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宗偉
【摘要】課堂提質增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題,更是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關鍵點和突破口。而指向深度學習的“四成”理想課堂以“惜時增效、輕負高效”的教育理念為引領,以“走進課堂、立足學科”的課堂教學為載體,構建以“先學后教、少教多學”為核心且適于小學各學科的“完成學習任務——達成目標共識——生成素養技能——養成學習習慣”的自主開放型理想課堂教學框架體系。文章通過“有效預設、高效教學、精練作業”三個環節和“銜接遷移、情境創設、主動建構、展示矯正、檢測反饋、結構梳理”六個支點,形成教學閉環,能有效推進“新教育”項目實驗和學校“成”文化建設融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推進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關鍵詞】建構;深度學習;四成課堂;理想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4—0045—04
構建理想課堂是朱永新教授提出并倡導的“新教育”實驗十大行動之一,是指通過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將文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有機結合起來,追求高效與個性化的課堂,從而實現知識、生活和生命的共鳴[1]。自2016年,王家堡小學成為蘭州市首批“新教育”實驗校以來,學校就將“新教育”實驗項目理念與學校“成”文化建設融合,在打造“成”文化教育品牌的同時,把構建“四成”理想課堂作為追尋教育幸福、提升課堂質量的重要抓手,深入開展實踐研究。筆者以學生當下的教育幸福體驗為出發點,著力構建“四成”理想課堂,喚醒學生的知識經驗、生活體驗、生命感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基。通過近七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學校教育工作者以躬耕教壇的意識,著力構建平等、高效的課堂教與學關系,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著力指向學生的深度學習,并結合具體的“四成”理想課堂實踐課例進行深入研究,以課堂減負增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助推教師專業化成長,助力學校內涵式發展。
一、立足融合項目理念,構建“四成”理想課堂的框架體系
課程是教育之基,課堂是學習之地。在深度推進“新教育”實驗項目的過程中,筆者和同事們積極滲透“新教育”的“三層六度”理想課堂教學理念,努力實現課堂由知識學科本位向學生發展本位的轉變,從課堂的生命性、發展性等維度、視角,提煉不同學科理想課堂的共性特征;以“惜時增效、輕負高效”的教育理念為引領,以“走進課堂、立足學科”的課堂教學為載體,構建了以“先學后教、少教多學”為核心且適于小學各學科的“完成學習任務——達成目標共識——生成素養技能——養成學習習慣”的自主開放型理想課堂教學框架體系。
“四成”理想課堂教學框架體系的構建,根植于師生享受幸福完整教育過程的價值追求[2]。我們倡導以生為本提高課堂質量,努力開發學生的學習智慧,讓每個學生體驗幸福教育,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追求的不是學生一次考試成績有多好,而是未來的路能走多遠。我們所建構的“四成”理想課堂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深入現場的實踐精神,落實教、學、評一體化設計,通過落實課程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構建適用于小學各學科的課堂教學范式。所以,“四成”課堂建設是立足培養學生核心素質、學生持續發展關鍵能力,讓學生擁有幸福的現在、美好的未來的有效舉措。
二、創新課堂教學,探究“四成”理想課堂的價值維度
長期以來,教師都期待能夠有科學、合適的教學模式規范課堂教學流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但很多教學模式很難成功地移植到學校并被教師認可。所以,立足校情,重新梳理和創新課堂教學,這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實踐的研究起點。因此,我們積極構建“四成”理想課堂教學范式,尤其注重課堂“學生思維主動、教學智慧靈動、學習過程互動、課堂生成活動、實踐測評行動、情感體驗律動”這六個維度的課堂文化建設。
正因如此,在構建理想課堂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就需要把知識應用、感悟重建、探究創新作為學生素養培育的重點,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教學凸顯“趣味、自由、豐富、練習、效益、延展”這六個方面的價值追求,這也是構建“四成”理想課堂所追求的價值維度。
其中,基于以生為本的興趣激發,是“四成”理想課堂的原點。理想課堂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需要教師靈活組織教學,使學生平等參與、學有所樂,還需要適度調控課堂,靈活使用教學方法,使師生產生共鳴,使課堂充滿活力。基于教育本真的師生互動是“四成”理想課堂的基礎。理想的課堂需要師生之間有高效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溝通,喚醒師生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體驗感悟、共同發展,喚醒學生的天性,回歸教育本真。基于多元發展的教學設計是“四成”理想課堂的路徑。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以豐富的教學活動、真實的師生互動、清晰的學習任務和多元的教學資源,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基于全面發展的自主建構是“四成”理想課堂的橋梁。在課堂上,學生需要與教師、同伴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在互動中交流,在活動中學習[3],學習效果取決于是否真正地讓學生參與課堂實踐。基于學生立場的教學效益是“四成”理想課堂的目標。教師以生為本,讓教學過程貼近學生認知結構,依托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組織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思維、技能、經驗、感悟,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基于理想課堂的價值追求是“四成”理想課堂的延伸。理想課堂能實現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從學科目標向能力目標延伸,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聚焦學習過程,落實“四成”理想課堂的實施策略
新課程標準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根本遵循。“四成”理想課堂立足于教與學模式的轉變,聚焦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圍繞“有效預設、高效教學、精練作業”這三個環節,通過“銜接遷移、情境創設、主動建構、展示矯正、檢測反饋、結構梳理”等六個支點,形成教學過程閉環,從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優化“四成”理想課堂的實踐途徑。
1.有效預設,喚醒自主發展意識。預設是課堂的起始,關鍵在于教師認真解讀教材內容,有效地設計教學,通過“銜接遷移”和“情境創設”,把學生記憶庫中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挖掘出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發展意識,使學生在樂學的情境中滿懷信心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銜接遷移”即通過整體梳理學科知識脈絡,找準知識之間的聯結和遷移點,將本節課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有效銜接,通過學生的提前介入,靈活調試預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以豐富的體驗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巧妙地導入新課。比如在小學數學五年級“用字母表示數”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拼擺正方形求小棒根數”的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從而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
