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凌燕
(甘肅省武威第六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積極心理學理念強調從積極樂觀的角度關注和審視人的一切,其中包含潛能、美德等一系列美好和優秀的品質,同時也要重點關注人的情感體驗、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等方面,最大限度上激活人的積極心理,讓他們能夠在生活中獲得積極正向的能力,推動人的發展和進步。高中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實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于學生的成長、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等皆有重要作用。在認識到這一問題后,高中學校、教師便要全面、正確地解讀積極心理學理念,將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中,為高中生的健康成長助力。
針對當前高中生的心理狀態和成長情況,學校和教師立足于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創建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一方面,生活在信息時代和現代化社會中的高中生,他們所接受的信息十分豐富、冗雜,若不具備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很可能陷入思維誤區之中,產生各種心理問題,而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對高中生展開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向他們傳遞正確、豐富的心理學知識,挖掘他們的優秀品質、關注他們的個體情緒,不僅能夠使他們掌握豐富的知識和自我調控的能力,還能提升他們辨別是非、善惡和美丑的能力,從積極正向的角度看待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高中教育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部分學校和教師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水平遲遲得不到提升,而積極心理學不僅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也完善了高中的教育機制,同時也從側面提升了高中教師的育人水平和群體素養[1]。
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范圍十分廣泛,它既不是某一個教師或幾個教師的任務,也不是某一個年級的教育任務,而是輻射全年級、全校乃至全社會的重點育人任務。為此,針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關鍵的是建設完善、輻射范圍廣泛的育人體制,讓積極心理學成為教育者們的共識,加強教師、家長等教育主體對積極心理學理念的理解,使得他們能夠高效地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展開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為高中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發展和成長的環境。
1.組建“雙師”隊伍
教師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之一,他們的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和育人方法,會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從這一角度來說,提升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讓他們準確理解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和內涵是十分必要的。為此,在建設完善的育人體制時,學校應重點組建“雙師”隊伍,利用專業化的培訓平臺、多元化的培訓活動、競爭性的上崗機制等,驅動心理學教師、各學科教師和班主任等,主動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在準確理解積極心理學內涵的基礎上,注重調整自己的言行舉動,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處理日常工作、與學生溝通和交往,于良好的互動中為學生帶去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能夠在榜樣力量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2]。此外,學校也要定期考核教師的心理素質,了解他們在學科教學、班主任管理等工作中是否融入了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理念、是否實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明確他們的心理教育能力,以此確定教師是否符合學校的要求。在這樣的“雙師”隊伍中,教師才能始終保持積極學習的態度,也能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和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2.成立家校共育部門
前文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個人、一個群體的任務,而是全社會的責任。尤其是學生的家長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群體,他們的言行舉止和教育對策,對于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發展也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為此,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擔當橋梁的作用,著手成立家校共育部門,將積極心理學作為重點研究和探討的對象,發揮出學校的育人優勢,定期組織家長交流會,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互動與溝通,了解高中生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真實表現,綜合評估他們的心理狀態,并明確家長在心理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端,以此做好教育準備工作。而在交流和互動的基礎上,心理教師也要為家長講解積極心理學的概念、重要價值和實施要點,讓家長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制定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思想的個性化教育方案,通過口頭表揚、親子活動等不同的方式激活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使得他們能夠敞開心扉,與家長交流想法、傾訴苦惱,這樣既能提升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能凸顯出家校共育部門的作用與價值。
基于高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細致甄選教育內容,針對高中生的年齡特點、成長周期、心理狀態等要素,以及學生的真實心理需求,鏈接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點,為其選擇特定的教育內容,使得他們能夠在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中,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教師可從前期預防、自我調節兩個角度,圍繞著積極心理學的內容選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以此增強教育實效。
1.以前期預防為目標,選定教育內容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應具備應對重大事件、重大挫折的心理抗壓能力,如果在重大事件發生后采取心理干預措施,難以達成最佳效果。為此,針對高中生在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重大事件,教師要設定科學、完善的前期預防目標,以預防為主要目標,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選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制定長期的教育規劃和方案,根據學生的真實反應靈活地調整、更換教育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階段性、長期性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逐步提升抗壓能力、心理接受能力,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人生中可能出現或現已出現的挫折和困難,讓他們能夠有效地解決困難。而針對前期預防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要及時設計和發放心理健康監測表,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點設計選擇題、判斷題等,初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明確他們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運用個性化的教育內容,采取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對策,幫助學生渡過難關,全面提升其心理抗壓和自我保護的能力。經過反復的練習和評測,高中生便能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形成心理暗示,其人生態度、價值觀念也會更為積極和健康[3]。
