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克輝
(甘肅省張掖育才中學,甘肅張掖 734000)
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現實生活經驗存在密切的聯系,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教育概念,包括勞動價值觀、勞動技能的培養,以及一切促進生存、創造和發展的活動,都可以納入勞動教育的范疇。中學數學是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平臺,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數學學科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將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和探究,掌握數學知識技能,體會勞動的價值,從而培育學生熱愛、尊重、樂于勞動的優秀品質,增強數學教學的改革質效。
在傳統的中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實施勞動教育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只有具體的、可視的行動才能算作勞動,忽視對學生勞動情感的培養,或者是為了教育而教育,過于生硬地向學生灌輸勞動思想。這不僅會降低勞動教育的親和力,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也無法實現與數學教學的有效結合。勞動教育具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建議教師轉變觀念,探索數學課程與勞動教育之間的關聯點,隨著知識點的講解、教學活動的開展,把勞動教育自然地、隱性地融入課堂。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古往今來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向學生傳授數學概念知識,使其了解勞動的淵源和歷史,形成勞動光榮、勞動促進文化發展的正確觀點,從而激發學生對勞動的欣賞和熱愛之情,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目標。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一項有益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嘗試,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綜合考慮數學教學的需求,把握好勞動教育的滲透時機和量度,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地展示勞動教育的資源和素材。首先,從時機和量度的把控來說,教師應該分析數學課程內容,在知識點涉及勞動的場景、觀念時,抓住時機巧妙地融入勞動教育,促使學生把知識點和勞動觀念聯系在一起,思考和理解;同時要注意,不能把數學課堂變成純粹的勞動教育課,必須點到即止,在學生感悟勞動思想之后,教學還是應該回歸到學科知識本身,避免形成舍本逐末的教學局面。其次,從勞動教育素材的展現來說,教師應當避免口頭說教,要結合數學課程知識,采用直觀的展示手段,比如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以及集圖文、影音于一體的數字化、新媒體資源等,從而增強勞動教育的感染力,打造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
雖然勞動教育不等同于純粹的操作行為,但是實操無疑是勞動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與此同時,從本質上來說勞動是一種習慣。古語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勞動習慣是學生在實踐和受教育的過程中經過重復練習而形成的穩定行為。良好的勞動習慣不僅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也能給予學生莫大的精神力量,發展勞動技能以及實踐探究數學的意識。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挖掘課程之內的實踐資源,著力策劃動手實踐型的數學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數學小實驗,在課后布置生活化、實操類的數學作業,將勞動教育全方位地滲透于課堂內外,使學生通過實踐勞動學數學,透過數學知識領悟勞動的創造力和發展力,從而促進數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的銜接,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勞動習慣。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產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使其懂得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道理。數學教材是主要的教學依據,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同時與數學知識點、學生的實際生活都非常貼近。對于勞動教育的滲透來說,教材不僅是一座資源庫,而且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將勞動教育滲透于數學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堅持以教材為本的原則,不必舍近求遠,而是善于活用數學教材中自有的勞動資源,與教學內容融會貫通,搭配在一起向學生傳遞勞動的價值思想,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1]。首先,在數學教材的章頭圖和章頭導語中就涉及勞動種類和勞動者,比方說“一元一次方程”的章頭圖是公路運輸的圖片,“幾何圖形初步”的章頭圖是鳥巢的圖片,這些都與社會生產生活,以及運輸、建筑、設計等勞動密不可分。在每一章節的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地觀察章頭圖,詳細地閱讀章頭導語或“主編的話”,并通過課堂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新章節的內容,體會數學與勞動的關系,認識勞動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從而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情感。其次,數學教材中的大部分例題都是以勞動為背景的,比如植樹問題、路程問題、測量問題、工廠生產、貨物搬運等等。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含有勞動元素的例題資源,借助審題的契機,巧妙地向學生滲透勞動價值。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植樹問題為例,在學生分析例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出示沙漠變綠洲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唯有無數綠化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勞動,才能建設出充滿綠意的和諧生態環境”,讓學生認識到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美好家園離不開勞動者的奉獻,從而提高數學教材中勞動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學生勞動意識的順利形成[2]。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勞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驅動著文化的進步,也能啟迪人的智慧,促進文明的創造和產生。數學的研究和發展離不開勞動人民的艱苦創造,人們在勞動中不斷地獲取知識和技能,積淀出以勞動為基礎的數學文化,其中蘊涵著人類追求進步和發展的智慧結晶。數學文化是傳播勞動教育的主要載體。