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閱讀內容、提升閱讀能力。文章從整本書閱讀的概念和特征出發,探討了整本書閱讀與單篇閱讀、課外閱讀、名著閱讀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如何通過閱讀前的準備、閱讀中的閱讀氛圍營造以及閱讀后的教學過程優化等策略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閱讀教學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發展思維、提升素養的重要途徑。新課標指出,要“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而整本書閱讀正是落實新課標理念、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整本書閱讀是指學生對一整本書進行深入、系統、全面的閱讀,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更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因此,如何有效指導小學語文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概念和特征
整本書閱讀,指的是學生通過相對完整的時間,對某一特定的書籍進行系統、全面的深入閱讀。整本書閱讀不僅要求學生從頭到尾理解書籍內容,更要求學生對書籍整體結構和內在邏輯的把握。
從特征來看,整本書閱讀與單篇閱讀、課外閱讀和名著閱讀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也有很大的區別。整本書閱讀與單篇閱讀有著顯著區別。單篇閱讀聚焦整本書中的某一特定章節,閱讀視野和思維含量相對有限。相比之下,整本書閱讀的文化視野更為開闊,內容含量更為豐富,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全面。因此,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觀點、邏輯和表達方式,進而提升思維品質和閱讀理解能力。
整本書閱讀與課外閱讀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課外閱讀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之外,根據自身興趣選擇閱讀材料進行閱讀的行為。課外閱讀方式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但缺乏系統性和深度。整本書閱讀則要求教師在專門的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開展深度的、系統性的閱讀。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整本書閱讀與名著閱讀之間也有一定的區別。名著閱讀主要是指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重點在于對文學價值的挖掘。而整本書閱讀不局限于文學作品,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書籍,如學術著作、人物傳記等。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信息,豐富閱讀體驗和知識儲備。
二、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實施策略
(一)閱讀前:做好閱讀準備
1. 明確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環節。例如,在《魯濱遜漂流記》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確保目標既具有挑戰性,又符合學生實際。對《魯濱遜漂流記》這一經典文學作品,教學目標的制訂包括理解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探討主題思想等。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等方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魯濱遜的性格特點、探討其在孤島上的生存策略等,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通過魯濱遜的冒險經歷,引導學生認識到勇敢面對困難、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堅韌品質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整本書閱讀教學還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共鳴,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情感表達。在《魯濱遜漂流記》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自己身處孤島的情境,感受魯濱遜的孤獨與堅韌,從而增強對文本的情感體驗。
2. 精選教學內容,注重整體規劃
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學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挖掘其內在的教育價值,選擇能夠凸顯文本核心價值的教學內容。例如,《少年中國說》作為一篇充滿激情與豪情的經典篇章,其核心價值在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因此教師可以將其作為精選內容,展開整本書閱讀教學。教學內容應圍繞愛國主題,重點講解文中的關鍵段落和詞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所蘊含的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使命感。整本書閱讀教學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整體規劃,確保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例如,在《少年中國說》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礎;通過朗讀、講解、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感,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安排相關的閱讀材料和實踐活動,如閱讀其他愛國主題的文章、組織愛國主題的演講比賽等,以鞏固和拓展學生的學習成果。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實施差異化教學。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需要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思考;對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則應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和閱讀技能培養。
(二)閱讀中:增強閱讀氛圍
1. 組織閱讀比賽,提升閱讀動力
閱讀比賽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比賽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從而增強自信心,進一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喜愛。例如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作為切入口,組織閱讀比賽。《小英雄雨來》是一篇富有教育意義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在閱讀比賽開始前,教師應明確比賽的規則和目標,確保每位學生都能了解比賽的要求和評判標準,在閱讀過程中更加關注文本細節,提升閱讀質量。教師根據《小英雄雨來》的章節,將比賽分為多個階段,每個階段結束后,進行小范圍的評比和獎勵,以保持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動力。除了傳統的書面測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評比,以全面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團隊合作能力。在比賽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鼓勵,肯定學生的閱讀成果;同時針對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具體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2. 加強家校合作,彌補課堂短板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育者。加強家校合作,將整本書閱讀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家庭,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時間和機會,還能夠增強家長對學生閱讀的關注和指導,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這相較其他形式的閱讀整本書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更加全面。