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范志勇



摘? 要:動物營養和飼養學是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開設的、服務于動物科學專業型碩士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程。其在養殖專業碩士的教學培養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該課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著重強調培養專業型碩士了解學科發展前沿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該文以該課程為例,針對該課程現狀中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及實踐環節的問題進行課程改革,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并創新考核方式,以期為兄弟院校的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現狀;課程改革;專業碩士;動物科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G4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4-0143-05
Abstract: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ing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and main course for animal science professional masters offered by the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is course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process of the master's degree in aquaculture. This course is a course that closely integrates theory and practice, emphasizing on training professional masters to understand the frontier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production. Taking this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will carry out curriculum reform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ractical links, actively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novate assess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ist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ing; the curriculum present situa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fessional master; Animal Science major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是動物科學專業型碩士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程,該課程主要以專題綜述形式論述了動物營養基本原理、動物營養在交叉學科中的研究進展、動物飼養基本原理和各類動物的營養需要以及飼養技術,反映了學科發展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最新成果(圖1)。本課程通過綜合畜禽的營養物質需要,代謝性疾病模型,免疫營養,微生態,產品品質,環境污染等內容,為提高動物健康、生產水平和畜產品品質提供營養學原理和飼養技術。并通過結合前沿動物營養雜志刊物,飼料工業技術相關網絡專業技術知識介紹,為培養面向畜禽養殖業和飼料工業行業的應用型高級人才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基礎。
目前,飼草生產學[1]、動物營養學[2]、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3]等課程均在探索課程改革。本課程教學隊伍通過多年的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學習,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課程安排和課程設計。課程內容主要分為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技術學習兩個部分。理論知識體系的教學主要以四川農業大學陳代文教授編寫的《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書籍為框架,借鑒《動物營養學報》等國內高水平營養學期刊雜志以及國外高水平畜牧雜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等,整理形成動態性的動物營養前沿基礎內容介紹。實踐技術學習主要通過不同課堂呈現方式,例如翻轉課堂、視頻微課、虛擬仿真教學以及網上在線學習平臺等方式,為養殖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實踐知識學習,理論知識應用以及多學科交叉的多層次學習提供平臺。本論文是以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動物營養與飼養學課程為例,針對課程的整體設計、課堂教學方法、課程考核方式及課程實踐環節存在的各種問題,對目前的整體課程框架體系進行課程改革,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并創新考核方式。
一?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 未能在本科內容的基礎上深化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的主要核心內容是動物營養學和飼料與飼養學,均為動科專業本科的核心課程。大部分的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就已經對該課程的內容非常熟悉。如果照搬或者大部分照搬本科的內容會讓授課學生重復學習,影響整體教學效果。目前的教學模式較為僵化,一些老師仍然按照本科動物營養與飼養學的教學內容準備相應的教學素材,并未針對性地深化這門課程的內涵。實際上,重復的教學不光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更是制約了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多樣化的培養和培養質量的提升,所以必須根據本專業特點構建具有特色的研究生課程教學體系。因此,在本科內容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深入教授該課程,讓學生們既不會重復學習同樣的內容,又能從中收獲更有價值的知識才是研究生階段動物營養與飼養學課程的主要目的。
(二)? 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難以有機結合
目前,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一批高校已經在一些專業上停止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并擴大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究其原因,是我國的研究生培養長期圍繞學術型碩士,在培養周期、培養方式和培養目標方面以其為中心。雖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培養學碩的過程中越來越偏向于科學研究,很難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并且研究的方向相對于行業的需求來說往往過于冷門,在實踐中難以發揮作用,缺乏相應的“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逐漸發生轉變,以往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并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下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生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要不相符。無論是在碩士研究生的招生還是碩士階段的培養課程,都要緊密地結合實踐需要。因此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的教學,動物科學專業的教師都普遍接受該類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征[4],而理論結合實踐的這一觀點,也在許多課程改革中被認可[5-9]。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是畜牧學研究生教育中兼具實踐和知識性較強的一門核心課程,既緊緊圍繞生產中動物的營養需求和應用,又為從事養殖業和飼料的企業服務,包括飼料配方、飼料原料、飼料加工等理論與技術。因此,該課程應當重點突出傳授實踐能力,通過在教學中緊密結合學校培養的優勢與企業的客觀需求,瞄準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和思考能力。通過教學,要讓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的反饋看,該課程中關于動物營養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較抽象,讓學生們學習時難以理解,并影響了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因此,對該課程的實踐應用部分進行強化,是下一階段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三)? 課程知識體系更新緩慢,脫離產業前沿
