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程蕊?秦楠
【摘要】繪本資源對于促進幼兒邏輯思維、口語表達、閱讀理解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文章簡要闡述了繪本閱讀對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積極作用,并從多視角出發,探討利用繪本資源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繪本閱讀;幼兒;語言能力;策略
作者簡介:楊露(1991—),女,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直中心幼兒園。
程蕊(1996—),女,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直中心幼兒園。
秦楠(1993—),女,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直中心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要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繪本閱讀是幼兒閱讀活動的主要形式,趣味十足的繪本故事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可將語言培養目標融入繪本教學中,提供幼兒感興趣的繪本資源,助其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表達能力和傾聽意識,充分發揮繪本在幼兒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一、繪本閱讀對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積極作用
繪本閱讀雖然以圖像閱讀為主,但同樣具有語言性特點,完美契合幼兒的閱讀心理,對于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1]。結合幼兒的語言發展特點及繪本教學價值,組織繪本閱讀活動,能有效擴充幼兒的語言儲備,增強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擴充幼兒語言儲備,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繪本閱讀材料以圖像表達為主,文字敘述相對較少。然而,這并未削弱其語言方面的教學價值。實際上,繪本的這種特點,反而有助于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具體來說,大部分繪本的語言文字精煉且簡單易懂,頻繁地重復固定的句式。這種句式與3—6歲幼兒的語言發展特點完美契合,能夠幫助幼兒快速掌握和體會某一詞匯的含義或句式的使用情境。通過開展講述畫面、閱讀繪本、構思情節等活動,幼兒能夠準確使用詞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綜上所述,幼兒繪本閱讀材料雖然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但其所具有的語言教學價值不容忽視。通過閱讀繪本,幼兒可以擴充語言儲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為語言能力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激發幼兒閱讀興趣,建立良好語言習慣
教師可通過講述繪本故事的方式,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使幼兒建立良好的語言習慣。閱讀繪本時,幼兒在提取畫面信息、閱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將信息有效串聯起來,能夠使邏輯思維得到發展,獲得全新的語言經驗。久而久之,幼兒便能學會梳理事件中的因果關系,有序講述事件,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三)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發展想象和創造能力
幼兒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要有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繪本畫面色彩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有趣,為幼兒想象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絕妙的教育契機。通過閱讀繪本文字,結合繪本插畫,幼兒能在腦海中提煉畫面信息、整合文字信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此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也會隨之發展。
二、利用繪本資源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復述故事內容,掌握句子結構
繪本以其文字少、圖畫多的特點,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有限,認知水平不高,所儲備的語言經驗也不足,口語表達能力正處于發展期。中、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具有語序并列、語句簡單的特點[2]。基于此,在利用繪本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時,教師可選擇一些語言簡單、趣味十足的繪本故事,鼓勵幼兒自主閱讀并跟讀故事內容;重點講解關鍵句,使幼兒掌握句子結構,能夠把聽過的故事或看過的圖書復述出來。
以繪本故事《誰咬了我的大餅》為例,故事中,小豬的大餅被偷偷咬了一口,以“圓圓的咬痕”為線索,小豬詢問不同的動物朋友,發生了趣味十足的故事。“xx,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這句話貫穿了整個故事。在引導幼兒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基于故事內容向幼兒提問:“小豬順著小路走呀走,他遇見了小兔子,他會對小兔子說些什么呢?”結合繪本內容,幼兒學會用“小兔子,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回答教師的問題,掌握句子的結構和使用情境。
再如,在中班幼兒的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可選擇具有關聯性的繪本,讓中班幼兒分析繪本之間的關聯,將已有學習經驗遷移運用,豐富幼兒的語言經驗。例如,閱讀完繪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后,中班幼兒學會運用“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與“有點緊,不過還挺好看的吧?”這兩個句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基于此,教師為中班幼兒準備了另一本繪本《鼠小弟的又一件小背心》,并創設了閱讀情境:“鼠小弟的媽媽為他準備了一件新的小背心,鼠小弟將小背心借給了鼠小妹,猜一猜這次發生了什么故事?”隨后,教師讓幼兒自行閱讀繪本,將“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與“有點緊,不過還挺好看的吧?”這兩句話遷移到本次繪本閱讀活動中,鼓勵幼兒表達,以促進中班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問題引導,猜測故事情節
