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 許鵬 陳佳林 李晨光



摘? 要:《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指出,隨著核技術應用尤其是核能事業發展新形勢新挑戰,我國核應急能力建設在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不足。該文針對核應急專業人才缺口凸顯,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亟待完善這一人才培養瓶頸問題進行探討。在闡述構建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必要性的基礎上,按照以能力為目標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立足核應急工作特點,探索構建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和專業課程模塊,為今后核應急專業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課程體系;人才培養;能力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4-0013-04
Abstract: The white paper on China's nuclea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there is still some shortage of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in China's nuclear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buil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ottleneck problem of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and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curriculum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nuclear emergency work,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bility-orient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cross-integr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nuclear emergenc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modul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uclear emergenc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nuclear emergency; knowledge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capacity building
目前,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醫療、食品、安檢、環保和能源等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未來,隨著印刷、汽車、安保和輻照固化等新領域的核技術應用逐步成熟,核技術產業將進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1-2]。核應急是核技術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尤其是福島核事故的發生,人們深刻意識到核應急的重要性[3]。核應急能力建設水平和核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核應急專業人才的培養。核應急人才培養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系統工程,其培養過程涉及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師資隊伍等多個環節。其中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文就核應急專業人才培養中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構建進行相關探討,以期為未來核應急專業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 構建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核應急工作不同于其他突發事件應急。一方面,核應急工作的專業性較強,核應急人員需要具備堅實的核技術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作為復雜的非常規的突發事件,核應急人員還需要了解核事故的規模、進程、范圍等信息,根據不同的崗位需求,掌握對應的應急指揮管理特殊技能,具備多學科知識溝通、交流與協作的能力,如圖1所示。
目前核應急專業尚未列入最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因此各高校并沒有開設專門的核應急專業。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和國家電投集團等核電企業按照要求開展了核應急快速支援隊伍和配套支援基地的建設工作。其核應急人才建設思路為先依托相關高校的核工程與核技術、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安全工程等專業進行在校基礎教育,之后在實際工作中借助配套支援基地有針對性地進行短期技能培訓[4-5]。雖然相關高校涉核專業課程的開設涵蓋了一部分核應急知識與技能,但因為不是專門開設的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設置總體上與核應急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離。
(一)? 課程設置針對性不強,不同培養層次課程體系重疊嚴重
很多院校承擔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任職崗位培訓教學任務。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其培養方案和教學目標對核應急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實際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同培養對象的課程設置區分不明顯,例如研究生課程與本科生課程內容差別不大,不能體現研究生課程學習的高度和深度;任職培訓專題內容直接復制本科生授課模塊,造成培訓人員沒有在崗位需求、技能提升或認知水平上獲得突破。
(二)? 知識結構缺乏優化,教學內容重復太多
近幾年,我國核應急組織體系和法律體系日趨完善,核應急技術、核應急管理以及核應急裝備等水平發展比較迅速。但高校的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使之對這些新知識和新技術進展的敏感度降低,導致部分教材內容滯后過時,一些核應急方面的新動態、新知識、新內容和新理念沒有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還有些較為陳舊的知識也沒有根據情況進行刪減。另外,不同的培養對象教學內容有重復,例如在任職培訓教學中,一線應急人員培訓應側重核安全技能提升,指揮管理人員培訓則側重加強核安全能力素養,但實際教學中,核安全監管、幾起重大核事故等內容在多個專題中反復講授,且難度和深度并無區分。
(三)? 教學內容圍繞單一學科組織,缺乏相關聯的多學科知識
核應急工作錯綜復雜,核應急人員不僅需要掌握與核專業相關的課程知識,具備核應急救援實戰基本能力,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消防、醫療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但是目前核應急人才培養中課程均局限在核物理、核工程、核防護和核探測等涉核領域,沒有考慮消防、醫療等其他領域的知識或技能。同時,開設的專業課程自身的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但相互之間聯系松散,難以形成圍繞共同目標、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學體系。
鑒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盡快構建合理的核應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非常必要。
二? 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思路
核應急專業是一門基礎寬廣、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涉及物理、化學、環境等學科,與消防、醫療、指揮和管理等也是密切相關[6-7]。在高等教育中,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由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綜合教育三大部分構成,本文僅就其中的專業教育部分的知識體系進行相關探討。
