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藝術及其背后的精神談論也日益增加,對藝術、精神和美的探索研究也逐漸深入,社會變革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中西方藝術和對美的追求的創新發展。文章通過列舉分析中西方繪畫作品及相關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試圖論述中西方藝術背后的精神思想和表現形式的區別。方法:將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分別與中國傳統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進行結合分析,再將西方傳統藝術精神及表現形式與西方哲學思想和宗教精神聯系起來,使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展現中西方藝術在兩個不同文化系統的影響下表現出的特性。結果: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的影響,且在三家思想的碰撞融合過程中,產生了獨特的藝術精神與表現形式;西方藝術精神更多受到西方哲學和宗教思想的影響,對宗教的崇拜及對科學世界的追求和探索,賦予西方藝術精神和繪畫表現形式獨有的特色。結論:中西方藝術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中國傳統藝術注重表現精神氣勢,而西方藝術崇尚科學,追求客觀現實的再現;中國傳統藝術以善為美,西方藝術以真為美,兩者在藝術精神與表現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
關鍵詞:中西方;藝術精神;表現形式;差異
中圖分類號:J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藝術精神是藝術作品的核心,精神思想對藝術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作品的表現形式是聯系藝術精神與藝術作品的橋梁,在不同藝術精神的影響下,產生了不同的藝術作品。縱觀中西方藝術的發展脈絡,其在不同核心精神的影響下,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出獨特而絢爛的藝術作品。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能直觀反映藝術精神和相應表現形式,為此,本文對中西方繪畫作品的藝術精神和表現形式加以比較。
1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藝術根植于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歷朝歷代涌現出了優秀的藝術家和不朽的藝術作品,中國傳統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相輔相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理論和美學理論。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正是這三家美學思想的不斷碰撞和融合,促進了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發展變化,進而形成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道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與老莊思想中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有著密切關系。道家美學崇尚自然之道,追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具有超功利傾向。道家主張“出世”,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游》),即真正能觀于天地而體道得道的理想人格,應當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與造化同流,與日月同輝,游乎四海之外[1],而山水畫能夠直觀反映這一思想。對于美的表現,中國山水畫并不局限于簡單再現自然風景,更多追求人與天道、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一點首先體現在山水畫的構圖上,中國傳統山水畫往往氣勢磅礴,令人震撼,這是由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形式——散點構圖帶來的效果。其不同于西方的焦點透視,并不僅關注一角的描繪和對某一形態的再現,而是通過全景式構圖來體現道和自然的開闊無羈。除了構圖之外,還有尺幅。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紙張尺幅普遍較大,這一點在描繪北方山川風景的畫作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同全景式構圖結合起來,能夠彰顯道家的開闊自然思想。另外,在一些畫論和著作中也不難看出山水畫與道的結合帶給畫家的精神影響和對畫家創作表現的影響,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論山水畫時曾談及,“夫圣人以神法道”以及“山水以形媚道”,指圣人用自己的思想體現道,而山水以自身的形貌使圣人的道表現得更加完美,進而再通過具體作品采用相應形式來表現道[2]。另外,大量頗具氣勢的山水畫也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荊浩、關仝、郭熙、范寬等人描繪的北方山川,雄偉壯觀、氣勢磅礴,能生動反映畫家的內心情感和精神思想。
同道家的自然之道影響山水畫的藝術精神一樣,中國傳統人物畫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主要以“仁”為核心,政治思想和倫理色彩較為濃厚,強調美與善相結合。孔子提出的“三綱五常”“克己復禮”等理念對社會風氣產生了深遠影響,尊卑有序、等級森嚴等都是踐行相關理念的具體表現,在強調注重個人自由的同時體現社會規則對人的言行的規范作用。《左傳》便有“使民知神奸”的言論,重在使百姓區分善惡,體現了美與善的聯系。而繪畫的教化作用也可在謝赫的論述中找到依憑,“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繪畫可以記載歷史的興衰沉浮,讓人明白勸誡,可見繪畫已成為一種反映和記載當時社會狀況的重要形式。此外,在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上有大量宣揚忠臣孝子的內容,這也讓當時盛行厚葬之風。在尊卑等級方面,唐代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描繪了魏晉至漢代以來的十三位帝王,畫家借助畫筆表現歷史、懲惡揚善。另外,在帝王與侍從的關系處理上,遵從“主大從小”的表現原則,帝王的形象被放大處理,突出表現,尤其是有功績的帝王形象更加高大威武,而左右兩側侍從起到襯托主要人物的作用,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儒家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影響。
