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摘要】凸透鏡與凹透鏡成像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容易混淆的知識點.特別是凸透鏡,其成像情況較為復雜,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成像規律,并且能舉一反三.本文從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出發,列舉三道典型例題,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訓練,熟能生巧,在面對凸透鏡成像的問題時游刃有余.
【關鍵詞】初中物理;凸透鏡成像;實驗教學
1 凸透鏡成像規律
1.1 實驗詳解
實驗原理 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 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器材包括凸透鏡、光屏、蠟燭和光具座等.
數據步驟 (1)若凸透鏡焦距未知,應先測出凸透鏡的焦距;(2)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安裝在光具座上,并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水平高度;(3)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某刻度線處,分別把蠟燭放在u>2f、u=2f、f<u<2f處,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并觀察光屏上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4)把蠟燭向凸透鏡方向移動,使u=f,移動光屏,觀察光屏上能否成像;(5)把蠟燭向凸透鏡方向移動,使u<f,觀察在光屏上能否看到燭焰的像,若不能,則從光屏一側透過透鏡觀察燭焰的像,記錄像的大小和正倒.改變物距u,仍使u<f,重復上述步驟.
1.2 凸透鏡成像規律
2 例題解析
2.1 根據成像情況判斷凸透鏡的焦距或物距
例1 某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將蠟燭放在焦距為f的凸透鏡的主光軸上,然后移動光屏,發現在距離凸透鏡10cm時得到縮小的實像,距離凸透鏡7cm時得到放大的實像,距離凸透鏡3cm時得到放大的虛像,請問該凸透鏡的焦距f的范圍為多少(??? )
(A)3cm<f<5cm.
(B)3.5cm<f<5cm.
(C)5cm<f<7cm.
(D)7cm<f<10cm.
解析 當蠟燭距離凸透鏡10cm時,蠟燭成縮小的實像,因此物體位于凸透鏡的2倍焦距之外,即2f<10cm,解得f<5cm;當蠟燭距離凸透鏡7cm時,蠟燭成放大的實像,因此物體位于凸透鏡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即f<7cm<2f,解得3.5cm<f<7cm;當蠟燭距離凸透鏡3cm時,成放大的虛像,因此物體位于凸透鏡的1倍焦距以內,即3cm<f;綜上可得3.5cm<f<5cm.因此答案為(B).
2.2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圖象信息
例2 某學校興趣小組的學生為了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記錄并繪制了如圖2所示的物距u和像距v之間的關系圖象.請問下列說法哪個是正確的(??? )
(A)物距為15cm時,成放大的像,根據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儀.
(B)物距為5cm時,可以通過移動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
(C)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過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變大的.
(D)凸透鏡焦距為20cm.
解析 當u=15cm時,物距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投影儀應用了這一原理,故(A)正確;當u=5cm時,u<f,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此時光屏承接不到像,故(B)錯誤;在物體從距凸透鏡15cm處移動到30cm處的過程中,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故(C)錯誤;當v=u=2f時,凸透鏡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如圖v=u=2f=20cm,所以f=10cm,故(D)錯誤.因此答案為(A).
2.3 凸透鏡的“變焦”問題
例3 某學校興趣小組的同學,用如圖3所示的器材做凸透鏡成像規律探究實驗,先用焦距20cm的1號凸透鏡進行實驗,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像未畫出).接下來該興趣小組想改用焦距為10cm的2號凸透鏡繼續進行實驗,如果不改變蠟燭和凸透的位置,移動光屏,使光屏上重新得到燭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第二次光屏上得到的像比第一次大.
(B)換上2號凸透鏡,光屏向右移動得到清晰的像.
(C)圖中光屏上得到的第一次成像是清晰放大的像.
(D)換上2號凸透鏡,光屏向左移動得到清晰的像.
解析 若先用焦距為20cm的1號透鏡進行實驗,由圖知此時u>2f,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縮小的實像,(C)錯誤;當改用焦距為10cm的2號凸透鏡繼續實驗時,不改變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則相當于增大了物距,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應向左移動,所成的像與第一次相比變小,所以(A)(B)錯誤,(D)正確.故選(D).
參考文獻:
[1]黃秋妮.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蠟燭光源的價值探討[J]. 廣西教育, 2020, (17): 103-104.
[2]張晶, 李巖, 高葳. 凸透鏡成像實驗題的復習課設計[J]. 物理教學探討, 2016, 34 (07): 46-49.
[3]姜棟強. 深析經典實驗 彰顯智慧與價值——談用蠟燭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的幾點發現[J]. 物理教學, 2015, 37 (12):20-21+46.
[4]栗麗. 例析凸透鏡成像實驗中測量焦距的方法[J]. 數理化學習(初中版), 2014, (02):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