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欣彤
“一課一得”是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直接體現,能夠避免教師在教學中面面俱到,學生走出課堂又什么都沒有留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語用學習活動,讓學生從文本承載的語文知識、學習方法、關鍵能力中,精選一個方面或一個點進行扎實訓練。
在“一課一得”中“得”什么、在何處“得”是值得教師考慮的問題,只有“得”在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上,才是最有價值的收獲,具有不斷發展的潛能。這樣的知識生長點,在文本中就是一個普通的詞語或者一個平常的句子,需要教師善于從中挖掘具有生長意味的種子,植入適宜的語用空間,使其迅速獲得生長的態勢。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位教師抓住文本中的“飽經風霜”一詞開展語用學習活動:先用課件出示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讓學生觀察畫面上父親的臉,用一個詞語形容對這張臉的印象,引導學生說出“飽經風霜”一詞并進行板書;接著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或影視作品中,有沒有見過“飽經風霜”的人,說說具體的印象;之后回到課文學習中,用自己的話說說車夫“飽經風霜”的臉是怎樣的,你透過這張臉看到了什么?魯迅先生從這張臉上讀出了什么,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抓住并非直接描寫魯迅先生的詞語“飽經風霜”,在引導學生理解時,不是拘泥于字面意思的解釋,而是重視對內涵的把握,讓學生借助名畫、聯系已有經驗進行直觀感知,讓詞語以形象感進入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夠給學生留下獨特而深刻的印象;為了強化這一印象,教師又讓學生回到詞語所在的語境中,從多個層面讀出文本中隱含的內容,形成個性化的具有思辨性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不僅是“飽經風霜”一詞的內涵,而且走上了理解詞語內涵的有效路徑。
“一課一得”在文本中的抓手,應具有可操作性。這種可操作性體現在教師引導學生能夠自主發現、自主學習,有一定的規律性,這就是文本中語用學習的著力點所在。一篇課文中,具有操作性的抓手通常體現在文本的表達形式上,如結構特點、語言運用、修辭方法等,這些往往隱含在語言文字表達中,既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捕捉和發現,又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訓練中把握語言規律。如教學《鄉下人家》,一位教師抓住課文的總結句“鄉下人家,……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中的“獨特、迷人”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是以第1、2自然段進行示范教學: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思考作者是如何寫的,把自己的體會批注在一旁;接著在學生交流中指導,在第1自然段的學習中,以“別有風趣”作為獨特迷人的景色,體會作者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表達,在第2自然段的學習中,以“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作為獨特迷人的景色,體會動詞“探”的表達之妙。其次是舉一反三,自主學習課文其他的幾個自然段,從中選擇自己覺得最獨特迷人的畫面,找出獨特迷人的風景,體會寫法并進行批注;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互相評價有沒有找到獨特迷人的風景畫面和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比一比誰的批注具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再次是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抓住文本中具有統攝意味的詞語“獨特、迷人”,在每部分課文中具體感受,理解作者圍繞中心詞選擇材料進行表達的特點,使文本中隱含的這一表達形式得到揭示。
在閱讀教學中開展語用學習,一方面需要把學習目標放在具體語境中進行理解,形成對相關語言文字的深入感知與把握,另一方面還需要設計拓展運用的訓練,內化語用能力。文本中這種具有拓展意味的訓練點,也是重要的語用學習抓手,需要教師通過挖掘并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過孔隙是文本表達的重點內容,孔隙作為連接雙龍洞外洞和內洞的通道,具體特點會引起讀者關注。一位教師以孔隙為抓手開展語用學習活動:開始讓學生根據字面理解“孔隙”的意思,用圖片呈現孔隙很窄小的特點;接著重點指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的,在學生讀描寫孔隙的課文內容后,創設情境“假如你是一名到雙龍洞的游客,乘小船過孔隙時,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先用自己的話說出游客乘小船過孔隙的真實感受,注意說出心理活動內容,再讀讀作者的表達,體會作者表達的妙處;最后教師讓學生遷移運用這種在寫感受中進行具體表達的方法,寫自己游覽過的一處景點的感受,內化語用表達方法。
總之,教師在“一課一得”教學中,要認真研讀文本內容,找到適合開展語用學習的有效抓手,引導學生在語言學習實踐中切實提高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