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迎來全面改革,教育領域掀起了數字化教育新浪潮。基于此,文章具體分析核心素養要求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可行性,從觀念困境、方法困境等方面分析現實不足。根據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下的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路徑展開研究,并提出相應策略。結合多媒體技術、微課視頻、資源網絡平臺和信息工具,更好地服務于小學語文的高質量教學,為語文教學數字化轉型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融合
一、引言
在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提升課程內容表現力,與小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薄弱的特點相吻合。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的生態環境,帶動了教學形式的優化,顯著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質效。這對于落實“雙減”政策要求下的課堂教學減負增效有著重要意義。
二、核心素養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融合教學可行性
(一)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中,教師有更多樣的形式和工具呈現語文知識。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面對相對抽象、晦澀的文言文知識、古詩詞內容,教學難度相對較大,而應用信息技術,配合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可立體化呈現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對語文知識有直觀的體會和理解。這有利于學生深化知識感悟,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并且,信息技術的融合與應用還能降低教師的板書時間,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也能為學生創設生動翔實的課堂氛圍,增強課堂教學趣味,使學生更主動地融入其中。
(二)有利于豐富教學路徑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能拓展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內容,強化學生的基礎認知,還能夠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借助信息技術,教師能夠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為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既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還能加深其知識記憶,有利于拓展語文學科的教育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2]。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微課資源、線上平臺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也更加頻繁。這些信息技術使語文學科擺脫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也極大地突破了時空限制。教師在課前將預習資源上傳到線上平臺,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課后學生可以個人學習情況反復觀看微課視頻,或結合教師提供的課后拓展性資料來開闊眼界,增強能力[3]。在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三、核心素養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融合困境
(一)觀念困境
從理念認知的角度來看,雖然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可行性,但一些教師受固有觀念影響,對信息技術的優勢認識不足,且教學理念相對陳舊,尚未完全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趨勢,部分教師在語文課堂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的頻率較低。此外,也有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存在認知誤區,過于依賴信息技術,忽視了傳統教學的重要性。這種現象也使語文課堂淪為了教師讀課件、講課件的僵硬課堂,不利于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方法困境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實踐中,教師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不斷探索合理的融合方法。但結合目前語文教學實踐來看,一些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方式較為單一,僅將信息技術理解為簡單的教學工具,例如,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教學視頻,使用電子課本這種簡單的工具。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但并沒有突出信息技術的真正優勢。仍停留于傳統教學模式,沒有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這也影響了高效語文課堂的建設效果。
四、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教學實踐
(一)課前:借助信息技術實現高質量預習
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拓展教育思路,提升教學實效性。對此,教師要善于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大階段把握語文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點。在課前,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平臺,向學生推送即將要學習的課程資源,利用微課資源、文本資源等,讓學生提前做好預習。信息技術在輔助學生預習實踐時有著良好的效果,能夠強化學生對新課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在預習階段加深對課文重難點知識的體會,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在講解《憫農》這首古詩時,學生在預習時由于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通常難以理解古詩的中心思想。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憫農的微課視頻,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農民耕地時的辛勞,進一步喚醒學生內心的情感,啟發學生要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結合視頻化的預習資料,能夠改變以往枯燥乏味的預習方式,也能讓學生在課前更生動、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預習實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4]。
(二)課中: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情境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更是大有可為。例如,在導入環節,配合信息技術直觀形象的表現力優勢,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到信息技術呈現的教學情境中,也能讓學生更積極融入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例如,在講解《龜兔賽跑》的寓言課文時,教師可以結合龜兔賽跑的相關動畫片進行內容導入[5]。在后續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配合動畫片中的龜兔形象,分階段對課文進行講解。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始終處于注意力集中的狀態,提升課堂參與度。同時,也能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有利于改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兩大重點模塊,而信息技術在這兩大模塊的教學中都有較大的應用空間。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都需要學生有較為豐富的素材積累。充足的素材能使學生后續的知識輸出更加順暢,而借助立體化學習情境,能夠讓學生加強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解相關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與本文相關的作者、背景,以及影視作品來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講解古詩、古文等難度相對較大的文章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先對古詩、古文進行基礎翻譯,再組織學生開展系列情景劇的角色扮演。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帶領學生在課上共同搜集與情景劇相關的劇本構架,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劇本創作。一方面,這能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鍛煉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與信息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此外,在寫作教學中,針對特定主題,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工具為學生搜索相關主題的圖片、視頻、音頻等,讓學生結合生動形象的表現方式,喚起對寫作主題的記憶,使學生的寫作更加自然流暢。
