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鵬
(甘肅省武威第六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學習理念、方法和模式,教師通過在課程中選取核心的問題,作為探究的對象,引導學生以同伴群組為單位,開展合作研討和學習,最終解決問題,得到知識與綜合技能的訓練。實施“探究性學習”,是對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有益嘗試,教師應該根據體育課程目標,深化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進行周密的“探究性學習”設計,給學生開創一片自主學習的天地,使其在實踐探究中獲取體育知識技能,養成良好的團隊意識。
在傳統的中學體育教學中,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普遍由教師一手安排,學生沒有自主決定的權利,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只能學什么,久而久之,學生的課堂地位愈發被動,主體作用無法充分地發揮出來,教與學難以實現有效地配合,阻礙體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著名教育學家G·伯利亞明曾經說過:“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在于自己去發現。”“探究性學習”主要的思想主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主發現、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該模式在體育教學中最突出的應用優勢,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可以根據體育課程目標,為學生設置探究問題、項目或任務,提供相關的物質條件,包括學習資料、運動場地、器材等,打造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圍繞著預設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學習體育知識,開展各類體育訓練,這樣學生就真正成為體育課堂的主人,經歷探索、發現、嘗試的過程,不再是被教師牽著走的“木偶”,從而培育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自主學習興趣。
中學生的體育素質水平是參差不齊的,這種差異表現在體能、認知能力、情感態度等各個層面,比如對同樣的訓練項目,學生的喜愛程度不同,對同樣的技術動作,有的學生掌握得快,而有的學生則要耗用較長的時間才能學會,以往大部分教師沿用的都是大班授課模式,對學生的要求和標準是恒定的,在這種模式下,并非所有學生都能跟上授課進度,一部分可能出現超前學習和訓練的情況,還有一部分可能掉隊了、落后了,勢必造成學生體育素養兩極分化的局面。“探究性學習”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打造“學習共同體”。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的第二個優勢,就是有助于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差異互補,教師可以按照綜合能力的各項指標,把學生分成若干個探究小組,讓他們在體育學習活動中各顯本領,讓能力強的帶動能力弱的,各組對準共同的目標互教互學、形成合力,最終突破目標,這樣不僅能夠調控體育教學節奏,也能提升全體學生的探究參與度,實現學生之間體育核心素養的平衡與互補[1]。
團隊協作既是體育品格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每個新時代學生都應該具備的意識和能力,俗話說“獨木不成林”,團隊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體育競技離不開團隊奮進,高質量的學習也需要團隊成員的參與,但是從中學體育教學現狀來看,由于合作學習的機會比較匱乏,部分學生存在個人主義思想,以及“唯我才行”的傲慢心理,導致團隊凝聚力無法充分地發揮出來。“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也可以理解為團隊合作,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或任務,必須由團隊成員密切地配合,才能得到解決和完成,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第三點優勢,就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教師可以設計新穎的體育探究任務,包括體育理論知識學習、各種技能競賽等,引導學生以任務目標和大局為重,積極地與團隊成員溝通,表達個性化的觀點和意見,主動協同合作,基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為探究目標的實現而努力,這樣學生更容易感知團隊榮譽感和向心力,從而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對前期策劃有著較高的要求,任何探究活動都不是隨意開展的,而是要契合體育課程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操作能力,這樣才能保障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因此,作為體育教學的策劃者和主導者,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學情,合理地設計探究性學習方案,做好前期準備和策劃工作,從而為學生有效探究奠定基礎。
第一,確立探究主題。設計體育探究性學習方案的第一步,是確定適宜的探究目標和課題,教師可以根據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具體的體育知識點和訓練項目,先劃定探究范圍,再從中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比如,針對跳遠教學,教師設置的探究主題就可以是挺身式跳遠的注意事項,完成起跳與騰空動作的方法等,在方案中設計一系列的探究任務,包括查詢資料、分析討論、實踐練習等,從而實現方案的初步設計,避免學生盲目探究[2]。
第二,劃分探究小組。體育探究性學習的開展是以小組為基礎單位的,科學地分組也是方案設計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結合日常的教學觀察以及學生在課堂活動、戶外訓練、體能測試中的表現,了解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技術水平,還包括溝通、合作、思維等能力素質,根據探究主題,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出若干個5~6 人的小組,提前把分組名單公布給學生,讓各組進行民主選拔,推選出一名小組長,小組長的選拔要求是體育知識、體能、技戰術兼優,同時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后續會負責探究性學習中的領導工作,由學生自主推選出來的組長,也更容易服眾,從而實現對探究小組的合理構建。
第三,預見探究問題。在體育探究性學習中,可能會出現各種突發情況,教師雖然無法把這些情況完全地預測出來,但是一部分情況還是具有可預見性的,比如,學生可能會提出的概念性問題、生成性問題等。如果一點準備都不做,在學生提出探究困惑時,教師容易出現束手無策的尷尬局面。為此,在設計探究性學習方案時,教師應該預見探究問題,把這些問題一一列出來,準備好應答的資料和辦法,便于為學生答疑解惑,從而落實方案的完整設計[3]。
