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草峰鎮學區,甘肅平涼 744024)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生活化體育與體育教學實踐之間的統一發展關系被嚴重地割裂,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缺少生活元素的滲透,導致學生無法在體育學習活動中感悟生活,制約運動興趣和運動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應該全力地改變這種現狀,立足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生活化體育的特征,對教學理念、內容、手段進行總體的優化,營造濃郁的生活化體育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并將其逐步發展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實現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的無縫融合。
生活化體育是一種體育社會學術語,主要是指把科學的體育健身活動視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并逐步形成體育生活方式的過程,是除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個基本生活要素。生活化體育包括時間、空間和情感體驗三大組成部分。時間上,要求體育活動從非日常型到日常型過渡;空間上,要求體育活動的場所貼近生活,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情感體驗上,要求體育活動的過程輕松愉悅,讓參與者從中獲取文化享受和需求的滿足,對體育產生親近感。從教育視角來說,生活化體育和體育教學實踐分屬兩個不同的屬性范疇,生活化體育具有社會屬性,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活動方式。體育教學實踐側重于學科屬性的達成,二者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教師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全面地掌握運動技術,教學手段以學生的反復訓練為主,在支配式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知、情、意、行”的完整性被割裂,普遍把體育訓練活動視作一項苦不堪言的任務,產生強烈的畏難情緒,參加訓練的積極性非常低迷。生活化體育具有較強的健身性和娛樂性,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經驗,它以發展生活為旨趣,在體育知識、運動方法、運動內容等方面,都顯現出開放的特征,將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相互融合,最突出的意義就是能夠激發學生的體育訓練興趣,教師可以在常規的體育課程中,補充一些實用的現代生活體育和娛樂體育,用輕松自然的方式吸引學生,使生活和體育緊密地銜接起來,引導學生感知體育運動的價值,踴躍地投入到訓練活動之中,從而增強體育教學的生活底蘊,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向上的生活態度。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無數教育工作者實踐總結出的結晶,雖然不能全盤否定,但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仍然表現出一些薄弱環節,比如,教學項目過于單一,仍然局限在球類和田徑等方面,學生的選擇空間比較狹窄,很難實現運動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滿足。生活化體育是“社會—信息—教育—學習—生活”一體化的人類生存形態,生活中蘊藏著優渥的體育資源,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有利于為體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推動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的融合,能夠創新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體育課程標準,綜合考慮學生的日常生活現狀和實際需求,努力實現運動項目、運動場所、運動器材的生活化,把豐富的生活資源引入教學,以生活天地為活教材,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體育學習體驗以及多樣化的運動選擇,從而彰顯出體育鍛煉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實現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革故鼎新。
新時期的體育教學改革以發展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首要任務,然而以往的體育教學建立在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的基礎上,以教學大綱為指導,追求學科化的課程體系,過度注重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鮮少考慮到學生的內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部分訓練任務對學生來說難度和強度比較高,導致他們無法真正地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在身心的雙重壓力之下,終身體育意識很難形成。生活化體育側重于凸顯個體的人本價值,具有日常性,并時時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將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相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價值的主體愉悅感,促進體育生活的過程生成,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教師可以從生活化體育的特質出發,減少在訓練活動中,對學生的約束和要求,使其卸下身心壓力,讓運動成為探索和交往的享受,從而塑造學生個體的內在精神和外在生活態度,潛移默化地發展終身體育意識。
以往體育教學的基本特點是規則的嚴格化,場地的標準化,要求學生技術技能的精細化,訓練活動的競爭性也比較強,這種模式必然會涉及優勝者和淘汰者,會讓學生產生心理壓力和落差,活動規則的技術難度過高,學生也難免會有心無力、知難而退,導致原本喜愛運動,但體能和技術水平有限的學生,逐漸疏遠體育。在體育教學中融入生活化體育,最關鍵的就是要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確保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貼近生活。因此,教師應該參考“托羅普斯”理念,適度淡化競技體育的要求,營造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氣氛,使學生感到親切、放松,充分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從而破除體育和生活之間的藩籬。
首先,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體能、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對體育教材和體育規則進行合理調整,切不可盲目照搬,比如,部分體育項目的技術難度和訓練強度太高,教師可以稍稍降低,使之變得日?;⑸罨?,避免學生望而生畏,相應的接受度和參與度都會提升。其次,針對一些競爭性比較顯著的體育項目,如足球、籃球等,教師可以適當更改其項目規則,弱化競技、競爭方面的要求,把側重點放在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協作等方面,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下,徹底地放飛心情,毫無負擔地投入運動,不斷尋求身體、心理、社會需要的滿足,從而拉近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的距離[1]。
