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賽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人文性,除了文學特性外,還包括思想價值觀方面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德育功能。畢竟小學生年齡較小,心理智力不夠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夠健全。在教學中,很有必要通過相應的故事,借助語文學習,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從實際來看,不少語文教師雖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其在教學中大多采用空洞說教的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果適得其反。本文結合實際,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強調三維目標,除了明確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外,還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少教師在教學中,要么忽視,要么蜻蜓點水,一筆略過。這樣的思想品德教育,收效甚微。要讓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顯著,教師就必須重視課堂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真研讀新課標,研讀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在幫助學生完成語文課堂學習內容、落實單元要素的同時,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比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七月的天山》主要介紹天山的美景。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熱愛國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確定為課堂情感價值觀這一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相關畫面、視頻等,呈現天山各個季節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愛國情感;通過示范朗讀、自由朗讀等多種形式,有機滲透思想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采取激發興趣、朗讀等策略,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落實了單元要素,解決了“滲透哪些內容,采取何種方法滲透”等問題。
相對而言,小學語文教材編排較為靈活,文本內容較少,而且還穿插大量插圖,這種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選擇思想品德滲透內容,還是選擇滲透方法,都必須結合學生實際,采取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策略與方法,讓教材中隱含的思想價值觀念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三觀。
比如,《狐假虎威》《鷸蚌相爭》這兩則寓言,相比童話而言,故事簡單,寓意深刻。教師如果僅僅讓學生自己學習,他們也許能夠讀懂寓言,但對寓意的理解并不深。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播放相關動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指導他們討論動物的性格特點,引發他們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寓言與童話之間的區別,繼而了解到鷸蚌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否則只有漁翁一個人得利。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寓意,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做人的道理。
小學語文教材中含有德育元素,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細致分析文本思想,借助相應的故事、人物描寫,挖掘相關的思想品德元素;如有可能,教師還應適度拓展,讓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在學生進行課堂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能讓他們無形之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教材是他們進行德育的最好素材,而語文課堂又是他們接受德育的最好陣地。教師需要與文本內容進行深度對話,結合學生實際,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材中隱藏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引導他們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針對小學教材中的一些經典課文,比如描寫大自然的有《爬天都峰》《富饒的西沙群島》等,這些課文都包含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還有描寫人物的課文,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狼牙山五壯士》等,包含了作者對這些人物的肯定和贊美之情。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在更深層次與文本進行對話,有目的、有計劃地挖掘其中隱藏的思想情感,適時滲透相關的德育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密切。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他們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換句話說,組織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最終是為了他們將來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材中不僅含有相應的語文知識,而且還包含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教師可以以課文內容為基礎,結合生活,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積極創設情境,搭建平臺,引導他們嘗試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比如,教學《司馬光》這篇課文,不少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司馬光小時候非常聰明機智,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沉著冷靜,快速處理問題。但是,不少學生僅僅停留在認知的層面,未能與生活相聯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假設學生在野外遇到馬蜂追趕怎么辦?如有條件,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馬蜂的生活習性,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鼓勵他們學習司馬光沉著冷靜的做事方法,嘗試利用馬蜂的特點,用手揮舞衣服或者其他的東西并將其扔向遠方,以此吸引馬蜂的注意力。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幫助他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統編教材中的單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學生表達能力的體現。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師生互動、小組合作、隨文練筆等策略,給學生搭建表達平臺,讓學生很好地學習課文中的相關知識,接受文本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比如,教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動態的《清明上河圖》,幫助學生在頭腦里形成一種動態景象,鼓勵他們發揮想象,穿越時空,“回到”北宋汴京,感受北宋都城的繁華景象,培養他們正確的歷史觀,增強民族自豪感。
總而言之,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標,積極與教材編者對話,積極搭建平臺,創設情境,將思想品德內容巧妙滲透到教學中,在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也能有效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