中國化的禪宗佛教興盛于初唐時期,五代至兩宋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使禪宗得以發展,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把探討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寄托。宗教層面的禪宗佛學對藝術審美產生了影響。禪宗主張“心”是世界的本源,認為“一切萬法,皆從心生”,主張用心去體悟。比起儒家的“入世”與道家的“出世”,禪宗主張“遁世”,即避世不入。禪宗的最高境界是頓悟,即放下世間物質才能表現“本心”,從而進入禪定的境界[3]。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受佛家美學思想影響的畫家和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側重通過花鳥畫加以表現。受禪宗影響的花鳥畫與當時宋代主流的院體花鳥畫風格大不相同,借以花草木石、雨竹樹叢,結合墨筆墨戲的寫意手法,瀟灑簡略地體現出禪宗的精神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有牧溪。《松齋梅譜》記載:“僧法常,蜀人,號牧溪。喜畫龍虎、猿鶴、禽鳥、山水、樹石、人物,不曾設色。多用蔗渣草結,又皆隨筆點墨而成。”[4]牧溪繪畫作品的主要內容為雜草、山野鴉雀,符合參禪靜悟的思想與選材立意。另外,董其昌作為明末杰出的書畫藝術大師,也深入研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創立了畫禪室,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論”,體悟了禪宗思想與繪畫境界的相通之處,崇尚率真自然的禪畫思想。
2 西方藝術精神與表現形式
西方藝術的表現方式,深受西方哲學和宗教思想的影響。西方哲學求真,主張不斷探索世界,力圖尋找世界發展的本來面貌。哲學是藝術的核心思維基礎,令藝術精神體現出嚴謹、科學、理性的特點。不同于中國傳統藝術將美和善聯系起來,西方哲學思想注重將真和美聯系起來,即西方藝術作品傾向于求真求美,注重對客觀現實的再現,其藝術形象刻畫、空間再現和色彩搭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完善。另外,西方宗教思想也對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繪畫藝術的題材選擇、表現內容,同時也借助藝術創作來宣傳宗教思想,體現宗教心理和宗教情感。
西方藝術精神的本質是哲學和宗教精神,其表現形式首先體現在對繪畫對象的再現和宗教思想的反映上。西方自古埃及起就表現出宗教崇拜,如建立龐大的金字塔和祭廟,體現了古埃及人對神的至高無上權威的無限崇拜。再到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古羅馬的萬神廟、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繪畫和雕塑都體現了宗教色彩[5]。進入中世紀,基督教在歐洲占據統治地位,藝術成為宣揚宗教的工具,畫家雖受限于教堂要求表現神的精神世界,但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即使是在宗教影響下的繪畫創作,其對于神的形象的再現仍然參考了現實中人的形象,這與古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神的形象形成呼應[6],在反映宗教思想的同時也注重觀察和再現客觀世界。這與中國畫中出現的神的形象大不相同,中國畫中對于神、仙、鬼的表現體現了人對相關形象的幻想。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堅持采用現實主義表現方法,在發揚哲學和科學的號召下,結合人文主義思想,著力于創造符合現實生活的藝術形象,成就了一大批具有科學精神的藝術家。最突出的有被譽為文藝復興三杰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他們用科學手段參與藝術實踐,再加上在人文主義的指導下,審美趨于理性化,內容也更加世俗化,追求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再現。17世紀興起的學院派古典主義、卡拉瓦喬現實主義、巴洛克藝術和19世紀的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都在不同形式和程度上對客觀現實進行了審美再現。19世紀印象主義畫派興起,以馬奈、莫奈為代表的藝術家力求描繪自然真實的世界,主張戶外寫生,促進了求真求美的進一步發展。直至20世紀后,西方繪畫藝術逐漸步入現代主義陣營,主張反映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并由再現性原則過渡到以表現性原則為主。
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進步,解剖學、透視學、光學和色彩學的發展為西方繪畫的創作表現形式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手段和技術支撐,西方藝術表現形式自此走上不斷探索世界物質本源及其真實形態的道路。西方古典主義美術用理性分析和客觀描繪反映現實中的人,主要表現手法有構圖法、透視法、解剖法、色彩法、光影法,在構圖上保持畫面的對稱與均衡,從透視學層面再現對象的遠近大小、體塊明暗,始終遵循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原則;從解剖學角度研究人體的姿態、情感、運動的變化;從色彩學原理出發描繪物象因遠近、環境的不同而產生的色彩差異;從光影學的角度表現畫面的空間深淺感,從而使畫面顯得更加逼真。例如,達·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采用對稱式構圖,桌子水平向兩邊延伸,運用輻射式線條,耶穌位于畫面的中心位置,正是對稱與聚集產生的視覺效果讓耶穌成為畫面的焦點,與畫面中其他人物產生聯系,通過左右兩邊十二個門徒各種動態起伏的高低、疏密等變化,營造出緊張的氣氛。大廳的墻角、窗框的平行垂直線都向一點匯聚,符合焦點透視的科學原則。在古典主義中,普桑崇尚自然和理性分析,達維特崇尚對革命斗爭精神的描繪,安格爾追求完美的形式和典范風格的學院派古典主義,這些都與科學的進步有著密切的聯系。
3 結語
在中西方對比這一龐大選題之下,其內容廣泛,難以詳盡闡釋,本文分別從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表現形式以及西方藝術精神與表現形式兩方面展開論述,通過分析比較可以看出,中西方的藝術精神和表現形式存在很大區別。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主要受到道家、儒家、佛家美學思想的影響,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對其有所體現,后期隨著三家思想的融合,共同影響著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總體來看,中國傳統繪畫重視表現美,美與善、美與道、美與意境、美與象征都在不同形式上得到表現,繪畫更多體現美、體現道、體現意境,具備更深層的含義和精神,往往采用比德、借喻的手法抒發畫家的思想情感。而西方則大為不同,西方繪畫受西方哲學和宗教思想的影響,哲學宗教思想元素融入其藝術精神之中,藝術表現是真實世界的化身,西方藝術側重求真求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繪畫表現形式以科技手段作為支撐,展現出西方藝術嚴謹再現客觀現實的特點。對比中西方美術,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各自的印記,無論哪種風格,都已成為歷史。在未來的發展中,兩者應打破歷史、文化等方面的鴻溝,互相交流、學習借鑒,創作出更多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 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67-369.
[2] 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0-44.
[3] 陳傳席,劉闊.略論宋代花鳥畫的哲學內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2):39-44.
[4] 董玉飛.外象與內質:宋元文人花鳥畫審美歸旨辯證論[J].文化月刊,2017(19):124-125.
[5] 白淑杰.“和”與“不和而和”:試析古代中西方在藝術表現上的差異[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10):76-77.
[6] 秦碩茗.科學與藝術的糾結:淺談中西繪畫的不同表現形式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J].海峽科學,2015(12):111-116,135.
作者簡介:來芙向(1999—),女,河北唐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