而情境創設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將新知識融入學生生活,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思考和分析、交流,提出教學關鍵問題和核心探究任務。可以說,教師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學科素材,積極創設生活化的真實教學情境,能有效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不斷地理解新知識、探究新問題。比如在小學數學五年級“體積與體積單位”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故事——實驗——比較”的線索展開教學;在“烏鴉喝水”的故事中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兩次不同的實驗中分析“占有空間”和“占有空間的大小不同”等知識,從而探究“體積”相關概念。
2.高效教學,體驗教育幸福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自主建構課堂的基礎上,組織有效的交流互動。教師還需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合作和交流、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適度講解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知識,做到“有疑而助,深層探究”;對重點難點知識應做到心中有數,既重視結果,又關注過程,通過“主動建構”和“展示矯正”,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帶來的教育體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4]。其中,“主動建構”即改變課堂中過于注重知識點傳授的教學傾向,引導學生經歷學科知識和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這需要教師思考如何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個性化學習。
教師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學習實踐,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交流探索的結果,形成共識。比如在小學數學五年級“認識方程”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天平操作體驗,用數學語言記錄天平狀態、表述數量關系、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從而了解方程的概念,學會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現象。“展示矯正”即學生發散思維表達不同看法,在課堂上同學之間討論,用自己的方法驗證結論,匯報討論矯正后的結果。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辯論,取長補短,在合適的時機及時點撥,營造開放、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積極發揮課堂生成的教育資源價值,并在教學內容、方法上做好調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比如在小學數學四年級“三角形的特征”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時,可以合理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和互動交流中,充分認識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特征。
3.精簡作業,提升學生能力。作業是課堂的延展,關鍵在于及時檢驗和反饋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檢測反饋”和“結構梳理”,使學生具備知識統整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傾聽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互動釋疑,再通過適度點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進行結構化梳理,形成知識結構脈絡。可以說,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思維的培養、情感的體驗、素養的提升等,都需要適度的作業練習進行檢測反饋[5]。因此,作業的優化設計顯得格外重要。
作業也是師生深度交流互動的一種形式,更是課程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所以,教師設計作業必須指向學習目標的達成和學科素養的提升,做到目標明確、難易適中、分層科學。教師通過內容結構化、形式多樣化的系統性作業,適度地將評價前置,使教師評價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向,對學生預習生成、交流展示、階段收獲等情況進行作業診斷,并利用檢測反饋的結果調整后期教學工作。
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按照教材內容統籌梳理,既包括以知識要素為線索的結構統整,也包括以單元作業為訓練要點的策略統整。這里有兩個重要的抓手:
一是單元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歸納總結的過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選擇繪制思維導圖。在這種自主建構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所學的知識、認識事物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學習活動的情感體驗進行深層次歸納、提煉,達到重組學生認知結構的目的。
二是單元作業設計,即在參與作業設計和布置的過程中,依舊關注學情分析和課程目標,結合單元作業設計的特點,關注學生目標達成和個體差異,以一案(學案)三單(課前學習單、課中導學單、課后延伸單)一特色(作業超市)為手段,將前置性、基礎性、鞏固性、拓展性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聚焦單元學科典型內容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搜集到的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掌握方法,在相互合作與自主探究中提煉知識,使課堂成為學生深度學習的引擎和成長的階梯。
總之,“四成”理想課堂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合作探究中,實現深度學習,促使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立足學科特點,“四成”理想課堂是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目標的有效途徑,在打造理想課堂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能使課堂教學由“關注生命”走向“激活生命”,從“學科本位”走向“學生立場”,使師生共同追尋幸福教育的歷程。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M].廣西:漓江出版社,2014(06):82-83.
[2]范玲芳.“四成”理想課堂教學模式的體系建設[J].甘肅教育,2021(05):128-129.
[3]查聯智.打造有生命力的課堂——“兩步八環節”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07):32-33.
[4]阮雪蓮.尋覓幸福課堂的“阿基米德支點”——小學數學“36幸福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教育觀察,2016(05):35-36.
[5]尹成忠.創建高品質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07):16.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