繪本畫面精美,故事情節曲折有趣,反轉的情節或畫面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基于繪本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引導,讓幼兒結合繪本插畫猜測故事情節,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有效發揮繪本資源的作用[3]。
例如,繪本《森林面包店》故事情節有趣,其中包含田鼠、松鼠、刺猬等多個角色形象。在閱讀活動開始前,教師可結合繪本封面向幼兒提問:“認真觀察封面,你看到了什么?猜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他在做什么?”引導幼兒說出“田鼠”“面包店”“森林”“跑步”“不開心”等關鍵詞,掌握故事的主要情節。帶領幼兒閱讀完繪本后,教師還可提出總結性問題,如“繪本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讓幼兒總結、概括繪本內容,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故事情節的印象,發展幼兒的總結和概括能力。
在后續閱讀活動中,教師在帶領幼兒閱讀繪本故事時,都可引導幼兒認真、仔細、全面地觀察插畫內容,通過讓幼兒對故事情節進行猜測,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看圖片講故事,提高語言素養
雖然部分基礎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幼兒已能獨立完成閱讀任務。但大部分幼兒由于思維發展不夠成熟,尚不能完全理解故事情節及走向。對此,教師可挑選一些無字繪本資源,引導幼兒分析插畫,提取信息,并鼓勵幼兒“看圖講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情節,激發幼兒的聯想和想象,促使幼兒完整、全面地理解故事情節,加深對故事情節的印象[4]。
例如,繪本《大樹搖一搖》畫面簡潔明了,充滿童趣,故事性極強,全書只有一句話—“我要吃掉你!”其講述了一只藍色的小老鼠想要吃樹上的果子,他搖一搖大樹,樹上掉下了一只狡猾的狐貍;小老鼠爬到樹上,樹下又出現了一只野豬……簡潔的畫風與趣味的故事情節,為幼兒預留了無限想象空間。
教師可鼓勵幼兒根據繪本插畫向同伴或教師講述故事內容,提升口語表達能力。此外,《黃氣球》《紙舟》《掉落的禮物》《會飛的帽子》《兒童的季節》《雪人》《不可思議的旅程》《蘋果與蝴蝶》等無字繪本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采取同樣的方法,讓幼兒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積累語言經驗,實現語言能力的提升。
(四)結合年齡特點,科學選擇繪本
繪本通常具有畫面豐富、情節有趣等特點,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觀察3—6歲幼兒可以發現,幼兒們雖然年齡差距不大,但各個階段幼兒的發展特點卻存在差別。基于此,在運用繪本資源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時,教師應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各個學段幼兒的學習特點,科學選擇繪本資源,確保閱讀難度符合幼兒的學情,確保各個層次的幼兒都能從中獲得發展。
例如,在挑選小班幼兒的繪本資源時,教師要選擇畫面內容簡單、易于幼兒理解的繪本,如《大衛,不可以》《大衛上學去》《我先!我先!》《誰的腳印?》等繪本畫面元素少且情節簡單,具有一定的教育寓意,適合小班幼兒閱讀。
在挑選中班幼兒的繪本資源時,教師可選擇語言文字更多、畫面內容更為豐富的繪本。如《一園青菜成了精》《神奇雨傘店》《爺爺一定有辦法》《牙婆婆》等。教師可引導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梳理故事情節的因果關系,發展中班幼兒的思維能力。
在挑選大班幼兒的繪本資源時,教師可挑選故事情節更曲折復雜、畫面內容更為豐富的繪本資源,如《如果嗅嗅丟了》《驢小弟變石頭》等,或是以詢問大班幼兒感興趣的繪本的方式為其提供相應的繪本,以達成預期教學目標。
(五)結合故事情節,進行角色扮演
繪本中奇思妙想的故事及充滿想象力的畫面,與幼兒想象力豐富、思維跳躍的特點相吻合。基于繪本的這一特點,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游戲,以游戲點燃幼兒的閱讀興趣,讓幼兒在玩樂中發展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繪本故事《熊貓百貨商店》中先后出現了小松鼠、大象伯伯、河馬先生、兔子小姐等角色。教師可將四名幼兒分成一個小組,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演繹繪本故事。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讓幼兒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對話,理解詞語含義。比如,在演繹“大象伯伯買皮帶”這段情節時,教師可引導幼兒模仿大象伯伯“搖搖晃晃”“挺著大肚子”的步伐,說出角色臺詞“這個皮帶怎么這么短?系不上我的褲子”。幼兒通過在角色扮演游戲中演繹繪本故事,模仿角色對話,能夠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提升語言能力[5]。
結語
綜上所述,繪本閱讀對于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教師可科學挑選繪本資源,充分發揮繪本的價值和作用,立足幼兒的學習特點,創設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幼兒在繪本閱讀活動中積累豐富的語言學習經驗,提升綜合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春蘭.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30):73-76.
[2]吳孝媛.繪本在幼兒語言教學中的價值及應用[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4):230-232.
[3]張學禮.繪本教學中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策略[J].讀寫算,2022(16):43-45.
[4]楊玲清.基于繪本的幼兒園語言教學實踐策略[J].亞太教育,2021(24):161-163.
[5]馬曉麗.繪潤生活 語溢童年:繪本在幼兒語言活動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1(3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