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難以充分閱讀和深入理解整本書,因此,加強家校合作,充分利用家庭資源,能夠大幅降低教師的課時壓力,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通過建立家校閱讀共享平臺,教師可以定期推薦適合學生年齡段的閱讀書目,引導家長和學生共同選擇閱讀材料。同時家長和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分享閱讀心得和體會,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要鼓勵家長和學生一起制訂家庭閱讀計劃,設定閱讀目標和獎勵機制;組織家庭閱讀分享會,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展示閱讀成果,提升學生的閱讀自信心和表達能力。為了提高家長的閱讀指導能力,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參與閱讀指導培訓活動。通過培訓,家長可以了解閱讀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學習如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等,從而提升家校合作的成果。
3. 借助現代科技,豐富閱讀形式
現代科技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科技手段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如電子書、在線數據庫等,便于學生隨時隨地獲取閱讀材料。科技手段能夠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如學生通過電子白板進行課堂討論、提高參與度。科技手段還能夠創新教學方式,如教師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在模擬的文學場景中體驗故事情節,提升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和實踐現代科技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三國演義》整本書的相關情節和人物關系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同時電子白板還可以用于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發表對諸葛亮草船借箭策略的看法,增強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另外,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段,可以通過播放草船借箭的影視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諸葛亮的智慧和膽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圖片展示三國時期的兵器、服飾等歷史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由此可見,現代科技手段為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師應用電子白板和多媒體等技術,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
(三)閱讀后:優化教學過程
1. 開展課后討論,總結閱讀成果
課后討論是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討論,學生可以交流閱讀心得,分享對書中人物、情節和主題的理解,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同時討論還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例如,在《水滸傳》整本書閱讀教學后,學生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增加對整本書的理解深度。在開展課后討論之前,教師應明確討論目標,確保討論內容緊扣閱讀主題。目標包括分析書中人物性格、探討故事情節發展、理解作品主題等。教師應根據閱讀內容和討論目標,設計具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如“如何看待《水滸傳》中宋江一心想要被招安”的問題,借助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在課后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辯論賽,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讓學生針對“高俅被抓上梁山后,林沖該不該殺死高俅”這一主題展開辯論。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小組討論后,再進行全班交流,分享各組的討論成果。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確保討論不偏離主題。討論結束后,教師應總結學生的閱讀成果,指出討論中的亮點和不足,為后續閱讀教學提供參考。
2. 明晰評價標準,完善教學評價
評價標準的明晰化是確保整本書閱讀評價客觀性和公正性的基礎。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明確閱讀能力的具體指標,如閱讀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等,并針對這些指標制訂詳細的評價標準。標準應涵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思維邏輯的清晰度、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以及情感態度的恰當性等方面。通過明確標準,教師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避免學生的主觀臆斷和片面評價。完善整本書閱讀評價需要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和手段。除了傳統的筆試和口頭提問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觀察記錄、作品展示、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來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例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記錄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深度以及思維活躍度;通過學生的作品展示來評估他們的創造性和表達能力;組織小組討論來考查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素養。
此外,閱讀評價的完善還需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過程性評價關注的是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表現和發展,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逐步提升閱讀能力。終結性評價則是對學生一段時間以來閱讀成果的總結,它側重評價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師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閱讀進步和教學效果。
三、結語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實施需要多方面的策略支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策略,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同時在教學中,還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最終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未來,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研究還需要不斷深入。如何打造線上整本書閱讀課堂、如何促進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的高頻互動等問題,都需要相關人員的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姜雪燕,邢明.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實踐探索[J]. 讀寫算,2024(27):42-44.
[2] 程倩潔.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策略[J]. 語文世界,2024(22):56-57.
[3] 李倩蓉.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教育界,2024(20):53-55.
[4] 宋帥丹. 推進整本書閱讀為兒童成長“啟航”[J]. 小學生:中旬刊,2024(07):145-147.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