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法煌
【摘要】文章探討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策略,從教學原則出發,提出扎根于學科知識結構、以學生認知發展為導向、注重歷史大概念的時空性與聯系性等基本原則,以及提煉主題、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問題導向、小組合作、案例教學和教學反饋等教學策略,旨在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特別是歷史解釋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策略
初中歷史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過去,更是為了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思考通過哪些方式有效開展大概念教學,幫助學生系統掌握歷史知識、建立歷史框架,特別是提升歷史解釋能力。
一、大概念教學的概述
1.大概念的定義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大概念是將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成整體,且賦予它們意義的概念或觀念等。大概念具有抽象性、統攝性、遷移性。一般史實概念與歷史事物有密切聯系,但不是大概念。
初中歷史大概念可以多層面整合、提煉:一是統領各板塊的大概念,如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可分別提煉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社會主義現代化”等大概念。二是學習單元中的大概念,如三國兩晉南北朝,可提煉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一學習單元的大概念。三是每課中的大概念,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可提煉為“社會變革”。
2.大概念教學的定義
大概念教學是指根據大概念建構學習內容的框架,設計教學過程及環節,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以大任務、大問題來統領整個學習過程,引領學生建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避免碎片化,促進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和路徑,拓寬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
大概念教學旨在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學科中的關鍵概念,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尤其是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注重學科內在邏輯和脈絡的理解,而非簡單的死記硬背。
3.大概念教學的價值
大概念教學強調讓學生理解歷史事件和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脈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概況等方式,自主地探索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即能夠客觀敘述和分析歷史,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對相關史料加以理解和辨析的基礎上,嘗試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加以論證,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
二、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的基本原則
1.扎根于學科知識結構
教學應該緊密圍繞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展開,確保所教授的大概念與歷史學科的主要內容相契合。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歷史學科的學科內涵,全面了解各時期、各領域的重要概念,結合教材和課程要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形成的大概念具有學科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2.以學生認知發展為導向
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首先,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科認知能力,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對于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可以采用具體、形象的案例或事例進行教學,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歷史概念。對于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歷史研究,拓展他們的認知邊界。其次,教學內容的設置應當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在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學科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逐步引導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地理解歷史概念,使他們在認知上能逐步提升。最后,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積極參與討論、提出問題,促使他們在認知上得到全面拓展。
3.注重歷史大概念的時空性與聯系性
教學應該強調歷史概念的發展過程和變化趨勢,使學生能理解歷史概念的演變和相互關系,形成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知。首先,教師應當將歷史概念融入歷史發展的具體時代背景中,讓學生了解某一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和內涵,以此形成對其歷程性的認識。其次,教學要注重歷史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歷史概念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網。教師通過講解和討論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影響,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歷史概念動態變化的認知。最后,引導學生關注歷史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與發展,讓他們認識到歷史概念是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演變的。
三、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的具體策略
1.提煉主題
提煉主題是大概念教學的核心環節,它應該多形式、多辦法、多途徑才能實現。提煉主題的思維邏輯是:比如中國近代史第1課“鴉片戰爭”、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第7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均體現民族矛盾、外國對我國的侵略,即“外患”;既然有外患,是否有內憂呢?結合古代史所學內容即清中葉以后的政治腐敗、故步自封和當時的國際局勢,認識當時中國面臨的嚴重危機,即“內憂外患”。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第4課“洋務運動”、第6課“戊戌變法”和第7課的“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等是救亡圖存的歷史事件。從 1840年鴉片戰爭到1901年《辛丑條約》之間的歷史是封建統治的歷史,是清朝晚期的歷史,所以,這段歷史的大概念可確定為“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后一單元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也屬于救亡圖存,而且內憂外患依然存在,但從時間上已不屬于晚清時期,從統治階級來看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所以與前一段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不應歸結為同一大概念。
2.情景模擬
情景模擬是一種具有強烈互動性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親身體驗歷史事件或生活場景,以此來深入理解歷史概念。以“原始農耕生活”為例,教師可開展以下教學活動:第一,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需要準備好相關教學資源,包括圖片、視頻、道具等,以模擬原始農耕生活的場景。第二,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教學空間,布置成原始農耕社會的場景。準備一些模擬農具、食物、服飾等道具,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感受到原始農耕生活的真實性。第三,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農民、狩獵者、采集者等。每個角色有著不同的任務和責任,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親身體驗原始農耕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結構。第四,在情景模擬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比如討論農民如何合作、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等。第五,在情景模擬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對原始農耕生活相關知識進行討論,重點分析農耕方式與發展等內容,根據模擬的情景加深對歷史概念的理解。