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文慧
【摘 ?要】在小學階段,班主任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階段,家庭與學校,對學生進行相互的合作管理,成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這不僅可以加強家庭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還能使教育范圍充分擴張,滲透到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此,學校要定期開展家庭相關活動,通過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專題講座等形式,增進學生與家庭成員的溝通,從而實現合作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現階段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共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思路,以供相關學校和家長共同參考。
【關鍵詞】家校共育;小學;班主任工作;策略探討
家校共育,是“雙減”新形勢下提出的針對學生管理的一種全新形式。它打破了以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孤立的狀態,充分凸顯了家校合作的廣泛優勢,從而搭建起與家長溝通交流的平臺。過去家長在忙于生計時,常常忽視了對學生的關心和教育,比如課堂表現情況,是否違反課堂組織紀律,作業能否及時完成等,家長往往只關心學生的成績是否優秀。對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不足,不重視學生思想品行方面的發展,對學生在校生活也了解甚少。而家校共育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改善這種狀況。通過學校向家長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為家長制定教育目標,共同制定學生管理辦法。而家長也能充分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根據學生的狀態變化調整教育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一、小學階段家校共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與家長之間交流的時間不多,沒有完善的溝通機制
學校對家庭的作用需要時間的積淀,是長周期的、慢慢地作用的。從目前已經開展的共育工作看來,學校主動與家長接觸,往往是由于學生在學校犯了錯誤、有了違規違紀行為或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等問題。學校層面希望通過與家長的談話和交流,直接解決學生的問題。這種溝通過程一般以家長了解情況并持續到問題解決為止,溝通時間較短。隨著時間的流逝,問題有可能會再次出現。實際上,學校這種溝通形式很大一部分會將教育責任推給家長們,易疏忽學生發生問題的本質等。有的問題形成時間長,僅靠短期溝通是無法解決的。如果溝通時間不長,或停留于問題表面,就難以挖掘其主要原因。
(二)學校和家庭的交流形式單一,交流頻率低
在大多數小學,家校共育工作主要以校訊通、家長會或者教師家訪等傳統方式進行。學校一般在考試過后召開家長會,整體通報班上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提醒近期活動注意事項。多年來,家長會上大多是教師一言堂,家長們、學生們只負責聽、記的任務,兩者之間的交流并不具體清晰。家長即使了解學生現狀,也很少將實際的問題做多方面的溝通,共育工作也難看到結果。與之不同的,教師家訪則往往有一定的目標,但需要耗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使得教師無暇顧及班級教學和日常管理。同時,家訪時間往往有限,學生的有些問題的改進難做到立竿見影。
(三)以單向傳播為主導,缺乏溝通積極性
家校共育主要在家庭中進行,二者都需要就學生的問題進行全方位的溝通,探究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研究科學合理的處理方案,對一定的教育意見進行深入的溝通。但在現有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其意見的單方面推導并不廣泛,通常是班主任主導,而家長意見同表達受到一定限制。這很影響家長參與度、交流度。傳統的家長會、家訪等大眾教育形式,沒有觸及家校大眾教育發展的深層含義,也無法對學生的成長起到幫助作用。
二、在小學階段家校共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成因
(一)學校和家長的重視程度不足
當前無法實現家校共育、聯合育人的主要原因,是對學校、班主任和家長對聯合育人的價值和必要性缺乏深刻認識。首先,班主任層面,沒有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進一步加強與家長進行溝通的頻率,在與家長共同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明確彼此的職責分工。并通過積極的交流和溝通,促成與家長間的合作教育。不過,目前國內的教育模式比較健全,不少班主任認為這種方式家長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影響不大。基于這種不正確的認識,導致家長的知情權被忽視。其次,家長對自己的教育責任認識不清,了解孩子的主動性變得很低,沒有形成與班主任之間的、更加積極有效的人際溝通反饋渠道。其實,家長對于家校共育工作的作用非常重要。沒有家長的積極參與工作,班主任僅靠自己,很難獲得高質量的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與家長認知不一致
實踐表明,與家長溝通的次數,通常會對與班主任合作教育的效果產生一定影響。如果班主任能及時與家長進行積極交流,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將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一般每學年只開展一到兩次集體的家校共育工作,溝通頻次相對較低。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家長不了解教育相關的理論,憑空而談,沒有經驗可論。二是班主任對溝通問題的認識不足,等問題嚴重才覺得要溝通。雙方都有很多工作任務,對教育規律的認知不一致,導致家校共育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班主任和家長沒有充分落實彼此之間的教育責任和義務
家長不懂教育方法,對學生的很多問題不能產生正確的認識,不能正確理解并積極配合,推卸學生教育的一切責任。部分家長甚至覺得只要把學生送去,所有問題都必須處理好,嚴重忽視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責任。很多家長缺乏專業的教育知識,比如,課后家長有意識地釋放學生生活和學習習慣上的壓力,甚至不言傳身教、放縱學生的不良習慣,最終會導致學生日漸放肆,影響成長發展。此外,教師忙于教學任務,認為對學生的品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責任,與教師無關。上述錯誤觀念,導致班主任和家長之間都沒有做好彼此之間的教育責任和義務,共育也難見效。
三、小學班主任推進家校共育的具體途徑
