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洲與非洲的歷史密切相關。新時期,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亞洲與非洲國家實現次區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兩大洲之間經濟協同發展的質量。文章在闡述“一帶一路”視角下亞洲對非洲經濟發展的影響機理的基礎上,引入實證分析模型檢驗亞洲與非洲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結論顯示:亞洲國家與非洲國家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相關性,主要表現為“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GDP增長、對非出口額增加、對非投資額增加都能夠促進非洲國家經濟發展。由此,亞非國家需要在充分考慮自身產業優勢和發展特征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經濟互動機制,不斷提高經濟現代化水平。
關鍵詞:“一帶一路”;亞洲經濟;非洲經濟;相關性
引言
亞洲與非洲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亞非會議召開后,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了亞洲與非洲國家在經貿領域的互信合作。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經貿資源、市場環境的封鎖與壟斷,全球化過程中南北經濟差距顯著擴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推動亞非國家緊密團結,提高經濟合作韌性以共同對抗外部風險。“一帶一路”倡議最早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9月提出,強調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合作機制,搭建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快速發展過程中,中國作為對外經濟合作的中流砥柱發揮著推動亞洲與非洲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作用,非洲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區域,亞洲國家與非洲“一帶一路”沿線諸國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亞洲經濟發展對非洲經濟的溢出效應也日漸凸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亞洲與非洲經濟的相關性程度不斷加深[1-2]。為了揭示“一帶一路”背景下亞洲與非洲經濟發展的相關性,本文使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旨在為“一帶一路”下亞洲與非洲經濟協同發展提供積極有益的借鑒。
一、亞洲與非洲經濟發展的聯系機理
(一)亞洲對非洲減貧和收入均等化的影響
亞洲國家對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和投資有助于改善非洲經濟環境,通過減貧和促進實現收入均等化來保證非洲國家經濟增長。比如中國同非盟之間達成的推進非洲國家“三網一化”工程,為非洲國家基建帶來關鍵的資金支持,支持了非洲擴大就業,繼而推動經濟增長[3]。
亞洲國家與非洲的產能投資合作也有助于非洲國家工業化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亞洲國家大多已具有完善的產業門類和先進的制造業發展經驗,而非洲國家普遍處于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雙方發展的不同階段導致了較強的經濟互補性,亞洲國家對非洲國家的投資依托于非洲的資源稟賦,憑借先進的生產加工制造技術可以延伸非洲工業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拓寬亞非產能合作道路有助于實現非洲工業化,繼而實現均等化的經濟發展[4]。
(二)亞洲對非洲出口經濟多樣化的影響
亞洲國家OFDI(對外直接投資)對推動非洲國家出口多樣化,助力非洲國家出口經濟發展具有積極價值。以中國為例,中國對非洲國家OFDI有助于提升非洲在全球產業鏈體系中的價值,從而推動其出口多樣化。在中國對非OFDI的發展過程中,基于產業關聯、競爭和人員培訓等主要途徑促進非洲國家技術進步,繼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動力[5]。與此同理,亞洲國家對非洲國家普遍性的OFDI流入可形成鮮明的產業關聯效應和人員培訓效應,對于提高非洲國家產業的創新發展,提高非洲國家出口產品質量具有積極價值。在此過程中,非洲利用亞洲資本的帶動作用提高自身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積累出口產業優勢,繼而促進穩健的出口經濟發展體系形成。
二、亞洲與非洲經濟發展的相關性檢驗
(一)模型設定
通過上文的分析,亞洲經濟對非洲經濟的影響顯著,但同時,非洲作為承接亞洲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亞非經貿合作往來日益頻繁,非洲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亞洲外向型經濟建設提供積極支持。考慮到亞洲與非洲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本文設定實證分析模型,構建亞洲與非洲經濟發展的定量關系并進行檢驗。
設定面板數據模型如下式所示:
上式中,α0為常數項,α1、α2、α3、α4等為系數,X表示各控制變量,k表示控制變量的個數,PGDP為非洲經濟發展程度,AGDP表示“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國民生產總值,EXP表示“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對非出口額,COST表示“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居民人均消費支出,OFDI表示亞洲國家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四個解釋變量分別從亞洲國家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出口經濟、消費經濟和投資等方面刻畫對非洲經濟發展的影響。為了提高研究的準確性,設定通貨膨脹率(CPI)、城鎮化率(URB)、基礎設施建設水平(INF)三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實證研究。
(二)變量分析和數據來源
根據實證模型,建立包括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在內的三重變量體系。其中,被解釋變量為非洲國家人均GDP,此處選擇非洲36國2014年—2022年經濟數據,數據來源為世界銀行。解釋變量中,“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使用各國以美元計價的GDP數值,數據來自ICRG數據庫;“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對非出口額數據、亞洲國家對非直接投資存量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為了提高研究的質量,將所有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以弱化數據統計口徑差異帶來的影響。