在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課程內容,開發和應用數學文化素材,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塑造良好的勞動觀念。首先,教師應該加強挖掘數學課程中與勞動有關的背景知識和文化史料,比如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中,由于實際需要,探索、發現的數學規律和測算方法,勞動促進科技進步的真實事例等,引導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感受到數學是隨著勞動方式的不斷優化而產生的,從而彰顯數學的魅力,滲透勞動創造文明的教育。其次,數學家的研究事跡也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事跡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是最生動的勞動教育素材。因此,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點的過程中,可以適度、靈活地穿插一些科學家、數學家勤于科研的事跡故事,介紹他們堅持不懈、求真務實的研究歷程,以及研究成果的應用領域,給人類文明、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讓學生圍繞這些文化素材展開暢談,說一說數學家身上嚴謹治學、吃苦耐勞的優秀勞動品質,促進學生自覺地效仿和傳承,從而通過傳播數學文化,塑造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求欲望[3]。
勞育和美育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勞動能夠孕育美,美育能夠潤澤心靈、促進勞動。美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而數學是一門富含美學元素的學科,它的美感主要表現在簡潔之美、和諧之美、奇異之美等方面。這些都是通過創造性的勞動,點點滴滴積聚而成的。在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美育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有效的美育既能改變學生對數學枯燥、晦澀等刻板印象,也能優化勞育的滲透方式。因此,教師應該善于開發課程中的美學元素,創設多樣化的數學審美情境,帶領學生欣賞數學的簡潔、統一、嚴謹和奇妙,滲透勞動創造美的思想,同時設計特色化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實際的創意和勞動,用多種形式表現美,從而以美啟智、以美育勞,實現中學數學教學的勞美共育目標[4]。比方說在幾何圖形的相關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應用多媒體資源,展示各類圖形及其實物圖片,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欣賞等審美活動,組織討論和探究,點撥學生歸納幾何圖形的基本特點,感受圖形的對稱美、形式美、和諧美,并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學生使用簡單的工具和材料,聯系過往學過的數學知識技能,動手制作幾何圖形的模型,創造含有幾何圖形元素的工藝品,然后把完工的成品匯集到一起,舉辦一場小型的展覽和交流活動,相互鑒賞彼此的審美創造成果,深化學生對幾何圖形知識的理解,使其切切實實地經歷勞動創造美的過程,從而讓數學之美流淌于課堂,達到對學生勞動素養的隱性培育目標。
前文談及,勞動教育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是以動手實踐為基礎的。古語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獲取數學真知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參與勞動的最直接方式。中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但是勞動技能普遍偏弱。歸根結底是因為學生的實操演練機會太少,教師一味地沿用灌輸式教學法,不僅會導致學生滋生厭倦心理,也無益于勞動素質的發展。基于此,教師應該重視開展操作活動,解放學生的頭腦和雙手,使其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讓勞動回歸到實踐的本位,從而強化學生的勞動技能,改善僵化的數學教學模式。在基于勞動教育的滲透目標開展數學操作活動時,教師應該遵循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根據數學課程的特點和實際教學需要,策劃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實踐項目,切莫為了操作而操作,生搬硬套可能會適得其反。比方說課堂學習涉及一些拓展資料,這時教師就可以將收集資料的任務分配給學生,組織學生使用計算機、各種信息化移動學習設備,按要求查找、篩選、下載、整理和分享資料。教師給予技能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在無形之中吸收數學拓展知識,提高對信息資源的應用能力和勞動技能,學生也會體會到教師平時整理資料的辛苦,更懂得認真學習、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在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作簡易的學具,開展數學小實驗形式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通過實踐演練構建數學模型,推導公式和定理。這樣,學生不僅對知識點的印象更深刻,勞動技能和實踐意識都能獲得發展[5]。此外,動筆記錄、繪制圖示和圖表,也是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操作活動。在分析數學應用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解析圖,記錄、整理題目中的各種條件數據,梳理解題思路,從而促進學生勤動筆,持續完善自身的勞動技能。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教師一方面要抓好課堂,另一方面要著眼于課外。數學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勞動的終極目標也是為了改變和優化生活環境,只有在不斷地勞動創造和應用中,學生才能逐步形成愛勞動的習慣。作業設計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將傳統的書面作業、練習作業優化為生活中的勞動作業,根據數學課程的檢測、鞏固和拓展等需求,設計生活觀察、調查、實踐等類型的作業,引導學生自主開發生活中的勞動資源,通過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以及勞動的行為,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比方說在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布置統計調查形式的生活勞動作業,提供相關的調查背景和對象,明確作業要求,鼓勵學生從生活日常中提煉數據,通過統計和整理,把所獲數據制成直方圖,在課堂上展示勞動成果,讓勞動教育回歸生活本真,使學生發現生活處處都關乎數學和勞動,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勞動習慣[6]。
綜上所述,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把勞動的知識和思想,自然地融入數學課堂,把握好勞動教育的滲透時機和量度,用生動的方式加以呈現,加強開展動手實踐型的教學活動,加速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教師還應該活用數學教材中的勞動資源,開發和應用數學文化素材,創設數學審美情境,開展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設計生活化勞動作業,全面發展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和勞動習慣,傳播勞動創造美的價值思想,從而實現勞動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高效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