實施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的融合,對傳統的訓練活動加以創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訓練活動過于程式化、遠離生活,學生就會為了訓練而訓練,無法發自內心地熱愛體育。生活化體育強調健身性和娛樂性,意在滿足學生的生活情趣和追求,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設計生活化的體育訓練活動,采用學生熟悉的、喜愛的訓練內容和活動范式,促進生活元素的滲透,從而使學生在訓練中走進生活,感悟生命存在和發展的價值。
第一,設計自主型的訓練活動。生活化體育的優勢是環境寬松,選擇范圍更大,教師在設計訓練活動時,應該延續這一思路,致力于為學生創建自主、開放的活動空間,拿跑的項目來說,教師可以在常規直線跑的基礎上,增設自由跑、螺旋跑、帶球跑、變向跑等活動形式,提供相應的場地和器材條件,讓學生去自主選擇,還可以鼓勵學生結伴訓練,這樣訓練活動的健身性得以保障,同時形成接近真實生活的教學環境[2]。
第二,設計游戲型的訓練活動。隨著生活化體育觀念的深入人心,追求體育活動的娛樂性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趨向,游戲活動具有明顯的生活特色,教師可以在教學大綱規定的訓練活動中,增加游戲的成分,比如,引導學生把運動項目和生活中的游戲活動結合起來,編創新穎獨特的練習方法,在游戲中自然地傳授技術要領,鼓勵學生相互切磋學習、共同發展,這樣學生在生活中做類似的游戲時,就會不由自主地運用體育技能,從而建立指向生活和娛樂的體育訓練活動模式[3]。
器材是體育教學中必要的物質條件之一,以往的體育教學器材,大部分都是為實現學科目標而配置的,在結構、性能等方面有著標準化的要求,在生活中不常見、不易得,這就導致學生一旦脫離了校園環境,再想開展部分體育活動,就會受到器材條件的制約。生活化體育提倡的是因地制宜地使用器材,在將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開發生活資源,巧用生活化體育訓練器材,實施特色化的教學和訓練,從而改變單一的條件限定。
首先,教師應該根據體育教學目標,重點開發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將其改裝成訓練器材,在合適的項目和環節進行應用。比如,在投擲訓練中,把裝滿填充物的水瓶當作投擲物;在田徑活動中,將報廢的輪胎、紙箱等當作負重物、標志物來使用。這樣既能培植學生的環保思想,也能使體育教學更添生活的意蘊。再者,教師還可以基于某種生活廢物物品,鼓勵學生合作設計“一物多玩”的訓練活動,引導學生聯系已經掌握的體育技戰術,把生活物品變廢為寶,充分地利用起來,衍生出多種多樣的新式訓練,強化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同時在無形中向學生傳達一個訊息,即在生活中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尋找到不同的工具進行自我鍛煉,從而拓展學生的生活化體育視野,使其養成自主開展日常運動的積極情感[4]。
想要實現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的接軌,教師必須保障課程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傳授體育常識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一環,以往教師在實施這部分教學時,通常只重視講解課本中的理論常識,沒有與社會生活、學生的認知期待等要素結合起來,不僅降低了學生對體育常識的理解效度,也會造成理論與實踐、體育與生活相脫節的不良局面。為此,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體育,教師應該兼顧體育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著重向學生傳授生活化體育健康常識,使課程知識“活”起來,促進學生的內化吸收,更加關心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體育。
初中階段的體育健康常識主要包括科學健身、體育保健、運動損傷等,這部分知識點相對來說比較枯燥,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范圍中,收集可用的輔助教學素材,比如,在傳授科學健身常識時,教師就可以采用運動員的訓練視頻,帶學生領略健康的體魄美以及運動員的艱苦訓練品格,喚醒學生的欽佩感,使其體會到運動和健身的必要性,而后再講解科學健身的知識和技巧,學生就能較為輕松地掌握。再如,在傳授運動損傷方面的健康常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運動損傷經歷,借助網絡收集一些關于傷后急救的案例和視頻,具象、直觀地向學生滲透急救知識和方法,提供相應的材料,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模擬急救演練,提高學生的運動防護意識和能力,以便在遇到突發的運動事故時可以學以致用,從而更好地鏈接生活和體育,增強體育常識教學的質量[5]。
前文談及,生活化體育具有顯著的社會屬性,它產生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服務于人們的生活,而體育教學的學科內容有著嚴密的科學邏輯,為了實現普適性的體育教育目標,在實踐中往往側重于專業性,缺乏生活內涵的注入。將生活化體育融入體育教學,必須重視體育項目的社會化和普及化,隨著大眾文化生活的日益更新,民間體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的社會影響,教師應該引入大眾的休閑體育項目,使教學內容進一步向生活延伸,從而發揮生活化體育的精神開拓功能,助力學生認識到體育源于生活、服務生活和創造生活,樹立良好的終身體育觀。
教師應該從民間通俗的群眾體育活動入手,考慮學生體育素質的發展需要,重點引入兼具日常性和娛樂性的休閑體育項目,比如,健美有氧操、體育舞蹈、射擊、輪滑、跆拳道、跳格子等,這些項目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具備生活經驗和情境的支持,教師可以將它們以拓展訓練的形式,與常規教學活動科學地整合起來,豐富體育項目的種類,增強教學內容的普適性和生活性。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挖掘生活周邊的體育項目資源,比如以布置任務的形式,讓學生留意廣場、公園、體育場中,大眾經常開展的體育活動,把新奇的、有趣的項目記下來,在體育課堂上分享,教師從中選取器材、場地要求不高,可操作性強的項目,帶領學生實踐練習,從而使關注體育、參與體育逐步成為學生的生活旨趣,提高生活化體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效率[6]。
總而言之,將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相互融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體育訓練興趣,也能創新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還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改善學生知、情、意、形被割裂的現狀。教師應該深化生活化體育的理念內涵,適度淡化競技體育的規則要求,為學生營建輕松、愉悅的運動氛圍,通過設計生活化訓練活動、巧用生活化體育器材、傳授生活化健康常識、引入大眾的休閑體育項目等路徑,推動學生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積極鍛煉,從而全方位促進體育教學與生活化體育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