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轉蘭
(甘肅省甘谷縣模范初級中學,甘肅甘谷 741200)
2022 年版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以啟發為導向,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可見啟發的重要性。在教師語言的幫助下,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繼而帶動數學知識與能力的自然成長,真正實現啟發式教學。長期以來,課堂提問都處于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態,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互動教學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師必須借助啟發性提示語來實現有效提問,避免出現“啟而不發”的問題。
由于教師教學經驗、教學偏好等的不同,在啟發性提示語的設計與應用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個性,而教育也需要尊重教師的這種個性。為此,就必須在課堂實踐中結合一定的理論來總結出啟發性提示語的設計與應用原則,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供一定的引導,同時也不會壓制教師在課堂中的活力,為教師提供自主發揮的空間。
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尊重,這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觀點。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會產生被尊重的需要,尤其是在初中階段,這種需要會更加明顯。因而,只有堅持尊重性原則來設計啟發性提示語,滿足學生被尊重的需要,才能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動機,促進有效提問。首先,教師要盡可能以協商的語氣來進行提問,避免使用居高臨下的語氣來進行提問,由此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親切。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愿意接受教師的引導,也更愿意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比如,部分教師通常會在學生出現走神、說話等行為時來選擇進行提問,此時提問的語言就很容易帶有批評、居高臨下的色彩,這會讓學生感到不舒服。如果采用類似于“你的判斷是怎樣的?可以和大家說一說嗎”“有沒有哪位學生主動來說一說自己的答案”等提示語,讓學生感到被尊重,學生就會更加愿意思考。其次,在提問過程中,受制于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學生都會存在回答不正確、不全面、不相關的問題,此時教師不能急于打斷或者是進行批評,而是要因勢利導,使用啟發性提示語來引導學生進行重新思考、深入思考。
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可以滿足所有教學過程中產生的需求,因而,教師不能過度使用啟發性提示語,而是要堅持適度性原則,將對學生的誘導、提示與暗示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把握好啟發的“度”。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應用啟發性提示語,在某些時候反而會與一開始的目標背道而馳。比如,初中的數學知識難度相較于小學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很多時候如果學生對這些知識一竅不通,那么無論教師如何啟發也無濟于事。此時就需要教師使用講授法來傳授知識,如果一味地應用提問教學反而會影響教學效率。
有不少教師在提問教學中設計啟發性提示語時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將問題等同于啟發,認為通過學生的回答就可以實現對學生思維的啟發,這是不正確的。因而,在應用啟發性提示語時,教師必須堅持思維性原則,確保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的思考從問題開始。比如,在對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新知進行提問教學時,啟發性提示語的設計就可以觀照知識間的聯系,從學生已經掌握的舊知識切入,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建立新知識,這樣才是有效的啟發。
對學生的啟發還要講究時機,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來創造把握啟發的時機,最大限度地保證提問教學的有效性。其一,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啟發時機。比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的知識時,學生會先利用平角的定義來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而同旁內角也是三角形的重要知識點,教師就可以抓住這個機會,通過啟發性提示語“能不能將這三個內角轉化為同旁內角?此時你想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處理”來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其二,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時機。教育的時機不是等來的,教師必須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能夠結合不同課型的特點與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來創作啟發性情境,營造良好的啟發態勢,在學生尚且似懂非懂、似知非知的時候應用啟發性提示語,完成對學生的點撥。比如,在習題教學中,面對學生出現錯誤的題目,教師就可以基于元認知策略來設計啟發性提示語,如“問題出在哪里”“你覺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等來實現對學生的啟發,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問題。
應用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實際貫徹的科學方法。相較于應用原則,教師可以直接按照應用方法來設計與應用啟發性提示語,更加具體。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教師只有打心底重視啟發性提示語在提問教學中的應用,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主動設計與應用啟發性提示語。因而,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必須正視啟發性提示語在提問教學乃至學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自覺將啟發性提示語的設計作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觀念的變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新時代的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有終身發展的意識,重視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終身學習。除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如年級教研、培訓會等,教師還要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學習模仿名師的課例,真正提升自身的啟發性提示語應用能力。
啟發性提示語高效應用的一個關鍵就是教師能夠準確無誤地找到啟發點,而這則需要教師充分理解學生、理解數學、理解教學。
首先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回答。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已經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而啟發性提示語面對的對象也是學生,因此在應用時就不得不考慮學生的主體需求,堅持“從課堂上走下來,走進學生”。比如,在提示語的設計上,教師必須考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如,面對新授課的內容,教師在為學生呈現基本情況之后,就可以提問“你覺得我們今天應該研究什么”“你覺得我們應該怎么做”。這些提問都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需要學生真的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啟發。
