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平 王爽 潘鵬華
【摘要】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是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將其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有利于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而且有利于涵養大學生的精神氣質,進而堅定文化自信。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主要有:打造紅色理論課堂和網絡平臺、拓展紅色實踐活動體系、營造紅色校園環境、完善多部門聯合育人機制。
【關鍵詞】遼寧“六地”紅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實現路徑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1]。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形成的先進文化。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是在遼寧地區形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主要包括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時代價值。因此,要利用好“六地”紅色文化,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跟上遼寧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步伐,增強思政課的效果。正如國家領導人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六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有利于思政課堂內容的拓展,而且拓寬了思政課的渠道,對于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傳播紅色文化,豐富教學內容
遼寧“六地”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正好契合了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思政課程的內容。在此過程中,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并潛移默化地接受本地的紅色文化,例如,雷鋒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愛國精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學生銘記于心并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
(二)有利于豐富教育形式,優化育人環境
教育形式是否多樣性直接關系著課堂效果的好壞,多樣的教育形式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效果,遼寧“六地”有許多紅色實踐基地,這些實踐基地為思政實踐課的展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多樣的形式。學校紅色實踐活動的展開,有利于在校園形成良好的紅色氛圍,有利于大學生地健康成長。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提供優良的條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價值理念
(三)有利于涵養精神氣質,堅定文化自信
國家領導人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3]。大學生的精神氣質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良好的精神氣質有利于促進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落后的精神氣質阻礙國家的發展和進步[4]。紅色文化有利于涵養大學生的精神氣質,激勵大學生不斷努力奮斗。當今,由于受到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只注重金錢、享受,并且想要“躺平”,遼寧紅色文化中的抗戰精神展現出的革命烈士不怕犧牲的精神能夠激發大學生前進的動力。學生在學習抗美援朝精神的時候,能夠真實地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發生的背景和過程,并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二、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一)打造紅色課堂,豐富育人內容
遼寧“六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堂創造性地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豐富思政課堂的內容,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紅色”新人,實現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通過打造紅色理論課堂和網絡課堂,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構建生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紅色文化故事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講述方式發揮出了激勵人不斷前進和努力奮斗的作用。教師不僅要詳細了解遼寧過去的紅色資源,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前的熱點事件去弘揚紅色文化。教師要靈活運用紅色文化,用好新時代的紅色案例,讓學生源源不斷地汲取紅色力量。教師要豐富課堂形式,一是打造紅色理論課堂,教師根據思政課程的不同特點,將紅色文化有針對性地融入每一堂思政課,教師要認真搜集和學習遼寧的紅色文化,并從中汲取紅色文化的精髓,使其轉化成大學生努力奮斗的精神支撐。教師要注重宣傳典型的紅色人物,在大學生了解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對典型英雄人物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讓大學生在了解事跡的過程中將其革命精神轉化為自身的力量之源,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紅色文化,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紅色文化知識體系,而有利于矯正學生“躺平”的想法,促使其不斷努力奮斗。二是打造紅色網絡課堂。利用現代發達的網絡技術,打造特色的、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遼寧紅色文化網課,利用學校的微博、公眾號、官網等平臺,大力宣傳網絡紅課,擴大紅課的影響力,并且利用各種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使網絡紅課和理論紅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育人的作用。
(二)拓展紅色實踐活動體系,豐富育人形式