這樣能指導學生深入理解原始農耕的發展規律,也能培養學生形成以事實為依據的歷史認知能力。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扮演特定的歷史角色,使他們能更加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情境,深入理解歷史概念。以“盛唐氣象”為例,具體教學如下:首先,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對盛唐時期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文化繁榮等方面進行充分了解,并準備相關的教學資源,如圖片、視頻、資料等,以便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提供參考和支持。其次,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扮演盛唐時期的特定角色,如皇帝、文人、士兵、商人等。每個角色都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和身份,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當時社會的結構和人們的生活狀態。再次,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情境和任務,讓學生在扮演的角色中進行互動和交流。比如模擬朝廷宴會,讓“皇帝”主持,讓“文人”獻詩,讓“士兵”演示武藝,讓“商人”介紹貿易等,通過互動,學生能更加生動地感受盛唐時期的文化和社會風貌。最后,在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心得分享,讓每個小組的代表分享他們在扮演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以及對盛唐時期的理解。
4.問題導向
問題導向教學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歷史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出具體問題,引導他們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教師在開展“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教學時,可以開展幾個層面的教學探索:第一,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背景和特點,準備相關的教學資源,包括文學作品、畫作、音樂等。第二,教師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提出多個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探索與理解。如“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如何反映了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清代文學作品中有哪些代表性的特點?”“思考清朝前期文學藝術對當代文學藝術發展的影響是什么?”這些問題能作為學習的起點,激起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索的動力,利于開展后續的課堂教學。第三,鼓勵學生獨立或者是找尋合作伙伴進行課堂研究,收集相關資料和信息,以回答引入問題。學生可以閱讀清代文學作品、分析畫作、欣賞音樂等,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見解,通過史料分析來支持自身觀點。第四,教師在學生討論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引導,合理補充相關背景與知識,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提出“你認為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對中國文化有什么重要影響?”“你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新的發現或體驗?”等引導性問題。這樣利于學生通過反思更深刻地理解歷史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形成歷史大框架和大概念。
5.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是一種促進學生合作、共同探討、共同學習的教學方法。以“改革開放”教學為例,歷史教師能開展以下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在課程教學之前準備相關資源,包括改革開放時期的歷史資料、文獻、圖片等。根據學生認知情況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設計一系列的合作任務,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索課程內容。其次,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中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相應的角色,如政府官員、農民、工人、商人等。每個角色都有著不同的視角和利益,通過合作,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來探討改革開放時期的影響和意義。再次,教師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具體的研究任務,如“改革開放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改革開放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的進程與取得成效”“改革開放對中國發展的影響”等。每個小組需要共同收集資料、分析數據,進行討論和整理,以完成任務。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研究之后進行內部討論,通過PPT等方式向班級同學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在回答相關問題基礎上增加對改革開放的理解,促使他們形成對歷史的獨立理解和見解。
6.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具體實例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開展“民族大團結”課程教學時,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步,教師提前準備相關的歷史案例,確保案例具有代表性、具體性和教育性。同時,準備相關的教學資源,包括案例描述、背景資料、相關圖片等,以便在課堂上使用。第二步,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研究一個具體的歷史案例。他們需要通過閱讀相關資料、討論和分析,了解該案例的詳細情況,并理清事件的經過和影響。第三步,學生在整合資料基礎上制作報告,包括案例背景、事件經過、各民族的合作方式、取得的成果等方面的內容,利于學生形成家國情懷。第四步,教師可以對每個小組的成果進行點評,提供反饋和引導。引導學生對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和討論,促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和思考。這樣可以為初中歷史教育提供一種生動而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親身參與案例研究中,深刻理解并珍視民族大團結這一歷史大概念的偉大意義,也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正確的民族觀。
7.教學反饋
教學反饋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獲取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據此對教學進行評價和調整的過程。在歷史大概念教學中,教學反饋同樣至關重要,具體如下:第一,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來獲取反饋信息。包括學生的參與程度、理解程度、表達能力等方面,通過觀察可以初步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第二,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的方式來獲取反饋。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可以發現一些常見的錯誤或疏漏。第三,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來獲取反饋信息。作業的探究深度等能反映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程度,教師能通過批改過程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建議。第四,設計簡單的反饋問卷,讓學生在課后匿名填寫。通過問卷可以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看法,收集到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根據教學反饋所獲取的信息,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及時調整和優化,以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大概念教學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性認知,尤其是培養他們歷史解釋能力,對歷史形成正確的觀念和判斷。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科知識結構,根據這些因素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可理解性。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歷史學習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紫屏.大概念教學評價:內涵、特征與方法[J].教育發展研究,2023(10).
[2]沈曉飛.“大概念”統領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策略—以“君主立憲制的英國”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