隨著理論及應用技術研究的逐步深入,應當將新的理論和技術融入到當前教學中,實現動物營養與飼養學的課程體系的優化和完善。一些新概念如“營養基因組學”“精準營養”“腸道微生物與營養”等的出現為動物營養與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此外,隨著我國飼料中全面禁止飼用抗生素的使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已經進入了“后抗生素時代”,整個畜牧行業都面臨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這些新的知識點都未能及時納入到《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教材中,而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就更需要對這些新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因此,已有知識體系的已無法跟上動物營養與飼養學理論研究和技術發展的步伐。綜上,課程知識體系落后于產業,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問題突出。
二?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該課程以重視理論基礎、強化應用創新、突出實踐能力為教學指導思想,使學生掌握動物營養代謝、功能、需求的基本知識,建立多學科交叉分析的思維方式,結合動物營養以及飼養技術前沿發展開拓創新,并熟悉畜禽飼養過程中飼料配方工藝,環境調控,營養免疫,疾病控制等基本技能,使研究生具備在畜禽飼料工業行業和畜禽養殖業就業的能力。
教學改革千頭萬緒,但是教學內容是根基,影響著學生的知識層次與個人的能力培養。因此,對于教學內容的改革應該是重中之重。有關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教學內容改革,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教學內容的高效更新
教師應該在教學大綱基礎上根據個人的理解對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在保證概念原理清晰,邏輯通順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給學生以啟發。此外,為了緊跟時代的發展和緊貼學生的實際,教師應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及教學內容和呈現方式。采用最新教材,緊密跟蹤國內外先進期刊雜志中的前沿動態,并將其補充至教學內容。建立科學高效的教學內容更新機制,采用最適合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目標,對反映教學目標的教學內容有深刻地理解,并能夠通過課堂講授將教材中沒有的新內容及時傳授給學員。要對相關教學內容研究透徹,并要在研究教學內容與其最佳傳授方式上下功夫。需要精準把握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教育教學內容的本質要求,以及把握教學內容的更新變化規律。
近年來,我們在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教學內容更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但總體來看效果還不夠理想,教學內容更新的步伐還不適應研究生階段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教學深化發展的需要。缺乏教學內容更新與教材建設和課程改革一體化的統籌管理,使得教學內容更新沒有形成完善的機制;院校與其他科研單位和相關企業的協調機制不夠順暢,致使新的科研及應用成果未能及時充實到教學內容之中;科研成果轉化的機制和渠道還不完善,使得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的轉化還不及時;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缺少明確的教學內容更新評價標準,難以反映教學內容更新的及時性和適用性等。
(二)? 教學內容的擴充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這門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所以對教學內容的擴充能擴大教學的理論和知識范圍的外延,讓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有一個全方面的了解和全局總覽,而不是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視野中,進而提高學生的見識。此外,通過補充這些新的知識點,能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在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教學內容中,融入生態學、動物醫學、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領域、多學科的知識,并引入代表學科最前沿的研究理論實踐,加深這門課程的深度,進一步開闊視野,讓學生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三)? 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教材在任何一門課程中都是核心,教學工作也是圍繞教材開展的。但機械地照搬教材中的內容會讓學生漸漸失去學習的新鮮感和興趣,并且會嚴重影響整體課堂質量。若想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教師應當挖掘和創造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且充滿趣味性的內容。這樣,教學中的一些關鍵知識與論點和有趣的內容相串聯,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課本中的重要知識點并且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還要通過教材改革讓教學內容更具吸引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整體學習效率。
三?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課程教學方法關乎動物營養與飼養學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效,因此,改革教學方法將為培養學生能力提供幫助。
(一)? 引進研討式教學方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教學的方法也應該滿足時代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通過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來更加高效的服務與教學。而研討式的教學就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首先,研討式教學就意味著要對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展開深入地討論,需要對理論的精華進行凝練,這樣既是通過總結來精進自己的教學,又是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方便。當然,要實現教學中的研討并非易事,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通過教師和學生群體之間的研討互動,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在課后對知識點的鞏固,確保學生能對重要知識點的精準理解。此外,許多重要的研究進展文獻也是輔助學生在課中和課后鞏固知識點的重要工具,進一步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 開展課堂辯論式教學活動