(三)實證分析
1.變量相關性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前首先對全部變量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通過分析發現,研究期內亞洲與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存在顯著差異,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對各變量的相關性程度進行分析,得到表1所示結果。根據表1的結果可知,本文所設定的諸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比如非洲國家人均GDP與亞洲國家GDP的相關系數為0.002,與亞洲國家對非出口量的相關系數為0.493,與亞洲國家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相關系數為-0.567。同時,亞洲國家GDP與對非出口量的相關系數為-0.992,與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相關系數為0.032等。由于變量間存在相關關系,故可進行參數回歸分析。
2.參數回歸分析
使用OLS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參數回歸分析,得到表2所示結果。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p值分別為0.035、0.001,在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故使用固定面板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分析參數回歸結果可知,“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GDP對非洲國家人均GDP存在顯著正向影響,系數值為0.0628,說明“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GDP每增長1%,相應地能夠促進非洲國家人均GDP增長0.0628%;同時,“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對非出口額也能夠正向促進非洲國家人均GDP增長,系數值為0.0382,說明“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對非出口額每增長1%,相應地會促進非洲國家人均GDP增長0.0382%。“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非洲國家經濟的相關性不顯著,同時,“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對非投資每增長1%,能夠促進非洲國家人均GDP增長0.1077%。
從控制變量角度來看,只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發展能夠促進非洲經濟增長,這說明亞洲國家通過支援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同樣能夠刺激非洲經濟增長。
三、“一帶一路”視角下亞洲與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對策
(一)亞洲國家的策略
亞洲國家應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機遇,在綜合考慮非洲市場規模、經濟效率和戰略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好政治-經濟風險評估體系,依靠雙邊經貿合作的動態變化做好風險防控,不斷優化對非出口和直接投資決策,形成對非經貿合作體系,充分釋放自身在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成熟經驗,提高對非經濟發展的幫扶價值。
(二)非洲國家的策略
非洲國家普遍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充分合理利用本國比較優勢,與亞洲國家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在穩定本國消費、出口和就業等經濟基本面的前提下尋求對亞洲過剩產能的有序承接,開辟新的經濟增長空間,繼而逐漸擺脫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形成科學高效的產業體系,融入“一帶一路”下的亞非經貿合作產業鏈體系,不斷發揮自身經濟優勢,實現經濟穩定發展。
結論
“一帶一路”視角下,亞洲國家與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愈發密切,雙邊政治經濟互信的基本體系業已形成。在此過程中,亞洲經濟與非洲經濟的發展之間的相關性愈發凸顯。本文的研究結論顯示,亞洲可通過促進非洲減貧和收入均等化以及帶動非洲出口經濟多樣化來促進非洲經濟發展。實證分析結果證明亞洲國家與非洲國家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相關性,主要表現為“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GDP增長、對非出口額增加、對非投資額增加都能夠促進非洲國家經濟發展。這也說明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亞洲國家通過出口、對非投資可以促進非洲經濟發展。同時亞非經濟協同發展需要亞洲國家在充分權衡非洲的市場規模、市場效率和市場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加大對非直接投資,以實現本國產業轉型,促進多元化經濟格局形成;對于非洲國家而言,則需要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強化制度供給,利用“一帶一路”的戰略帶動性優勢,深化與亞洲國家的政治互信和經貿往來,繼而達成雙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平川均,饒金山.“一帶一路”倡議與亞洲經濟——新領域及其新問題[J].南洋資料譯叢,2023(01):1-18.
[2]智宇琛,趙白鴿,曹文煉,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經濟開放:理論與實證[J].國際經濟合作,2022(01):30-40.
[3]喻珍,藍宏銳.“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非洲國家次區域合作:以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為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04):146-152.
[4]張忠祥,陶陶.非洲經濟發展的新態勢[J].現代國際關系,2020(09):49-57,59.
[5]劉晨.非洲經濟奇跡:驅動因素與長期增長[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01):117-155,160.
作者簡介:賈文光(1982.08-),男,漢族,浙江桐鄉人,本科,研究方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