2.以自我調節為目標,選定教育內容
高中生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棟梁,他們的心理狀態、自我調節能力等,是國家和社會重點關注的對象。在現階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識、情緒調節能力已然成為重點工作,也是學生成長與發展歷程中的主要需求。對此,立足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圍繞著學生的真實心理需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為主要目標,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選擇對應的教育內容,利用微課視頻、心理學游戲等多樣化的資源,帶領學生共同探索調節個體情緒、發現心理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能夠敏銳地察覺自己心理上的變化,并能借助積極的心理暗示、呼吸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主動地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增強他們的環境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他們在脫離學校的教育環境、走向工作崗位后,也能積極地應對各種問題,這樣有助于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輻射于整個社會面。同時,以學生的自我調節為目的,教師也要借助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傳有關于積極心理學的資源包,如趣味化的心理測評程序、心理通關游戲等等,讓他們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全面增強心理素質。
在高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想讓學生具備自我調控的能力,不僅要依托于教師的引導或專業的心理輔導,還要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心理基礎知識,當他們的知識愈漸豐富后,自然能夠運用相關知識展開自我評測、解決心理問題。因而,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傳授基礎知識、增加學生心理知識儲備為目的,教師可以在專業的心理課堂教學中創新課堂模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和案例分析等環節中,以此提升其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
1.小組討論
傳統的心理專業課程教學傾向于“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體驗感不強,也難以理解知識中的真實含義、使用范圍等,而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內化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教師要全面改革和創新課堂教學的模式,在課堂上創建不同類型的學習和討論小組,從課程知識中選取一個或多個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展開思辨式的討論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真實意見和想法,引導他們于提出觀點、尋找論據、辯駁觀點、達成共識等環節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促使他們能夠將這些知識儲存在腦海之中,并能在遇到相關問題、心理狀態陷入低迷時,及時地調取知識進行自我判斷和自我評測,并借助對應的知識推動自己走出低迷,形成積極樂觀的價值觀念,及時解決問題、紓解郁悶情緒,獲得自我滿足感和效能感。
2.案例分析
運用知識的前提是準確理解知識。在高中心理健康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只有學生準確理解知識、明確心理知識的具體應用范圍和場景,才能科學合理地運用知識進行自我評測、自主調節。以這一訴求為主,教師可以在積極心理學的課堂教學中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現實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案例為主要素材,要求學生圍繞著案例展開多元化的思考,從案例中的人物出現了哪種心理問題、應運用怎樣的處理方法、如何后續跟進該人物的心理狀態等多個角度細致地分析案例,在此過程中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展開模擬化的猜想、推理和驗證等心理測驗活動,促使他們能夠明確心理學基礎知識的運用范圍和方法。通過反復的科學訓練,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心理素質等皆能不斷加強。
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之外,營造積極健康的氛圍、打造自由開放的環境,也是增強學生幸福感、滿足感的主要方式之一,讓學生能夠在氛圍的浸潤和影響下,樹立起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和處世原則。基于這一目的,教師可以組織專項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點和核心理念,展開“你幸福嗎?我很幸福!——生活中的那些幸福瞬間”“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等系列化的心理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自我發展和提升的平臺,讓他們在專題演講、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的專項活動中發掘生活中值得欣賞、值得深入品味的場景、瞬間等等,引導他們增強審美鑒賞、自主感悟的能力,從而于積極健康的氛圍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4]。此外,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目的的專項活動,教師也可以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入手,借助音樂鑒賞、美術展覽等多種形式,集合具有心理暗示、心理教育作用的音樂材料,如《歡樂頌》《土耳其進行曲》等等,讓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收獲快樂。
社團組織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自主規劃、自主管理的團體,在高中學校構建專門的心理學社團組織,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之中,于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強化心理素質、抗壓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學校和教師可以構建社團組織,為學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讓他們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定期舉辦宣講活動、研討活動、項目學習活動等等,使得他們能夠與同伴展開積極正向的交流,當遇到困難、阻礙時可以及時地向社團成員傾訴,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紓解他們的苦悶情緒,從而全面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質,推動高中生群體的健康發展以及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續進步。
綜上所述,在全面理解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和功能的基礎上,高中學校和教師可通過建設育人體制、解讀學生需求、創新課堂模式、組織專項活動和構建社團組織等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讓他們在積極、健康的環境中開啟學習、人際交往等活動,并能針對其存在的個體情緒、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調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自我滿足感、自信心和潛能都能不斷增強,其人格品質也會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