畜禽養殖業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難免牽扯出一些存有爭議的社會問題,如“飼用禁抗后我國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問題,就會涉及到行業、社會、國家的經濟政治宏觀與微觀的各方面問題。在面對該類問題時,任課教師應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讓學生近距離了解該領域,激發他們自己的感悟和學習興趣。這樣能使學生從被動學習過渡到主動學習,刺激他們產生更多有創新性的觀點。
(三)? 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作為一門與實踐密切相關的課程,在教學中應該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如利用計算機虛擬仿真平臺對不同動物飼養過程實際模擬,結合網絡教學平臺使學生進行在線學習,大大豐富教學內容以及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化興趣意識。在此基礎上,應該以專題綜述形式論述動物營養基本原理、動物營養在交叉學科中的研究進展、動物飼養基本原理和各類動物的營養需要與飼養技術,最終反映出學科發展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最新成果。教師通過運用互聯網、課件、視頻等將真實案例等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和剖析,從而啟發學生對動物營養與飼養方面的自主思考,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 對教學內容及時反饋
課堂成果的直接體現就是教學效果。一方面,我們應該從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環節中開始來衡量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通過課堂布置給學生的作業、隨機提問來評估學生對本堂課的主要知識點的掌握成都和本堂課教學目的是否達到。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綜合性教學反思來全面考慮課堂中受到的各種影響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整體層次上去把握、理解并進行改進。
(五)? 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傳播動物營養與飼養知識,搭建由研究生主導,本科生參與的知識教育及交流平臺。并通過邀請動物營養及飼養領域企業家對研究生進行交流,讓學生了解在企業中遇到的實際的動物營養領域問題;或與企業直接對接,使研究生深入企業對產業發展進行了解。
(六)?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不斷組織申報與本課程建設相關的教研項目,以項目建設推動教學研究的深化。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重要科研問題,通過科學研究手段獲得科研成果,并利用新的科研成果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形成教學科研教學的良性、可持續性循環[10-13]。
四? 近些年來校內外專家和研究生對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情況
通過對研究生課后的調查顯示,85%的研究生對動物營養和飼養學的課堂整體教學效果表示很滿意,約10%的研究生表示滿意,4%的學生表示一般,有1%的學生表示不滿意。其中,一般和不滿意的學生中,男生占81%,女生占19%(圖2)。
由于動物營養和飼料學是養殖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是很多研究生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也影響到了研究生之后的其他課程的學習。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其他相關課程教師的一致好評,也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另外,本課程中對研究生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了豐富,課程優異的學生所在科研團隊的老師也對其專業知識能力進行了肯定,側面反應了本課程較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生態研究所的印遇龍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姚軍虎教授、西南民族大學郭春華副教授、沈陽農業大學張勇副教授、四川師范大學曾禮華副教授和貴州農業大學施曉麗副教授等對本課程的評價是:教學隊伍力量強,教學內容系統深入,教學條件良好,實踐教學內容豐富、方式新穎、很有特色,整體教學質量優秀。學生通過網上評教方式反饋,本課程教學效果好;研究生不僅理論知識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目前在許多大型知名企業如希望、大北農、正虹、唐人神和資源等都有我專業研究生,部分已經成為企業的骨干。湖南農業大學教師授課質量評價表見表1。
五? 結束語
動物營養與飼養學是一門與實踐和行業密切結合的課程,該課程除了讓學生了解與認知行業的發展和現在的需要以外,還可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是素質教育和知識教育的很好的結合。但是一門課程要教好確實存在很多的困難,需要通過建立課程教學改革的完備方案和措施,對課程教學進行革新,充分激發學生的自我能動性,最終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理想預期,為畜牧業培育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寇江濤.“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動物科學專業《飼草生產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草學,2020(4):73-79,83.
[2] 楊明明,姚軍虎,龔月生,等.《動物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家畜生態學報,2012,33(1):111-112.
[3] 烏蘭,羅旭光,冷向軍.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68-70.
[4] 夏中生.動物營養與飼料飼養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構想與初步實踐[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S1):49-52.
[5] 由麗雯,張錫寬,李蘇峰,等.建筑施工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的教改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08(5):70-72.
[6] 鄭英華,楊光祥.《機械制圖》理論教學與應用實踐相結合的教改方法研討[C]//.湖北省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論文集,2005:84-85.
[7] 余竹生,于新凱,潘珊珊,等.推動運動系統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改模式[J].解剖科學進展,2013,19(5):485-486.
[8] 楊文朋,崔紅保,王海燕,等.《金屬材料學》教改和實踐思考(二)——理論結合實踐,做好輔助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7(48):104-105.
[9] 朱盼盼,薛景,宋宇.建構主義視角下高校管理學教育教改思路探討[J].科教導刊,2021(20):57-62.
[10] 劉方明,田立娟,程海濤,等.生態學課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3):1.
[11] 彎艷玲,叢茜.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研究型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以“試驗設計”課程教學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8(4):222-224.
[12] 牛廣財,楊宏志,王憲青,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11):133-135.
[13] 王輝.淺析生物工程專業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工業技術,2017(5):260.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體四型’導向的動科專業混合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湘教通〔2022〕79號)
第一作者簡介:黃鵬(1985-),男,漢族,湖南長沙人,博士,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通信作者:范志勇(1973-),男,漢族,新疆石河子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動物營養生理與代謝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