實踐作為一座橋梁,將學生的理論外化為行為,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僅需要完整的理論教育,而且需要多樣的實踐活動[5]。高校在社會中承擔著培養人才和進行科研的任務,并針對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不斷地創新教育實踐的任務。一方面,開展豐富多樣的紅色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在課堂中進行實踐主題活動,通過學生自選人物,例如,雷鋒、楊靖宇、趙一曼等人,采用話劇、PPT等形式展現英雄人物的故事,搜集材料、講授和表演的過程,領會紅色精神。學校也可以多開展紅色系列活動,例如紅色知識競賽、紅色精神創意宣傳、紅色場館攝影賽等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并學習他們的精神。另一方面,進行校外紅色實踐活動。利用假期時間,設計好紅色路線,組織學生去“六地”進行紅色游覽,并將其分成小組建立本小組的公眾號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號,記錄當天的游覽心得,并按照瀏覽量和點贊數進行相應的獎勵,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探索興趣,增強紅色游的實踐效果。通過多樣的實踐形式,將紅色理論和紅色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習紅色知識的同時,體悟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將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三)拓寬傳播渠道,營造紅色育人環境
高校校園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校園紅色文化氛圍是否濃厚直接關系著高校育人的效果。因此,要舉辦多樣的紅色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環境。學校可以通過展板、宣傳欄和電子屏等方式全方位宣傳紅色文化。學生可以通過良好紅色環境的熏陶,不斷地接受啟迪,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學生要成立紅色文化宣傳社團,高校社團是高校學生自發組織成立的,是高校學生課堂的重要補充。紅色文化社團定期學習英雄事跡,在自由的學習會上,讓同學們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總結存在的疑惑,在課上與思政教師和相關專家學者討論學習,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加深大學生對遼寧英雄人物的了解,并學習這些英雄身上的革命精神,堅定愛國主義情懷。
除此之外,還要定期在校園舉行紅色文化節、開展“六地”紅色文化知識競賽、假期進行紅色實踐活動、在圖書館設置紅色文化圖書展,在學校的報紙刊物、校園廣播、宣傳平臺放置紅色文化宣傳手冊、定期利用電子大屏播放紅色話劇、電影、電視、歌曲等形式,全力營造濃厚校園紅色文化氛圍,發揮好高校環境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四)多部門聯合發力,完善育人機制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師和學校各部門完善獎勵機制,暢通各個渠道,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首先要建立物質和精神的獎勵機制。在物質方面設立專項資金去支持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傳承,組建專業團隊,定期進行匯報,對于表現好的給與資金傾斜,激發教師的熱情;在精神方面,學院和學校對于表現積極的,頒發各種獎項,例如,一等獎、二等獎和優秀獎等,以此表彰其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學校各部門完善保障機制[6]。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需要聯合發揮黨委、團委和教務處等部門的綜合作用,為紅色文化的融入提供組織機構保障。黨委要出臺相應的文件,給與政策支持;教師舉辦相應的活動需要購買相應的材料,這就需要財務部門給與行營經費方面的支持;同時學生基本每天都有課程,想要順利舉辦活動就需要和教務處協商調課,給與時間上的支持;活動的舉辦還需要車輛和基礎物資的支持,這就需要與后勤部門進行協調,只有教師和這些部門共同協商和努力,才能保證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同時需要各部門完善反饋機制。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理論知識、情感共鳴、堅強意志和外在行為。對于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查,可以通過寫結業報告和閉卷考試的方法進行。對于外在行為的表現,可以根據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的表現在評定,例如學生能否自愿做到服務別人,能否自覺參加學校自愿者組織的志愿活動等。二是要在過程中不斷豐富反饋的評價主體。對于反饋主體的選擇,一定要掌握足夠的評價方面的知識,應該把教師、學生、家長、領導和紅色文化負責人都納入評價主體,這樣才能更加公正合理。
總而言之,紅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它與思政教育有高度的契合性,對于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紅色網絡平臺,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打造紅色理論課堂,舉辦豐富的實踐活動,完善紅色活動應用機制,完成立德樹人的人物,培養新時代的優秀青年。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習近平在視察南京軍區機關時強調: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1).
[3]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4-17.
[4]李雯雯,柯文進.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研究[J].人民論壇,2022(22):115-117.
[5]盧蔡,程世利,楊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體系研究[J].2022(22):60-62.
[6]易金華,鐘聲.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的理論認知與實踐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3(1):145-150.
【基金項目:2023年沈陽醫學院“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2023.9已立項);2022年沈陽市大學生思政專項“基于醫學生能力培養的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改革”(SDSZ-2022-081);2022年度河北北方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究-以河北北方學院為例”(XJ2021053)】
(作者簡介:李紅平,沈陽醫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王爽,沈陽醫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潘鵬華,河北北方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