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在迎來全新發展機遇的同時,面臨的競爭環境也日趨激烈,對內部運營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校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財務風險管理是資金安全高效利用的基礎保障,是提高會計數據真實性和可靠性的有效路徑,在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有關人員的高度重視。本文簡單闡述高校財務風險的主要類型,根據自身工作經驗結合財務風險形成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對策。
[關鍵詞]高校;財務風險;成因;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作為非營利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在發展過程中不但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還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需要在科研、教學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容易出現籌資、償債、預算等風險問題,對內部財務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構成環節,財務風險管理成效是巡視、監察、審計的關注重點,是影響高校健康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關系到高校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基于此,針對高校財務風險成因與防范對策進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高校財務風險分析
1.1 籌資風險
部分高校在資金管理方面存在輕視投資、重視融資的特點,其運作模式與普通企業存在較大差異,內部閑置資金較少,無法通過多元投資實現資本的不斷增長,通常會憑借自身信用資本獲得銀行貸款,從而滿足日常運行和長遠發展的資金需求。一般來說,高校主要的資金來源包括國家教育經費、學生學費、外部捐款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進入擴張式發展階段,開始從精英教育模式向著大眾化教育轉變,加上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財政制度改革不斷推進,教育經費投入持續減少,對內部籌資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許多高校籌資渠道相對單一,創收能力有待提高,無法滿足科研和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資金缺口問題成為阻礙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1]。
1.2 償債風險
償債風險指的是因為債務負擔過重而造成的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等問題。隨著我國對高等教育事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各個地區高校都加大了辦學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僅僅依靠財政資金無法滿足高校實際的需求,需要通過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等方法進行資金籌集;加上一些學校盲目追求高標準的設備和條件,未能對現有資源進行科學調配,存在資金浪費問題,使得高校債務負擔不斷加重,貸款比重持續提升[2]。從貸款結構方面來說,高校債務通常都是中長期貸款,結構相對合理,但是也需要支付大量的利息,對高校資金存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得一些高校使用新的貸款償還債務,加大了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不但會影響高校的正常運行,而且會影響高校與銀行的良好合作關系,不利于雙方的長遠發展。
1.3 預算風險
預算管理是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是高校對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整體規劃,是運營管理活動的重要依據,不但能夠幫助高校對成本支出進行有效控制,而且可以更好地對自有資本和未來收益進行調配,在高校健康發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許多高校缺乏對預算管理工作的重視,在預算編制階段未能對內外部環境進行全面調研,編制出的預算缺乏科學性和可行性;在預算執行階段,未能建立完善的責任體系,也未能結合預算執行偏差成因及時制定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在預算考核階段,未能結合不同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差異化的指標,考核評估流程不夠科學,影響了結果的公正性,限制了預算管理效用的發揮。同時,許多高校未能按照有關要求建立項目庫,預算項目缺乏全面論證,人才引入、教學建設、科研項目等存在重復投入的問題,各個部門和不同學科之間缺乏資源共享,影響了高校資源的安全高效利用[3]。
2 高校財務風險成因
2.1 教育經費有限,籌資渠道單一
作為非營利機構,高校對于教育經費投入和政府財政撥款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雖然近年來教育經費不斷增長,但是生均經費支出也不斷增多,使得資金投入和支出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許多高校為了滿足日常發展需求,會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獲取辦學經費,容易影響學校正常的財務結構。同時,高校主要的資金來源是財政撥款和事業收入,在我國向著高等教育強國目標邁進的過程中,高校的內涵式發展需要以穩定的資金作為支持,但是許多高校籌資渠道單一,與社會企業缺乏合作,對于社會資源缺乏吸引力,影響了高校籌資的實際效果。
2.2 基本剛性支出及發展經費支出增加
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吸引高端人才,優化辦學條件,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些基本剛性支出,都會大量占用學校的預算資金,增加了財務部門預算管理工作的難度。同時,學校在進行重點學科建設時,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加上學校需要對資金使用過程進行全面監管,對財務風險進行防范,對資金調配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增加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難度。
2.3 預算管理規范性不足
許多高校對于預算管理工作缺乏重視,雖然設置了預算管理目標和費用支出制度,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內控基礎薄弱,預算編制方法不夠合理,預算執行力度較差,預算績效考核不夠科學,工作流程缺乏創新。而且,國庫支付系統并未嵌入財務核算系統,實際管理存在“兩層皮”的現象,增加了人為操作風險,造成資金來源和實際支付指標不一致,影響了預算管理優勢的發揮,不利于高校資金的安全高效利用。
2.4 財務風險管理意識薄弱
許多高校財務管理人員認為自身工作只是負責賬目記錄和報表編制,缺乏風險管理意識,未能對經濟事項進行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未能發揮財務管理在決策制定和流程優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無法對經濟事項進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進行識別和評估,增加了風險問題出現的概率。比如,高校在進行資金籌集時,財務人員未能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未能對內部資金結構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制定出的貸款規劃缺乏科學性,容易給學校帶來償債風險。
3 高校財務風險防范對策
3.1 加大籌資力度,拓寬財務收入渠道
