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基于循證理念的綜合護理應用于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2月~2023年4月于醫院進行腹部手術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術后均出現粘連性腸梗阻,按照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干預組各30例。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給予基于循證理念的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恢復情況、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結果 干預組開始進食時間、排便時間及排氣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兩組護理前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干預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 基于循證理念的綜合護理可有效促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粘連性腸梗阻;腹部手術;綜合護理;生活質量;排便時間
腹部手術、創傷、炎癥等會導致胃腸道損傷,可使腹腔與腸管成角粘連,從而引起粘連性腸梗阻,臨床癥狀包括排氣受阻、惡心嘔吐、腹脹,嚴重時可引起感染性休克[1~2]。粘連性腸梗阻病情進展迅速、發病急,具有一定的致死率,可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需積極予以治療,同時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康復,改善其預后[3~4]。本研究旨在觀察基于循證理念下的綜合護理應用于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3年4月于醫院進行腹部手術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術后均出現粘連性腸梗阻,按照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干預組各30例。參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11~88歲,平均年齡(49.25±2.15)歲。干預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11~88歲,平均年齡(49.25±2.1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符合《 中國腹腔感染診治指南(2019版)》[5]相關診斷標準,癥見典型胃腸道反應,即排氣排便受阻、腹瀉、惡心嘔吐、腹痛等;誘發因素為手術;意識清楚;認知功能正常;非哺乳期或妊娠期女;知曉本研究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伴精神障礙或依從性較差;存在心、肺、肝、腎嚴重臟器受損;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機制紊亂;合并惡性腫瘤;因自身因素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即抗感染護理、日常生活指導、體征與呼吸等各項指標的密切監測、治療護理、環境干預等。
1.2.2 干預組給予基于循證理念的綜合護理
(1)明確護理問題:多數患者術后可出現腹部不適或疼痛感,進而降低生活質量。借助循證護理方式,認真翻閱相關文獻及資料,明確術后所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術后腸粘連原因、解決措施、如何促進腸蠕動恢復。結合問題尋找資料,發現術后發生腸粘連的原因如下:腸道自身存在先天性或生理因素、因某種原因導致的腸道蠕動緩慢或缺血缺氧;腹部受損,腹腔表面丟失潤滑物質,導致摩擦力增加;腹膜完整性受損,破壞了漿膜,在炎癥與其他因素刺激下可產生更多滲液,滲液凝固后可出現纖維粘連。
(2)查詢文獻資料求證:醫護人員積極整理與討論所查詢的相關資料,評價資料是否有效及可行,在資料可靠的前提下將問題與護理措施相結合,結合資料及實際情況制定全面性、科學性、針對性的護理方案。
(4)護理措施:遵醫囑予以補液、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監測生命體征、抗感染、防止腹腔滲液加重。待患者病情穩定,指導其適當進行康復鍛煉,如下床活動、上下肢鍛煉,促進腸道功能恢復,避免活動程度過大影響病情;遵醫囑予以紅外線照射,改善胃腸道血液循環。做好胃腸道減壓護理,定期更換減壓管,保持有效負壓,并將注入的植物油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20℃~22℃),避免刺激腹部腸道,密切觀察灌腸后排便的顏色與性質。護理人員可在患者腹痛腹脹期間給予腹部按摩(順、逆時針交替進行),注意控制力度,每次按摩時間15~20 min,每日2~4次。嚴格禁食,遵醫囑給予腸外營養支持,患者恢復正常排氣后逐步恢復流質、半流質飲食,少食多餐,以富含營養、易消化、清淡的飲食為主,防止胃腸負荷增加導致病情復發。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開始進食時間、排便時間及排氣時間。(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入院時及出院后,采用健康簡明量表(SF-36)[6]評估,包括社會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軀體功能等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3)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入院時及出院后,采用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評估,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62,內容效度為 0.962,包括健康指導(3個條目)、心理安撫(2個條目)、專業技能(3個條目)及服務態度(2個條目)等維度,總分10分,9~10分為非常滿意,7~8分為較滿意,6分為一般滿意,<6分為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較滿意+一般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干預組開始進食時間、排便時間及排氣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
2.2 兩組SF-36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SF-36各項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組護理后SF-36各項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
2.3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3.33%,高于參照組的護理總滿意度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腹部手術出現粘連性梗阻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炎性反應、手術創傷、麻醉時間不合理等[7]。粘連性腸梗阻為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極易導致患者腸狹窄與腸壞死,病情嚴重者需二次手術[8]。
循證護理具有跨科學合作性與持續性優勢,能夠顯著提高醫療管理與服務質量,使護理人員能夠及時發現異常問題,并據此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保證護理有效性[9~10]。腹部手術后,患者腸道功能與結構可受異物滯留、炎癥、出血、創傷等因素影響[11];此外,手術引起的炎癥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腹膜減皮質留細胞纖維蛋白含量,導致腹膜形成網絡狀結構,腹膜表面出現粘連。循證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前先收集疾病存在的相關護理問題,尋找相關文獻與資料,掌握患者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主要原因與解決措施,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計劃。通過整合上述粘連性腸梗阻誘發機制,提出相關循證問題,根據問題檢索術后護理措施,篩選具有可行性與實用性的參考依據,開展對應護理[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開始進食時間、排便時間及排氣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兩組護理前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干預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參照組(P<0.05)。基于循證理念的綜合護理可有效促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改善其預后。在該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遵醫囑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抑制腹腔滲液,有效進行胃腸減壓,排出胃內積液與積氣,達到減輕腹脹,避免過早進食,強化術后管理;術后指導患者早期開展活動鍛煉,促進胃腸道蠕動;同時,予以紅外線理療,通過紅外線致熱性與穿透性促使腸道發熱,改善血液循環,避免腸管缺血缺氧。
綜上所述,基于循證理念的綜合護理可有效促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蔡玲玲.綜合護理干預在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應用及其臨床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6):33.
[2]黃娟芳,謝長遠,吳麗華,等.品管圈護理模式用于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22,29(5):785-788.
[3]黃雪娥.快速康復護理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術后恢復影響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3):3360-3362.
[4]李玲銳,蔡小芹,朱蓉,等.基于約翰霍普金斯循證模式的區縣級醫院婦科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方案的構建[J].護理研究,2021,35(22):4053-4056.
[5]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外科感染與重癥醫學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腸瘺外科醫師專業委員會.中國腹腔感染診治指南(2019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20,40(1):1-16.
[6]袁媛,陳慶麗,楊瀟.機器人輔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術后腸梗阻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9):90-93.
[7]陳琳,張迪,金子琛,等.疼痛護理干預在全麻腹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4):82-85.
[8]祝明秋,王飛通,毛平,等.綜合護理干預對達芬奇機器人腹部手術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2):38-40.
[9]馮科壬,蔡勇輝.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護理中綜合護理干預體會[J].系統醫學,2020,5(13):133-135.
[10]任書群,孟臨翠.圍手術期循證護理策略對中老年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恢復和并發癥的影響[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3,43(1):167-174.
[11]梁詩琪,李婷婷,任秋平,等.基于ERAS理念的預康復在腹部大手術病人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3,37(18):3335-3343.
[12]常素銀.綜合護理干預在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8):206-207.
[13]高明巖.綜合護理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3,21(08):176-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