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探究性學習”的必備因素,面對陌生的探究主題,學生可能會產生思想壓力,或者是探究主題的概念性、技術性較強,學生礙于難度,也會不自覺地想要逃避探究。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盡量不要單刀直入地出示探究主題,而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再自然地引出主題,從而起到拋磚引玉、活化課堂的作用,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興趣。
第一,創設多媒體情境。多媒體資源具有圖文結合、生動直觀等優勢,同時也深受學生的喜愛。在體育“探究性學習”的激趣環節,教師應該根據探究主題開發利用各式各樣的多媒體素材,為學生創設活力四射的探究情境。以體育理論的探究為例,這部分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會比較枯燥,教師可以使用移動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體育賽事視頻、運動員的采訪視頻以及與知識點有關的圖片和文字介紹型資料,引導學生觀看視頻、了解資料,初步感知其中蘊含的體育理論,教師再因勢利導地揭示探究主題。這樣學生不僅能深入地理解此次探究的意義,也能化解心底的畏難情緒,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自主參與到探究性學習活動中。
第二,創設演示類情境。體育探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憑借單一的口頭介紹,學生很難真實地理解和感受探究目標,所謂演示類情境,主要是指教師或學生,通過親身的動作示范,把探究主題呈現出來,簡單的動作可以由教師演示,復雜的、需要配合的動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演示,拿足球、籃球的攻防戰術教學來說,教師所設置的探究主題是球類實戰中的攻防方法,在創設演示情境時,教師可以找10 名學生,開展5V5 的攻防演練,讓其他學生從旁觀摩,嘗試分析每一方運用的攻防技戰術,待演練結束后,教師趁熱打鐵、引出探究課題,從而營造對戰、游戲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迸發探究性學習的熱情[4]。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師生之間的角色和地位發生翻轉,教師不再是體育知識技能的唯一傳授者,更多時候是扮演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對于探究結論的挖掘和構建,則依靠學生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探究重在互動,各組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直接決定著探究目標的達成效率,互動包括想法上的溝通,行為上的操作與配合等。因此,教師應該在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間的同時,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注重過程的組織和協調,引領學生在體育探究性學習活動中,開展密切互動與協作,促進學生彰顯個性和優勢,最終實現探究目標的順利突破。
第一,組織學生的探究分工。任何體育學習任務的解決,都不是依靠個人的力量,而是需要小組成員的通力配合。此外,每個學生擅長的領域也不盡相同,探究性學習的奧義在于讓每個成員都擁有表現特長的機會,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為探究貢獻力量,品嘗成功的滋味。所以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盡量不要給各組學生安排分工,而是組織他們按照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先對體育探究任務進行分解,經過合作商議,選擇自己擅長的內容來負責。比如,探究任務是對某項技術動作要領的學習,擅長收集資料的學生,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收集動作的分解視頻;擅長運動技能的學生,可以負責動作的模仿和演練;擅長歸納總結的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把動作要領整理成文本形式,用于探究結束后的展示和分享……這樣學生既實現有效的探究互動,也能在體育學習中擁有一方發揮才能的“舞臺”[5]。
第二,組織學生開展互助型探究。在體育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分工與協作是并存的,每個成員所負責的子任務并不是“各自為政”,還需要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力求出色地完成每一個探究環節,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互助型探究時,可以鼓勵各組的小組長承擔起領導責任,觀察、詢問組內成員是否遇到探究難點,如果有,其他成員就集中力量、進行幫扶,把難點逐個攻破,這樣探究性學習的效率更高,學生在潛移默化間也形成互幫互助的優秀品質。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是以小組形式開展的,那么在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成果等方面,各小組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引領學生開展相應的交流活動,一方面能顯現出探究的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共享優質的體育探究經驗。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并加強體育探究的成果交流,促進各小組互通信息,汲取體育技能和學習技巧,從而增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質量。
教師應該根據體育探究項目的類型,以多種形式組織成果交流,如果是理論型的探究項目,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口頭匯報、文本展示、課件展示等方式,呈現本組的探究結論,同時介紹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走過的彎路、最終采用的解決方法以及用到的各類資源和工具,使其他小組積累經驗、引以為鑒;如果是訓練型的探究項目,教師可以鼓勵各小組通過技能展示的形式,輪流操練、演示探究的成果,一邊操練,一邊口述探究結論,包括動作要點、技戰術的核心等。除此之外,初步的展示交流完畢后,教師還需要給學生提供一段點評交流的時間,在這一步,教師可以讓各組結合探究目標,互相指出優點和不足,比如哪種探究方法有效、可取,值得在日后學習中沿用,抑或哪個探究環節存在疏漏,哪項技術動作不夠規范,如何改進和完善。這樣通過落實成果交流,學生就能互通有無、鑒前毖后,獲得體育素養和探究反思意識的發展[6]。
綜上所述,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自主性,也能促進體育素養的差異互補,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優勢和價值都非常突出。教師應該分析體育教材和學情,通過確立主題、劃分小組、預見生成性問題等步驟,合理地設計探究性學習方案,創設多媒體情境和演示類情境,喚醒學生的體育探究期待,注重探究過程的組織,促進學生協作分工、互幫互助,同時加強探究成果的交流,使學生共享經驗、自主反思,從而實現“探究性學習”的高效實施,加速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