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紅梅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將單元內的課文分為精讀與略讀。略讀課文教學強調“教”的略,卻離不開“教”,只不過所“教”的是指導學生進行精學,即在學生自主學習覺得乏力的關鍵處進行指點,真正發揮略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的價值。下面以《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為例,探索如何在略讀課文中開展必要的精學活動。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所在單元安排學習的精讀課文有《古詩三首》《紙的發明》《趙州橋》,還安排了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共同體現傳統文化的人文主題,承載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
統編教材中的略讀課文前安排有學習提示,體現編者對略讀課文的自主學習要求。《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學習提示中提出了兩項要求:一是“說說為什么《清明上河圖》會名揚中外”,指向的是人文主題的理解,需要學生從傳統文化影響力上去理解與把握;二是“結合課文內容與圖畫,向別人介紹《清明上河圖》”,具有實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特點。從這樣的自主學習要求看,學生對課文題目中的“畫”——《清明上河圖》的了解是繞不開的學習內容;在本課學習中,學生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需要圖文結合,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價值則需要搜集相關資料。
從上述梳理中可以看出,在本單元精讀課文《紙的發明》《趙州橋》中,學生知道了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方法,在學習《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時,需要將這一方法進行遷移運用,實現對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鞏固與強化。以此來觀照學習提示中的兩個要求,其中“結合課文內容與圖畫,向別人介紹《清明上河圖》”適合遷移運用精讀課文學習的方法;但“說說為什么《清明上河圖》會名揚中外”因與本單元安排的綜合性學習要求相關,而綜合性學習又是第一次出現的學習板塊,且屬于隨文安排的,因而需要教師從不同層面進行必要的指導。基于這樣的考量,教師就需要結合課前學習提示的要求,確定本課精學的目標:選擇課文中一個段落,指導學生看看作者圍繞哪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了,如果讓你向別人介紹這一段落的內容,你會圍繞這個意思怎樣做到說清楚;搜集《清明上河圖》的相關資料,分國內影響和國外影響進行分類整理,體現該畫的文化影響。
學習一篇略讀課文,從習慣培養來看,教師需要讓學生自主閱讀課前學習提示,確定本課在本單元學習中承載的目標任務。之后,學生進入課文的自主閱讀環節,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逐步落實略讀的目標任務,最后進入精學階段。
在《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中,課文重點從“畫上的人物”“畫上的街市”和“橋北頭的情景”介紹了畫面的內容與特點。教師指導學生選擇一個自然段進行自主學習,弄明白作者寫清楚畫面內容、特點的方法;接下來,學生自主思考:自己怎樣向別人介紹畫面中這一方面的內容,即把文本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表達內容,并在小組內嘗試講述;最后,教師組織學生介紹畫面中的某個內容。通過對同一個畫面內容介紹的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遷移運用在精讀課文中學習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的收獲,如在“畫上的人物”學習中,作者采用總分總的方式,以“好幾百個”和“哪一行的人都畫了”為總說,中間的分說則采用“有……有……有……”的句式表達,學生以此為支架進行介紹,就能夠體現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要求。
至于從傳統文化主題的角度了解課文內容,主要是學習如何圍繞設定的關鍵詞搜集資料,然后分類整理、取舍資料。從學生第一次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出發,即使學生在前面幾篇課文學習中有搜集資料的行為,在本課學習中,根據學習需要,教師還必須組織學生圍繞《清明上河圖》搜集資料,整理與取舍的參考標準:一是課文中缺失的畫面內容介紹,如畫的長與寬,畫面中出現的人物、動物數量;二是從繪畫藝術上看,該畫對后續出現的中國畫的影響;三是從時間上和畫的歷史價值看,該畫在世界上的意義。這樣的學習方法,對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搜集傳統節日資料有一定的啟發作用,體現了精學的特點。
總之,略讀課文教學并不是一略到底的,學生需要通過略讀中的精學實現一課一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