為了提高財務風險抵御能力,高校要積極拓展收入來源,與財政部門交流溝通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提高自身的創收能力,爭取社會資金捐款,為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助力。首先,高校要積極向財政部門爭取更多的經費投入,獲得更多的財政生均撥款額度,不斷改善自身辦學條件,持續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其次,高校要鼓勵各個學院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向社會提供優秀的人才。比如,高校可以為企業員工提供職業規劃指導,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技能培訓,與企業進行技術合作開發,等等。通過各種專業技術和管理方法的輸出,提高學校的創收能力。同時,高校要鼓勵具有專業能力的科技研發人員進行成果轉化,將科研成果推入生產線,有效對接理論和實際,從而增強學校的創收能力。再次,高校要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積極爭取社會捐贈,為企業提供訂單式人才和技術,不但可以使企業獲得發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能夠增加學校收入。高校要發揮自身在資源動員和公益服務方面的職能,使企業認識到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使高校可以將資金用于教育事業,幫助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4]。最后,高校要加強對中央支持資金的利用,包括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助學金等,為高等院校改革和發展提供助力。中央支持資金的用途主要包括人才引入、學科建設、教學活動、科研活動等,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優化辦學設施,優化辦學條件,引入高端人才,加強學科建設,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為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3.2 加強預算管理,合理配置內部資源
高校要嚴格按照有關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開展財務管理工作,對財務活動進行規范和延伸,對內部資源進行科學調配,提高財務管理質量,為學校發展夯實基礎。首先,高校要加強對預算管理工具的應用,提高所有部門參與預算管理的積極性,根據各類專項資金進行項目庫的建設,對當年需要開展的項目進行科學論證和規范評比,按照重要性和必要性原則進行排序,結合發展目標和實際情況制訂出科學可行的預算方案,如果無法進行預算資金的安排,可以在下一預算年度進行滾動安排,避免出現不斷追加經費的問題。同時,高校要按照預算管理精細化要求,將預算經費與財政預算經費進行有效對接,對預算執行過程進行動態監督,對預算執行偏差進行科學分析,制定出有效的措施進行糾正,從而保證預算資金的高效利用,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5]。最后,做好國庫支付系統和預算管理系統的銜接工作,統一系統數據編碼標準,提升數據共享效率,為預算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3.3 健全內控制度,強化風險防范意識
科學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高校對各項業務進行規范的重要依據,是減少財務風險問題的有效手段,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優化,提高所有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為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助力。首先,高校領導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對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視,認識到內部控制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各個部門的溝通協作,為內控體系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為各項工作的推進奠定環境基礎。其次,高校要對現有內控制度進行全面梳理,積極學習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編制形成制度手冊,對各個部門的職責權限進行合理設置,按照不相容崗位分離原則對內部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從而為內控體系的完善奠定基礎。第三,高校要成立專門的審計和紀檢部門,負責對各個部門內部控制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學校內控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制定出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并通過考核評估機制的應用,對內部控制制度落實效果進行評估,根據結果對各個部門進行獎懲,對表現優異的部門進行獎勵,對參與積極性較差的員工進行懲罰,從而激發所有員工參與內部控制的積極性。最后,高校要對財務人員進行風險管理專項培訓,提高他們對財務制度和財經法規的認識,統一內部管理制度和業務處理口徑,并對所有教職工進行財務制度的宣講,對變更和修改制度進行比較,使教職工嚴格按照有關規章制度進行信息反饋,降低日常賬務處理錯誤問題出現的概率,提高所有職工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學校的財務管理水平。
3.4 推進財務信息化,提高財務管理效率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要想提高財務風險管理質量,就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從戰略角度對財務信息化建設程度進行科學分析,建立科學統一的數據管理標準和業務處理流程,將財務信息化作為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財務系統與其他系統的有效對接,為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撐。高校要根據自身發展規劃和戰略目標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財務信息化建設的統籌安排和整體規劃,對財務信息化管理制度進行完善,科學調配人力、物力、財力,提高所有職工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加強對關鍵環節、重要崗位、核心業務的控制,對財務管理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監控,提高財務工作的規范性和有效性,降低財務風險問題出現的概率。同時,為了保證財務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網絡安全管理體系,配備專業的網絡安全硬件和軟件,安排專業人員對系統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對重要數據進行備份處理,按照各個部門和崗位的實際需求進行職責權限的設置,在不同部門之間建立互相制約和監督的工作機制,避免因為操作失誤問題帶來系統故障,保證信息化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為財務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實提供助力。
3.5 落實預算績效管理,支撐學校規劃決策
高校在開展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認識到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資源配置質量,及時發現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為各項工作流程的優化提供依據。高校要加強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重視,根據財政部門要求和管理制度規范建立與自身實際情況相匹配的績效評價體系,根據各個部門的實際情況設置差異化的考核指標,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分工,避免出現多頭管理問題。各個部門先進行自我評價,再由財務部門對各個部門的工作績效進行客觀評價,將結果作為下一階段經費安排的重要依據,并將其與獎懲機制進行對接,對考評結果較好且參與積極性較強的部門進行激勵,對表現消極且工作績效較差的部門進行懲罰,對有關人員的責任進行追究,從而激發所有員工參與預算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同時,高校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利用信息化管理平臺和大數據分析模型,對預算績效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為學校的發展規劃和決策制定提供依據。
4 結語
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高校面臨巨大的壓力,不但需要提升教學質量,還要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加強對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視,加大資金籌集力度,加強預算管理,完善內控制度,優化績效管理,建立科學完善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為高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華柯羽,劉璐. 高校財務風險指標體系的構建[J]. 財務管理研究,2023(10):145-150.
[2]盧曉東. 高校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 等下和事業資產與財務,2023(17):89-91.
[3]成鵬娜. 高校財務風險成因及控制手段[J]. 活力,2023(14):40-42.
[4]張雪. 對高校財務風險管理的思考[J]. 經濟研究導刊,2023(7):100-102.
[5]高云鳳. 高校財務風險分析及防控研究[J]. 金融文壇,2023(2):126-128.
[作者簡介]袁芳,女,湖南常德人,太原理工大學,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