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福建教育學院,福建福州 350001)
在人口增長、現代科技和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環境問題,不利于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由此被提出。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展開環境教育,提高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和能力,是當前社會環境的大勢所趨。高中地理教學為環境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將其視為踐行環境教育的重要載體,建立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通過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內壯大環境保護隊伍。
簡單來說,環境教育就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而展開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其在基礎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對增強學科教學實效、落實立德樹人有極大好處,因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基于地理學科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本質以及環境教育價值,形成了環境教育滲透理念。對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滲透理念展開全面分析,可以把握其以下優勢,促進課程改革,實現立德樹人。
首先,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有助于學生了解當前社會的環境形勢,使其正視嚴峻的環境問題[1]。將環境教育真正滲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需要在高中地理教材內外,充分挖掘真實的環境教育資源,要求教師在必要時將高中地理教學與社會環境問題聯系在一起。進而,學生可加深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了解當前社會的環境形勢,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形成積極的環境保護態度,明確環境保護的責任。
其次,在了解環境問題的基礎上,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要求學生學會用專業的知識解決環境問題,需要教師不斷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和學習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的具體方法。學生從而主動參與到社會范圍內的環境保護中,在社會實踐中深化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環境保護能力,這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立德樹人的關鍵一環。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作為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學科,高中地理教材隱含著無數環境教育資源。因此,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理念的實施,首先應挖掘地理教材,在豐富的教材資源中,找準環境教育切入點。教師不僅可以在備課時深入分析教材,重點標記環境教育相關資源,還可以圍繞教材環境教育資源,單獨設計“環境教育”主題教案,讓課堂環境教育的滲透更有針對性。
另外值得強調的是,為滿足不同地區的高中地理教學需要,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們合力編寫了多版本教材,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等,其內容既有差異,也有相同之處,有助于教師進一步通過教材找準環境教育切入點。教師在以教材為載體挖掘高中地理環境教育資源時,可以大膽打破教材版本的限制,對比不同版本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資源,找出其異同,然后按需要整合其內容,為學生提供源自教材、更加豐富的環境教育學習資源。
除教材外,互聯網也是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環境教育資源的平臺。在信息化時代下,互聯網中的信息越來越豐富,其中不乏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的優質資源。故而,教師可以利用時代優勢,將互聯網中的環境教育資源與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環境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繼續擴充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資源庫”[2]。不過,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教師上網收集資料面臨著一些阻礙,有時不能用足夠的時間獲取和篩選資源,影響高中地理課內外環境教育資源的整合。對此,教師可以轉變思維,嘗試讓學生參與到環境教育資源的整合中。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知道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具備在互聯網中收集實用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創新任務內容,要求學生根據本課主題在互聯網中自主收集環境教育資源,之后分享在班級群中。教師與學生形成合力,共同利用時代優勢,以高中地理教學為基點整合環境教育資源,持續促進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資源庫”建設,為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滲透理念提供充足資源。
完成最基礎的資源挖掘和整合工作后,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應落實在課堂中,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而就課堂教學來說,其實際效果通常由其靈活性決定,越是靈活的課堂教學,越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取得高于預期的實際效果。故而,為使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取得高于預期的實際效果,教師應使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多元化,提高其環境教育靈活性。
1.立足環境教育,重視自主合作
“自主”一直以來都是基礎教育重點討論的話題,提高學生自主性,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在自主視角下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增加課堂活力,進而基于學習熱情和思維水平的提升,提高“學生學”和“教師教”的質量。因此,基于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教師可以立足環境教育,重視學生自主合作。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堅持“學生自主,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先通過PPT、微課等資源,輔助學生自主閱讀地理教材,分析環境教育資源,提出觀點和問題,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交流觀點,合作釋疑。前一過程中,學生感受自主學習的課堂,激活自主學習能力,為合作學習奠定基礎;后一過程中,學生凝聚自主學習力量,增強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深化自主學習效果,從而對課堂環境教育內容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
2.聚焦環境問題,組織深入討論
