因材施教、個性化發展的原則,才可以讓學生對課后個性作業有所期待,做作業的興趣才能較為濃厚,甚至連做作業的態度也會變得端正.在進行課后個性作業的設計時,教師可以著重進行三點思考.第一,應貫徹“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主要是“減負提質”和“提質增效”這兩大要求,要控制好課后個性作業的總量,且確保課后個性作業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做作業效果.第二,課后個性作業不能單純讓學生進行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復習,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業難度,讓學生可以在做課后個性作業的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使數學核心素養獲得良好發展.第三,應該貫徹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這一教育思想,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解放他們的眼睛、嘴巴、雙手、頭腦、空間、時間.比如教師可以確定出課后個性作業的具體主題,然后鼓勵學生自己編寫作業或練習題,因為有多種社交平臺和學習軟件的支持,學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編寫的作業或練習題,有助于共同學習和共同進步.
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課后個性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讓學生用課堂所學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大家回到家之后,可以統計一下自己家中去年下半年的水電費情況,并繪制出折線統計圖,然后計算一下去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的水電費是多少元.”為了確保學生可以認真完成這一課后個性作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第二天上課之前將所繪制的折線統計圖交到學習委員的手中,并要進行評選,確定出品質最優的折線統計圖,進行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
再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課后個性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盡量將課后個性作業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知識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形式的課后個性作業,即:“我們可以用8個完全一樣的小正方體積木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或正方體,那么想一想,所擺成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是否表面積相等?”為了完成這一課后個性作業,學生需要動手進行“擺一擺”的學習活動,有利于發展空間觀念、運算能力、數據意識、幾何直觀.與此同時,設計這一作業的意圖也是十分明顯的,即幫助學生鞏固對表面積含義的認識,直觀體會到立體圖形在疊放時,疊放在一起的面不位于立體圖形的表面,所以表面積的總和會減少.在講解完“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后個性作業,即“現在有一團橡皮泥,第一次將它捏成一個長方體,第二次將它捏成一個球,那么哪一個物體的體積更大呢?”這樣的課后個性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吸引他們認真做作業和積極思考,在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中發展推理意識、量感、幾何直觀、空間觀念.
結 語
綜上,教師要始終高度重視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將更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應用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之中,以確保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有效性.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時,教師要重點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雙減”政策進行分析解讀,領會其中的指導思想和要點,使自身作業設計水平處于不斷提高的狀態.當前已經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中積累較多成熟的經驗做法,教師應對其中的成熟經驗做法和實踐策略進行推廣應用.另外,教師要將課前、課中、課后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視為一個整體,立足于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發展,使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具備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汪佳偉.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研究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3(17):75-78.
[2]周伯全.“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研究[J].名師在線,2023(17):68-70.
[3]田春花.以“雙減”的視角,精心設計小學數學作業[J].新教育,2023(17):7-8.
[4]吳傳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實踐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36):89-90.
[5]許小玲.“五項管理”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問題及對策[J].天津教育,2022(35):105-107.
[6]蔣壽桐,朱俊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做到提質增效[J].江蘇教育,2022(89):73-74.
[7]陳飛慧.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天津教育,2022(3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