知識體系由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三個層級構成[8]。知識領域是最高層級,代表一個特定的學科子領域。一個知識領域可以分解成若干個知識單元,代表各個知識領域中的不同方向。知識單元是知識體系的最小集合,又可分為核心知識單元和選修知識單元。核心知識單元是該專業在教學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單元,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選修知識單元是各高校根據自己的特色選擇的教學內容。知識單元由若干個知識點構成。知識點處于知識體系結構中的最底層,是傳遞教學信息的基本單元,比如概念、內涵、理論和原理等。
構建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必須體現以能力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充分考慮核應急工作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以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勇于打破傳統的課程界限,將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從整體上形成系統的、實用的知識體系。
(一)? 以能力為目標
與傳統專業相比,核應急是在核技術應用過程中,對發生或即將可能發生的核設施,采取措施,以控制或緩解事故發生,減輕事故造成的后果,保護公眾,保護環境。在此過程中,核應急處理的對象不僅涉及到諸多的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同時還要解決消防、醫學救援、輿情發布等即時問題,因此核應急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型特征。在核應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始終以解決核應急問題,形成核應急能力為終極目標構建專業知識體系。
(二)? 多學科交叉融合
核事故應急問題錯綜復雜,在研究和解決一系列問題時,需要全面考慮,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核應急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核物理、核探測、核防護等相關專業課程知識,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消防、醫療、心理等相關領域知識。因此,在專業知識體系構建中應將多學科知識與專業技術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一套全面、實用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體系。
基于以上兩個原則,按照知識體系的知識領域和知識單元兩個層級對核應急專業的知識體系組成進行了構建,見表1。
三? 核應急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
知識體系給出了核應急專業的知識框架,而這些知識需要通過課程教學傳授給學生。因此,明確了知識體系之后就要構建相應的課程以及課程體系。當然,課程教學包括理論課程教學和實踐課程教學。依據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思路,即以能力為目標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筆者認為核應急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可以模塊化進行。
模塊化課程目標明確,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開放性和實用性。通過對模塊化課程的科學設置可以打破專業界限,實現多門課程的交叉融合。本課題組已經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方面詳細論述過核應急人才的培養目標[9],此處不再贅述。核應急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學生核心能力的定位,對核心能力進一步分解,可以得到具體的能力指標,見表2。因此,根據核應急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這些核心能力要求,課程體系構建可分四個模塊進行,具體見表3。
一是學科基礎模塊。為培養學生的發展后勁及持續學習的能力,開設核物理與核技術方面的基礎課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理性思維能力等,為綜合素養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學科基礎。二是專業基礎模塊。從核應急需求角度出發,開設核輻射探測、核輻射防護、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和核安全評價等專業基礎課程,讓學生具備系統的專業理論,重點培養學生獨立的專業思維能力。三是指揮管理模塊。從崗位需求角度出發,設置核安全管理與監管、核事故應急分隊指揮、核事故應急響應與處置等指揮管理類課程,使學生初步具備核事故應急指揮、管理訓練和設備使用維護的能力。四是綜合實踐模塊。圍繞核事故應急處置能力開展核事故現場的輻射偵測、污染壓制、洗消去污、輻射評估和醫學救援等技能培訓與模擬演練,使之能夠正確運用各專業知識處理有關核安全與核應急的事故現場以及核污染的長期影響等問題。
四? 結束語
核應急是伴隨著核技術的應用,尤其是核能事業的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新興交叉領域。核應急工作不僅涉及到核物理、化學、環境等理工科專業的知識,還與公共管理、社會心理學等人文專業的知識有關。因此在設置其專業知識體系、專業課程體系等一系列培養計劃時需要從全局出發,科學系統構建。本文在以能力為目標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下,立足于核應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核應急工作特點,探索構建了核應急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模塊,突出了核應急基礎寬廣、綜合性強的專業特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應急綜合能力。在具體的實際教學中,各高校還應結合本校的職能定位、專業特色、實驗體系開展實踐探索,從而形成科學實用的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培養出既能勝任崗位需求又具有持續發展后勁的核應急人才。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技術學會.核科學技術學科發展報告(2014—2015)[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核技術[M].3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1.
[3] GALE R P, ARMITAGE J O, HASHMI S K. Emergency response to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accidents and incidents[J].British iournal of haematology,2019.
[4] 陳志剛,仲崇軍,呂華權,等.核電集團公司核應急支援能力建設探索[J].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0(11):4-9.
[5] 盧長申,高立剛,郭利民,等.適應核電安全發展的運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A].全國電力行業企業現代化管理創新5年經典案例集(《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5年第一期增刊)[C].2015.
[6] 謝天,劉保平,王鐵驪,等.跨學科知識型核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南華大學核應急人才培養系列(一)[J].教育教學論壇,2016(1):114-115.
[7] 謝天,王鐵驪,劉保平,等.跨學科知識型核應急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究——南華大學核應急人才培養系列(二)[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8.
[8] 張樹明,孫占學,郭福生,等.地學類專業之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構建——以江西省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例[A].2014江西地學新進展——江西省地質學會成立五十周年學術年會論文專集[C].2014.
[9] 許鵬,周滿,姚青旭.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核應急人才培養思考與探討[J].大學,2022(7):117-120.
基金項目:陜西省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軍隊核應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145);2023年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聚‘核’筑魂為戰育人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課程群思政體系研究與實踐”(23BY212)
第一作者簡介:周滿(1984-),女,漢族,山東魚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核安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