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榮 邵小麗
【摘 要】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克強學校地處黃橋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近年來,學校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紅色資源,將傳承紅色基因深刻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師生賡續紅色血脈,厚植愛國情懷,堅定報國之志。學校以“紅色鄉土文化”課程基地為抓手,努力將德育活動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立志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紅色文化;鄉土文化;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51-0021-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一所以姜堰區(原泰縣)縣委書記、抗日英雄徐克強烈士名字命名的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克強學校依托紅色鄉土資源優勢,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以“紅色鄉土文化”課程基地為抓手,致力于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全方位釋放紅色資源育人新動能。
一、以“思強”校訓為主魂,傳承紅色鄉土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革命傳統資源是克強學校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全校師生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用好紅色資源,培育時代新人,是新時代賦予克強學校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責任。
克強學校附近有蘇維埃紅色文化主題公園,學校常年與新四軍歷史研究點等機構合作,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學校將“思強”校訓融入凝聚激勵、熏陶感染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去,所有建筑的外墻均以紅色渲染,校名石背面篆刻著“立校紀言”,重點介紹了徐克強烈士高風亮節的一生以及學校的由來。站在學校大門口,正面“強德樓”上懸掛的“克勤克儉、強智強體”校風,生動詮釋著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克強人的精神追求——“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強智強體,報效祖國”。從“強師樓”“強學樓”“強生樓”“強技樓”等教學大樓的命名,再到屏風、假山、雕塑、畫廊的設計,都努力彰顯學校“思強”向上的紅色文化,激勵師生積極進取、奮發圖強,讓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發揮催人奮進的功效,讓紅色精神溢滿校園。
作為紅色之鄉、“紅色鄉土文化”課程基地,全體克強人充分認識紅色精神對教育人、培養人的強大推動力,始終用紅色精神浸潤自我、發展自我,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克強學子盡心盡力。學校建有“思強園”,讓徐克強烈士的勵志精神流淌在師生血液里,根植于師生骨子里。園中還有師生創作的激勵性詩詞等,有的懸掛在堅韌不拔的青松下,有的展示在梅蘭竹菊“四君子”旁。想創作、想展示的學生都可以到閱覽室領取專用掛卡,寫好后膠封掛在園中“放飛夢想”區域。看到那一幅幅漂亮而又有內涵的作品,很多學生即刻生出“我也想參與”的念頭,這就是“思強教育”的成效。值得一提的是,每天上學路上學生眼前的“年度英雄榜”,榜上的“英雄”既有學生也有教師。這一年,他們憑著驕人的業績上榜,展示一年后,就收入校史館,寫入克強學校歷史。這極大地激發了全校師生想變得更強更棒的動力,在“思強”文化熏陶下,全體師生處處唯實、人人篤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二、以“思強”精神為主線,打造黨建特色品牌
“思強”向上、積極進取是克強學校黨建工作的主基調。學校以紅色講堂為思想提升主陣地,黨支部書記帶頭上黨課,黨員教師在紅色講堂擔任主講,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銘記英雄事跡,傳承發揚“吃苦不言苦、遇難不畏難、有功不爭功”的“克強精神”,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奮力打造“思強榮光”的黨建特色品牌。
黨支部每年組織全校師生參加“講紅色史詩 憶崢嶸歲月”活動,一個個烈士事跡、一段段革命歷史,讓師生走進崢嶸歲月,感受革命風雨,重溫紅色記憶,體悟革命先輩精神,讓紅色精神浸潤每名師生心田,使之成為融于血液的“思強”基因和動力之源。每月組織黨員干部學習張桂梅、陳立群等“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以身邊的榜樣詮釋新時代“思強”精神。全體黨員人人制訂“黨員創爭規劃”,開展“領航”黨員示范課活動。組織“思強”先鋒優秀黨員評選活動,推動實施 “亮目標”工程,提高黨員愛崗敬業、爭先創優意識。堅持黨員帶頭走訪貧困學生家庭,關懷留守兒童,切實將溫暖和關懷送到貧困學生、留守兒童的心坎上。
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學校組織開展紅色尋訪、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讓廣大師生在活動情境中感悟新時代先進人物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感受鏗鏘有力、振奮人心的力量,激發師生愛黨愛國熱情,加深對“思強”精神的理解,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以“思強”學堂為主體,構建校本課程體系
依托“紅色鄉土文化”課程基地建設,學校一直主張變“課堂”為“學堂”,以學生“學”為主體,充分發揮九年一貫制的優勢,開發分學段、有梯度的“紅色鄉土文化”課程。
基礎性課程注重跨學科整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校園紅色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引導學生親近紅色文化、品味紅色文化、感悟紅色文化,以課程豐厚學生的精神家園,滋潤學生的心靈成長。發揮跨學科教育聯動作用,各學科共同參與,在教學過程中挖掘紅色教育內容,滲透紅色文化精神,讓學科教學資源形成合力,促進紅色文化課程的深度融合,讓紅色文化引領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基礎性課程還注重與學校陽光體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主題學習等相融合,尤其是德育活動多以紅色校本課程為主。
拓展性紅色課程注重自主性課程的開發。全體教師有了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就會賦予與時俱進的表現形式,學習新的教育思想,以實際行動踐行教育理念,及時反思教學行為,形成理論指導新的教學實踐,激發了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學校配有夢想教室,將紅色文化中的“自立、自信、自強”精神與之融合,讓學生成長有目標;將夢想課程中“繽紛課本劇”與學校紅色課本劇融合,為紅色課本劇注入時代元素;將夢想中心“去遠方”課程與學校紅色之旅融合,幫助學生了解全國各地的紅色旅游景點,有選擇地制訂計劃并組織實施。
探究性紅色課程以項目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為主,讓學生更具堅毅品格,發展基礎更加扎實。如學校開設的“今日我當家”勞動實踐課程,學生在顧問教師的指導下全程參與勞動,以辛勤的汗水涵養健康的人格;“小小郵遞員”課程,每周利用社團活動每班挑選5人擔任郵局成員,負責學校報刊分發,從課程設計、教師引導到自主實施,學生的責任意識、分工協作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得到了充分彰顯。
經歷多年紅色文化的洗禮和堅毅品格的養成教育,克強學子逐漸養成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好習慣,具備了勤儉節約、勤勞勇敢的好品質,展現出樂觀自信、奮發圖強的好風貌。
四、以“思強”活動為主載,鍛造師生堅毅品格
紅色文化教育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通過傳承和發揚,將紅色文化的精髓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知識和能力。對于學校而言,紅色精神理應成為全校師生獨特的精神力量,通過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精神靈魂,養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從而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校倡導師生共同堅持做一件“思強”向上的事。如百詞斬單詞背誦活動,師生攜手找卡,相互督促、相互激勵、共同堅持、共同成長;美文賞讀分析活動,每天由語文老師推介一篇美文賞讀,鼓勵同學們分享好詞好句,從賞析中體悟美文思想,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形成濃厚的校園讀書氛圍;瘦身健體活動,學生每天堅持跳繩、跑步、仰臥起坐等,身體得到了鍛煉,學習效率也更高了。學校每學期都開展“堅毅少年”評選活動,通過樹立身邊的優秀典型,鼓勵學生比學趕幫超,在成長的道路上互相幫助,引導學生努力成為“自信、自主、自律”全面發展的“堅毅好少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于說前人沒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目前克強學校已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開拓創新,只有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才能摸索出適合學校發展的道路。學校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繼續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以“思強”校訓為抓手,發揮紅色鄉土文化育人的作用,激發學生成長的內驅力,助力他們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思強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