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倡導的“五育融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走勢,但其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從“五育融合”本質、意義及實踐策略三個板塊,通過挖掘音樂五育融合內容、確立多元化核心素養目標、設計多樣化課堂活動、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探尋高中音樂如何滲透“五育融合”,從而實現教學質量和學科育人的雙效提升。
【關鍵詞】“五育融合”;高中音樂;教學實踐
一、“五育融合”的時代背景、概念及內涵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蔡元培上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后,其撰寫的《對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五育并舉”主張。百年間我國五育思想經歷了“五育不全”到“五育并舉”的發展過程,再經過不斷實踐、反思、修改、推進、深化、發展成“五育融合”。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了“堅持五育并舉”,同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 由此可見,滲透“五育融合”的育人思想,凝聚育人合力,促進課堂教學變革,推動“五育融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有效落地,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升育人實效的重要路徑,是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之路,是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趨勢。
五育融合的定義目前學術界未有較為清晰明確的定論。本文認為“五育融合”的概念還需要從“五育”以及“融合”這兩個概念先行。首先是“五育”,即指的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它們是各自獨立有所側重卻又相互融通的,無論是哪一方面,最終目標都是促進學生的全面且富于個性的發展;其次是“融合”,將不同的事物綜合滲透、彼此相融、合為一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有機的、完整的整體。綜上所述,本文將“五育融合”定義為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音樂教學內容中“五育”的共性、個性因素及內在聯系,進行自身特點的某一育發展的同時有機融合發展其他各育,將“五育”落實到教學全過程,整體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的教育發展,提升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二、“五育融合”現狀及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實踐意義
“五育融合”是國家政策推動、頂層設計的產物,滿足國家需要和育人需要,且教育發展戰略中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也為“五育融合”提供了正確的政治方向。“五育融合”為基礎教育新生態建設的突破口,有助于解決“五育”分裂、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是通向撬動高質量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但目前的“五育融合”的實施還有一定的難題:一是“五育并舉”還未有效實現;二是“五育融合”還未找到適切的路徑與經驗。因此在音樂課堂常態化教學實踐中,如何找到“五育融合”的融合點、處理好“五育融合”的關聯點,將“五育融合”的“柔性”與“硬性”有機結合,從而在音樂學科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活動、跨學科融合、項目化學習、多元化評價等中達到五育各美、五育共美的目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是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的。
綜上所述,在這樣的政策鼓勵和發展背景下,在“五育融合”與中學音樂教學內容相結合的研究中,本文致力于推動顯性的音樂知識和隱性的“五育”進行有機整合、滲透、融通,從而融于課堂教學、融于知識要素機制、融于教育評價體系等,力求統整學生在知識上的學習、音樂文化上的浸潤及學生道德品行的成長。
三、高中音樂鑒賞課程融“五育”的教學實踐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能夠主動舉手進行問題的回答或進行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并不在多數,甚至他們代表了班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向,是課堂的生動、有趣的體現。那如何改善這樣的問題呢?
(一)課程內容·融“五育”
在高中音樂學科教學中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要實現知識技能目標向核心素養目標的轉化。因此,教師要善于探尋音樂本學科及跨學科間的“五育融合”內容。在《客家之歌》課例中,相關五育融合點如下。
(1)融合“德育”。在課堂中,通過作品創作背景、雙主題音樂要素的聆聽、分析、探究等活動,以及作品的整體感受,體會客家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客家
精神,感受客家深厚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民族自
豪感。
(2)融合“智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遵循高中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特點,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展示,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團結協作能力。
(3)融合“體育”。在課堂教學導入中,通過“遷徙—苦難—壯大”的音樂片段聆聽及模仿厚重、沉穩的腳步聲,感受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不畏困難、勇于向前及重建家園時如火如荼的場景;在雙主題變奏中感受音樂要素的表現,引導學生樂觀向上。
(4)融合“美育”。在雙主題變奏的聽析過程中,通過模仿厚重的腳步聲、打夯聲等體會“固定低音”的音效要素及模仿客家方言來進行演唱,體會客家韻味,做到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真切感受客家文化的真善美。
(5)融合“勞育”。課堂中有滲透勞動教育,如模仿勞動中行進的腳步聲、打夯動作等情形,感受客家人在遷徙中重建家園的勞動生活,增強勞動觀念,體會勞動帶來的健康生活,感受客家人們堅韌不拔的精神文化。
