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玥
總分段式是三年級教材中出現較多的構段方式,最適合學生模仿寫作。在教學中,教師需從總分段式出發,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分析、揣摩典范的總分段式文本,在有效建構中探索總分段式的理解方法和表達特點,掌握用總分段式進行自主表達的路徑。
文章的段落是由句子組合而成的,常見的構段方式有承接、并列、遞進、因果、總分等;其中,總分段式是學生在閱讀中最容易識別的段落結構,因而適合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列為重點學習對象,讓學生在熟悉總分段式之后,舉一反三,逐漸學習其他段式。學生很容易看出總分段式的特點,但是,這個特點只是外在形式。學生學習總分段式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分說的內容與總說的對接,二是分說內容之間關系的梳理,既指向總說的目標,又從不同側面體現總說要求。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文中,出現了多個總分段式,適合學生從中學習總分構段方式。教師可以選擇課文第2自然段,組織學生認識總分段式的基本特點:首先是讀讀自然段中的每個句子,注意每個句子講了什么意思,合在一起主要是講什么意思的,思考自然段中哪個句子能夠表達這個意思,這樣就從表達意思上初步認識了課文的第一個句子與其他句子的不一樣,它能夠概括整個自然段要表達的意思。其次是研讀第一個句子中哪個詞語具有概括的意味,學生討論的是“顏料”和“五彩繽紛”這兩個詞語,其中,“顏料”本身不能顯示出有很多種,而“五彩繽紛”就指向了有很多種顏色,這樣的詞語用在句子中,就能夠使句子具有總括的作用。再次是其他句子中哪些詞語與第一句的“五彩繽紛”相對接,也就是后面的句子中具體說出了哪些顏色形成了五彩繽紛的效果。學生結合具體語段,從總說與分說兩個層面來認識總分段式的特點,學習效果很明顯。
學生對總分段式的學習與運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反復學習、不斷實踐才能獲得鞏固與強化。換言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捕捉文本中適合進行總分表達的空白,讓學生通過補寫相關總分段式內容,使學生對總分段式有深入的理解與把握。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課文第5自然段中通過泡泡提示語“我發現這段話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來對接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實際上,自然段中的關鍵語句就是總寫。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后,教師抓住這一自然段中的句子“島上有一片茂密的樹林,樹林里棲息著各種海鳥”,讓學生說說句子中的哪個詞語具有總說的意味,學生指出“各種”就是有好多種,教師順勢呈現用“西沙群島的鳥”為詞條搜集的資料(燕鷗、白鰹鳥、軍艦鳥、海鷗、繡眼鳥等),再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句式,補寫出“樹林里棲息的各種海鳥”。如有的學生用常見的“有的……有的……”句式寫,有的學生按照鳥的體形大小的順序寫,有的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順序寫,都體現出了總分段式的表達特點。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課文第4自然段中的第2個長句子中的4個“有的……”句式摘錄出來,讓學生加上一個合適的總寫句,比一比誰寫的句子最能概括4個“有的……”內容。這樣的補寫訓練,能夠讓學生對總分段式的認識更深刻。
學習總分段式,閱讀理解僅僅是輸入性的積累,讓學生靈活自主地將積累的知識與方法遷移運用在表達實踐中,才是最終的目的。當然,隨著總分段式學習的推進,教師還需要隨機拓展不同表達形式的總分段式,如總分總段式和先分后總段式等。如三年級下冊的《荷花》,課后安排的小練筆是:“第2自然段寫出了荷花不同的樣子,仿照著寫一種你喜歡的植物?!庇行┙處煵患又笇?,讓學生自己照著去寫,結果學生寫不出段式特點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小練筆中包含著總分段式的訓練要求,確定總寫的句子是“白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分寫的句子由三個“有的……”組成。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懂得了需要先寫出總述句,再寫出相對應的分述句,表達的結果以總分段式呈現出來,充分體現出學以致用的效果。
總之,教師需要重視引導三年級學生認識、理解和運用總分段式,讓學生學會基本的構段方法,打好構段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