問題是深思的關鍵,立足課堂合理提問,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問題,可有效促進其深度學習,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自然離不開環境問題。教師可以聚焦環境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深入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合理的問題解決方案,讓學生在環境問題的深入分析、合理解決中,正視嚴峻的社會環境形勢,建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這也要求教師預設環境問題,找準課堂提問時機。比如,教師可以在挖掘和整合環境教育資源的同時,以所得資源為載體,以對學生的了解為依據,設計由簡到難的多個問題,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在尊重實際教學進度基礎上,觀察學生討論問題的積極性,趁熱打鐵地進行提問。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地討論環境問題,逐步深化問題分析,穩步加深對環境問題的理解,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決方案,達成預期學習目標,進而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基本取得與原計劃相一致的結果。
3.設計開放話題,發散學生思維
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直接決定了環境問題與環境教育的變動性。所以說,長遠來看,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不僅要關注當下的環境問題,還要有前瞻意識,側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社會環境的未來發展趨勢”等,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在社會環境方面的創新意識。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新設計開放話題,鼓勵學生站在不同角度上討論、分析,提出新穎、個性的建議或意見[3]。比如,在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創新地將“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聯系在一起,設計三個話題:(1)自然災害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哪些影響?(2)自然環境如何決定自然災害的發生?(3)怎樣在自然災害與自然環境中尋求平衡?話題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無論討論哪一個話題,學生都會有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學生相互啟發,思維自然而然地發散,深化以“環境”為核心的創新思考,領悟環境教育深層內涵,提出環境保護新方法。
習題是檢驗教學成果的工具,也是教學的關鍵一環,通過恰當的習題訓練,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程度,還能在潛移默化中繼續滲透教學,通過題干等素材,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增強意識。由此切入,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還可以創新習題訓練,將環境教育理念滲透在典型習題中。在此期間,教師可以以教材習題為基礎,也可以關注高考新題。比如,教師可以在將高中地理教材內容講解清楚后,融合環境教育元素,將部分課后題變形,引導學生參與習題訓練?;蛘?,教師可以分析近3 年高考地理新題,從中整理有關環境教育的問題,設計拓展習題,引導學生分析并完成。習題解答過程中,學生不斷運用環境教育相關知識和方法,習題解答完畢后,學生一同回顧習題更深層次的環境教育內涵,延伸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空間,擴大其實際效果。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近些年來,現實生活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融合愈發深刻,更多教師開始在高中地理教學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中對接現實生活,進而達到增強環境教育現實性、實效性的目的[4]。而在“對接方法”方面,一是可以關注時事熱點,二是可以借助鄉土環境。
1.關注時事熱點,開發環境教育案例
高中地理教學中之所以愈發強調環境教育滲透理念,是因為縱觀當前社會,環境問題十分嚴峻,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一個熱議話題。這也在無形中提示教師:可以在社會現實問題中開發環境教育案例,促成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教師可以觀看社會新聞,關注有關環境問題的時事熱點,進而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落實環境教育,促進環境教育滲透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此外,教師還可以瀏覽一些環境宣傳和保護網站,與一些環境保護志愿者進行溝通,了解有關環境的社會熱點事件,開發環境教育案例。教師關注時事熱點的途徑越豐富,越能了解大量有關環境的時事熱點,實現對環境教育案例的多元開發,為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滲透理念提供幫助。
2.借助鄉土環境,落實環境教育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一方面是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懂得保護環境;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將環境保護落在實處,成為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故而,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的落實至關重要。對此,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借助鄉土環境,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設計社會實踐活動。鄉土,有“本地的”“鄉村的”之意,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在我國不同地區,經常可以看到不同鄉土環境,并且其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方法也截然不同。由于一些現實因素的制約,高中地理教師不能將學生完全帶離學校,使其直面其他地區的環境問題。但是,教師不應忽略本地區鄉土環境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周邊進行社會實踐,使學生向學校周邊居民調查環境問題,了解居民根據本地區環境特點,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方式方法。社會實踐緊扣現實生活展開,體現環境教育滲透理念,有助于學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與行動力。
評價,是對人物、事件的分析和判斷,通過對某件事進行客觀評價,可以為相關事件的后續發展提供指導,促進事件處理方法的優化,使事情向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或是在環境教育中,評價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應完善教學評價。教師可在滲透環境教育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及時實施多元教學評價,客觀分析和判斷教學結果,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直面環境教育成果,明確學生進步之處,也明確教學的亟待改進點,調整下一步的環境教育滲透方案。
言而總之,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能夠使學生在了解社會環境形勢、認識到嚴峻的環境問題基礎上,學習解決環境問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有效方式。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環境教育資源,再利用時代優勢,整合課內外環境教育資源,通過課堂多元教學、創新習題訓練、對接現實生活等方式,實現環境教育的巧妙滲透。最后,教師還可以完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直面環境教育成果,及時找出和改進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理念的實施問題,穩步增強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