(二)課程目標·引“五育”
在音樂課堂目標設計中,教師可預設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來融合“德育”“體育”和“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生活與學習的適應能力;或組織探究作品創作背景、文化內涵等來融合“德育”,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也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作品觀察、分析、歸納與總結等來融合“智育”和“美育”,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應用及遷移、創新能力,同時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內涵美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審美感知能力、探究應用能力、創新發展能力等。因此設立《客家之歌》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1)審美感知(融“德智美”)。通過欣賞作品《客家之歌》,分析雙主題旋律的創作形式、雄壯的樂器音響、結構特征等音樂要素,感受歷經艱辛苦盡甘來的中國客家人民堅韌意志和熱愛家鄉之情,體會中國音樂的民族性。
(2)藝術表現(融“智體勞”)。通過觀看聆聽和情境表演、合作探究和分析歸納等實踐活動,感受不同音樂要素的變化帶來的音樂表現;以小組模仿、創編演唱的方式進一步滲透作品內涵,提升其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和協作能力。
(3)文化理解(融“徳智”)。通過了解客家文化、民族音樂特征,體會其在遷徙、重建家園中等過程中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認識作品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提升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增強國家文化自信。
(三)課程實踐·探“五育”
實踐是落實“五育”的橋梁,在實踐中深化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有效滲透“五育”,讓學生能夠獲得認知上和行為上的雙重體驗,繼而發展學生課堂學習的內驅力,增強學生探尋自我發展的積極路徑。在《客家之歌》課堂教學中主要采用核心任務融“五育”和跨學科交融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不同階段的音樂在整個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底蘊與內涵,具體如下。
1.實踐核心
課堂實踐中,從教授客家方言問候語與演唱——《客家之歌》背后的故事——結合客家文化探究客家音樂的特征這條線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從“客家”出發,一觀“遷徙”認識其起源與發展,二感“苦難”體會客家人遷徙過程中的艱辛和勇敢,三探“壯大”體會客家精神,理解其背后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2.任務驅動
具體設計如下核心任務:
(1)聆聽連線,分析歸納,提升德育、智育、美育。①方言學唱《新打梭鏢》作品,探究客家山歌有何特點?②解讀“客家遷徙史”的關鍵詞(遷徙途中《勞動號子》——歷經苦難《海上之舟》——逐步壯大《碩斧開天》)及其音樂音響。運用方言激發學生興趣,結合歷史關鍵詞認識客家歷史,體會客家人輾轉遷徙、刻苦耐勞、團結一心的品質。
(2)聽辨判斷,研討探究,提升智育、勞育。①“勞動號子”主題中引子部分主奏樂器是什么?主題素材源于哪里?主旋律和低音有何風格?②主題B“客家山歌”的拍子、節奏、結構有何特點?課堂教學中創設“遷徙過程中厚重、堅韌的腳步聲”“重建家園時客家人的打夯動作”等情境讓學生深刻體驗作品內涵。
(3)分析觀察,合作交流,提升德育、體育水平。
①作品兩個主題分別出現了幾次?②作品中“人聲演唱”在力度、速度、音調、演唱形式等方面有何特點?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及完成記錄,感受音樂要素變化中刻畫出的客家氣勢浩大的行進隊伍,同時體會雙主題變奏形式所體現的淳樸的客家人含有的民族魂。
當然,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反饋情況對“五育融合”進行實時追蹤,及時調整、更改、增減教學環節或內容,保持“五育”理念的滲透與彈性教學,從多方式、多手段、多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其人文價值,繼而上升到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融合的責任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課程評價·合“五育”
課堂的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中“五育融合”是否實現的天平,能夠保障音樂課堂教學實踐融“五育”的有效滲透。結合“五育”不同領域的特點與方法,可創造性地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來落實“五育”的融合,從而發展學生個性。
在評價環節當中,教師要打破“五育”之間的壁壘,避免教學評價的模式化,針對五育領域不同的特征積極探索教學評價不同模式,充分利用過程性、增值性的評價方式,構建具有實踐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指向綜合育人價值的評價機制,實現五育滲透教學過程的整體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確立“五育融合”素養目標,強化“五育融合”實踐活動,構建“五育融合”評價體系,同時結合教師的科學引導,學生才能充分調動自我認知、情感和意志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再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各項事例,又進一步驅動他們開始尋找新的與音樂藝術相關的研究。如此才能讓音樂學科的實踐更接近于學生的真實生活,讓“五育”真正融合在現實生活中,從而實現音樂學科育人價值。希望本研究成果能為各學科的融合提供一些借鑒與思考,讓“五育”融通教學的模式更好地發揮學科作用,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葉波.“五育”的教學邊界及其融合之道[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9):67-74.
[2]李政濤.“五育融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J].人民教育,2020(20):13-15.
(本文系廈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 2022年度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中學音樂探究式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2145)