(一)家校共育,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前
班主任在從事教學工作時,需要鼓勵家長基于學生的認知,對教育教學提出建設性意見。從孩子的角度來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學生會更能接受和喜愛。班主任和家長都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最終目標,發動家長和學校一起參與對學生的教育,教師和家長間的溝通交流次數變多了,教育的效率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班主任可以通過QQ、微信、公眾號平臺等信息途徑,與家長分享學生學習和活動情況。家長可以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為班主任詳細介紹家庭氛圍、家長的教育理念以及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學習情況。甚至可以利用特定家長的工作身份,邀請家長到教室給學生講解工作特點,增進學生對家長本職工作的了解。例如,如果家長是醫務人員,可以請家長詳細介紹常見疾病的治療、預防和傷口護理。如果父母是交警,可以向父母詳細介紹交通法規、道路交通安全知識等。通過家長的教導,學生們不僅可以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具體的生活中去。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辛勞也能感同身受,從而達到健康和諧發展的親子互動。
(二)共同明確家庭教育的目標
在共育過程中,理念不一致,后續工作就會舉步維艱,易引發矛盾,且對學生發展影響不良。所以教師要馬上轉變意識,完善共育的合作理念,與家長共同實現一致的教育目標,即幫助學生身心和綜合素質健康發展的總目標。可以把信息都收集歸檔,制作相關記錄表,了解學生家庭狀況。但是實踐發現,以往記錄的基本信息會有變化,不足以讓班主任詳細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這樣的過時信息,也會給未來計劃開展的家校工作,造成麻煩。為此,筆者重新匯總了學生家庭記錄,增強了學生的個人愛好、氣質、父母工作、身體狀況、家庭經濟主要來源等情況,要求學生在開學時再次做好家庭記錄。此外,作者還建立了每月至少一次主動與家長溝通的規則。
班上的小王同學起初是個乖巧懂事的女孩。但是在進入四年級下半學期,她的性格越來越內向,與同學相處得也不太好。她總是因為一些瑣事而生同學的氣,每次找她談心,她都會有所改善,但很快又恢復了原狀。在每月固定的家庭交流中,小王同學并未提及父親的情況。在小王第四學期的家庭記錄上,筆者發現了“消失的爸爸”的真相。筆者立即聯系了小王同學的母親,讓她告訴自己真實的家庭情況。原來,小王的父母正在鬧離婚。小王和媽媽住在一起。母親疲于養家糊口,總是不自覺地對女兒生氣。小王總是忍著,母親沒有注意到女兒的情緒。筆者建議王媽媽要多角度體察女兒的心理變化,同時控制自己的脾氣,及時給予表揚和信任,減少指責和懷疑,并注意將觀察到的變化及時跟班主任交流商量。同時,筆者也會注意多跟小王聊天談心,告訴她老師知道了秘密。此后,她與同學發生矛盾也不生氣,能夠及時尋找老師的幫助,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慢慢地,小王不開心的頻率減少了,和學生的關系也更融洽了,學習生活的熱情也更明顯了。由此可見,班主任需要有意識地增強家校共育的探索,從而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暢銷的溝通機制,完善家校共育的具體方式
在對小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要正確對待他們的發展階段特點,不能過分關注某些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例如,我們過于注重學習而忽視了學生其他層次的能力的提升、學生社會道德品質的建立、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個人品格的養成等諸多方面。因此,班主任需要在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贏體系,更合理、更順暢地開展家庭教育,為下一步學生的成長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在此過程中,應積極創造與學生家長的合作交流關系,教育與家庭教育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為整體給予指導和借鑒,為其他層面教育的實施創造優良條件。快速增長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
在這種環境下實施的教學活動也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小學教育的具體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比如,家長會可以按時召開。這種形式有助于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家長直接溝通。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家長當成教育的朋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共同發展。因此,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創建合作共贏體系的必要性,將教育理念融入家長思想,在家庭教育和教育的多重作用下培養學生,以更嚴格、更用心的方式培養學生。
(四)細化走訪,定下共育總方案
走訪是班主任們實施共育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不僅能拉近學生、家長的心,還能對學生的生活環境、家庭情況有更真實的了解,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因有更客觀的點評。此外,在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中,可以將科學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家長,改變家長的育兒理念,從只關注學習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結合實際制定走訪工作計劃,最好每周至少到一名學生家中走訪。對于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家庭結構特殊的學生,增加電話回訪頻次。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學生在行為上的積極變化。及時有效的走訪,可以了解學生的具體發展環境,才能與家長制定相應的共育對策,密切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有效地陪伴和激勵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
四、結束語
一般而言,在建立家庭和學校之間相互合作、和諧相處的橋梁過程中,可以通過有效的溝通,從多個視角與家長創造有效溝通渠道,消除家庭溝通障礙,增強家長和老師的信任。與家庭共同營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氛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