其次要理解數學,把握數學的本質。無論是提問教學還是其他教學方式,其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本質上都是為了既定教學目標的實現所服務的。因而,要想設計出貼切有效的提示語,教師就必須對本節所學的數學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的提示語才能夠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目的。比如,一次函數與反比例函數都屬于函數的范疇,并且反比例函數的難度更大。因而在開始執教反比例函數的時候,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就可以設計啟發性提示語。啟發性提示語可以設計為“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學習一次函數的時候,我們是如何探究它的概念的”,當學生回憶起來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使用學習一次函數的方法來學習今天的反比例函數。這樣的設計方法就認識到了數學知識間的貫通性,也利用了學生認知思維發展的規律性,是比較成功的提問教學,既實現了對舊知識的回顧,又順勢完成了新知識的引入。
最后要理解教學,設計學生能夠深度參與的問題鏈。思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教師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啟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設計出環環相扣的問題鏈,逐步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才能讓學生逐步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本質,實現有效學習。問題鏈由存在內在邏輯關聯的單個問題組成,在學生解決了前一個問題之后,教師才能拋出第二個問題,因而在就問題鏈中的問題進行提問時,教師要給學生留下較為充分的思考時間,確保問題鏈對學生思維啟發的有效性。
情境教學是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得以廣泛應用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體現了生動情境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初中數學知識比較枯燥,面對這樣的知識,學生缺乏興趣是必然的,然而興趣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始對整體教學質量有重要影響。為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在課前設計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來“中和”數學知識本身的枯燥性,讓學生盡可能地實現趣味學習。在這樣趣味的學習狀態下,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活躍,也會更加愿意主動去接受知識、思考知識,這些都是高效提問教學所必備的因素。情境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引入本身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因而在創設啟發情境時,教師不僅要考慮情境的啟發性,更要關注情境的趣味性,多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盡可能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元素來創設情境,由此才能保證情境的有效性。
對學生的啟發不能試圖依靠一個問題就完成,必須遵循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構建啟發性提示語鏈條,實現對學生思維的逐步引導。
一方面,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來構建啟發性提示語鏈條。學生是啟發性提示語應用的對象,因而其設計就不得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當前的知識經驗水平、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教學目標等來將這些提示語按照由遠到近、由元認知提示到方法論提示的規律進行排列,就可以發揮出1+1>2 的效果。比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的有關知識時,在學完一種證明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借助提示語“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證明嗎?能不能把這個點移動到其他的地方呢?比如移動到三角形的一條邊上”。這一提示語既有元認知策略,又有方法論的指導,啟發效果十分明顯。
另一方面,教師要深入挖掘題目信息來構建啟發性提示語鏈條。不同的數學題目考查的知識點、設計思路等也不盡相同,因而針對不同的題目來應用啟發性提示語,就必須從題目本身出發,對題目信息進行重新回顧、梳理、重組,構建知識網絡,最終依靠提示語鏈條達到內化知識、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在解決學生不會解的題目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你認為解答這道題目都需要掌握哪些信息,你打算借助怎樣的方法從題目中獲取這些需要的信息”等問題,在學生回答之后還要借助“其他學生覺得還有沒有需要完善或者是更改的地方”的提示語活躍氣氛,讓數學課堂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始終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況,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長久地以一種固定的形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得到應用,只有在此過程中總結出的教學經驗才能伴隨教學始終,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供有益的指導,促使教師在課程改革的洪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調整。基于此,教師在平時必須注重對教學經驗的反思與總結。
一方面,教師要注重自身教學實踐,加強反思,總結適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比如,在教學生涯中,教師可以就提問教學中啟發性提示語的設計與應用過程展開一個專題研究,注重階段經驗的總結。如,教師可以以一個月為期限,不斷應用多種不同的啟發性提示語設計方式,對比研究哪種提示語更能提升提問教學的有效性。還可以就一種提示語來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究。在這一個月中,教師要對這種提示語的應用方法進行不斷的調整,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對其效果進行評定,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促進啟發性提示語應用方法的日臻完善。
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利用校內外的平臺來吸收學習其他教師的優秀教學經驗。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問教學備受關注,也成為教師教研的一個熱點。在教研過程中,教師會就自己的教學實踐來提出自己在啟發性提示語應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或者是自己的心得等等,這些都可以為教師后續教學提供有力的指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事無巨細地進行實踐,因而在很多時候汲取其他教師優秀的經驗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能夠解決很多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啟發性提示語的設計不僅是提問教學的關鍵環節,還是學生數學思維形成、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方式,其合理應用能夠極大地提升提問教學的有效性。因而,作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我們必須順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高度重視啟發性提示語在提問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提升提問教學的有效性,也帶動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