(三)課后: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查漏補缺
課后作業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意義。在當前“雙減”政策教育要求下,教師要減少書面作業量,將學生從以往重復練習和循環背誦的作業形式中解放出來,實現作業設計的提質增效,而利用信息技術就能夠實現這一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布置回家觀看微課視頻的相關作業。一方面,能夠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也能進一步回顧所學知識,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化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塊,設置差異化的教學任務。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植物為拍攝對象,發現植物的美,或者結合課文中描寫的植物景物或事物,找尋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景物與課文中描繪的景物之間的異同點,并通過拍照記錄下來。在課后作業安排上,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創新作業方法,拓展學生思維,讓其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核心素養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融合教學路徑
(一)結合多媒體技術,提升語文知識的呈現效果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能契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動翔實的教學情境,讓課堂成為富有情境感的教學場景,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觀潮》一課教學中,教師先帶領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中關于漲潮前、漲潮時、漲潮后的場面變化,再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漲潮前、漲潮時、漲潮后不同階段的聲音。在聲音的配合下,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直觀感受海浪拍擊河岸時的聲音,從而提高思維活躍度。教師結合課文中精彩的描寫語句,例如,只見那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針對這些輝煌壯麗的景象,教師可以配合視頻投影技術將其投射在教室墻上。這種視聽結合的感官聯動,能夠讓學生透過文字,更生動直觀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宏偉景象,這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帶領學生沉浸式開展課文研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利用微課教學,助力學生的自主思考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完全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而信息技術的引入能夠為生本課堂的建設提供支持,借助微課視頻資源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進行高質量自學。例如,在講解《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結合微課視頻的立體化呈現,讓學生能夠準確復述故事,并且深刻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內涵。教師在初讀課文初步了解和掌握文章知識點后,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制作具體的學習任務。包括在課文中小女孩共點燃了幾次火柴、每次火柴的出現伴隨著哪些幻想、這些內容又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等。以微課視頻和具體任務為導向開展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更主動的思考探究,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利用微課視頻開展課程教學,還能便利師生、生生互動,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制作小組答題的競賽模塊。各小組以搶答的形式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正確的小組可得一分,回答錯誤不得分,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各小組的得分數量,為學生兌換相應的獎勵。這種活動形式不僅能夠增強課堂教學活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微課視頻總結本節課的教學主旨,或者帶領學生再次觀看微課視頻中的動畫內容,讓學生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寫一篇讀后感。這種形式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也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三)應用網絡平臺,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語文教學實踐,需要教師發揮信息技術豐富便捷的信息獲取優勢。例如,在講解神話故事類課文后,教師可以布置資料搜集的相關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后結合互聯網平臺搜索其他相關的神話故事,并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在下一節課上分享。在拓寬學生知識眼界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信息搜集整合和復述能力,還能在資料搜集中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再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端午粽》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平臺,為學生展示我國端午節的習俗粽子的起源,以及屈原的個人事跡。在課文內容講解完畢后,教師還可以設置拓展性問題,帶領學生思考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劃龍舟,并啟發學生查找與端午節特定習俗、飲食、運動、休閑相關的內容進行討論。這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本篇文章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也能夠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
六、結束語
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能夠推動語文課程改革,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拓展教學方法,增強自身的教學技能和信息素養。教師要全面了解本班學生的學情,結合教材內容和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利用信息化技術,結合多媒體技術、微課技術、線上學習平臺等多種技術手段,不斷創新語文教學形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教學進步和學生發展雙重目標。
作者單位:董曉飛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南街小學
參考文獻
[1]吳慧.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讀寫算, 2024,(02):83-85.
[2]徐立華.核心素養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2023,(12):27-29.
[3]肖若蘭.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中國新通信, 2023,25(15):176-178.
[4]劉曉玲.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中國新通信, 2021,23(24):170-171.
[5]朱俊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教學思考[J].新課程,2021,(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